蔷薇的启示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不,应当说刺中有花。”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嘛,是个乐观主义者。
那么您呢,您是哪一个?
路边的蔷薇热烈地开着,三个人走了过来,入迷地看着。
第一个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手被刺出鲜血。
第二个见此情景,赶紧缩回了正想摘花的手。
第三个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来。
当晚,三个人都做了个梦:第一个人被梦中的刺吓得大喊救命,第二个人对着梦中的蔷薇无奈地叹着气,第三个人则被花的明媚簇拥着,在梦中,他听到了蔷薇的笑声。
老师在上课,津津有味地讲着蔷薇。
讲完了,老师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个回答:“是美丽的花!”
第三个回答:“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之后,前两个学生都无所作为,唯有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远近。
观照内心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恻、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弄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
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他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如同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
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观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每天都有彩虹
一个年轻人每天经过一条街道上班时,都能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坐在一个非常破旧的屋檐下,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年轻人很不解,那个老人的衣着很一般,脸上也没有好生活滋养出来的油色光泽,一点也不像富贵家庭中养尊处优的老人,而且那么老,一眼望去便能知道他已饱经沧桑。为什么这样的老人却有那么满足和幸福的神态呢?
有一天,心情郁闷的年轻人经过那个老人身边时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自己的脚步。他在老人身边蹲下来,小心翼翼地问老人:“老人家,您有一份退休金吗?”年轻人想,看上去这么满足的人,肯定会有一份不菲的退休金。但老人笑笑说:“退休金?我没有。”年轻人想想,又俯在老人的耳边说:“那您肯定有一笔丰厚的积蓄了?”
“积蓄?”老人听了,又笑着摇摇头说:“我也没有。”
年轻人想了想又问老人:“那么您的子女一定生活得很不错,有自己的公司,或者身居要职吧?”
老人一听,又摇摇头说:“他们什么也没有,都不过是平常的工人,靠劳动挣工资,靠工资养家糊口而已。”年轻人一听,就更加不解了,他问老人:“我每天从这里经过,见您都是很幸福、很满足的样子。老人家,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老人说:“我每一天都在看天上的彩虹呀。”每一天?年轻人更疑惑了,彩虹一年也就出现那么三两次,怎么会每一天都有呢?见年轻人不解,老人笑笑说:“我这一辈子,要过饭,逃过荒,背井离乡十几年,曾经好多次死里逃生。
唉,真是没少受过难,没少吃过苦,人生的酸甜苦辣,老头儿我都尝遍了,人生的辛酸泪水,我也流尽了。”老人又笑笑说:“可如今呢,我居有屋,食有粥,几个儿女虽说不才,却也每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份自己的薪酬。小伙子,你说我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吗?我能不每一天都看到彩虹吗?”
老人顿了顿,又感叹说:“其实哪一天没有彩虹呢?只是没流过泪的眼睛看不见,只要流过泪,人每一天都是能看到彩虹的。”
年轻人一听,心顿时一颤,是啊,哪一天没有彩虹呢?路上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朋友电话里的一个轻声问候;同事们的一次紧紧的握手;回到家里,妻子的一声轻轻嗔怪;女儿或儿子一个小小的亲昵的动作;出门时,父亲或母亲的一句浅浅的叮嘱……
哪一天没有彩虹呢?只是没流过泪水的眼睛不能轻易地看到。
每一天都有彩虹,只要我们能透过被泪水洗礼过的眼睛去看。
在一叶花瓣上细数阳光
有一个人为了生活,想砍一棵够大的树去换够多的钱。他来到森林里,终于发现了理想的目标。他满心欢喜地用三天工夫砍倒了这棵树,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带不走它。
树太大了。
如果他砍一棵较小的树,也许早就扛走了,用卖树的钱买了粮食,正与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谈天,在欢笑里等待饭熟。
这个人心很大,却忘了自己的力量很小。
于是悲剧发生了。
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贪婪地想把世界上每一样美好的东西都搂进自己的怀里,不料辛辛苦苦忙碌了好一阵子,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收敛内心的欲望,只选择自己够得着的果子去采摘,而不会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太大。
可惜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当成智慧。
我有一个朋友,总喜欢跟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高考落榜,爱情不如意,就业压力大……挫折屡屡不断,似乎活着对他已是一种负累。一天,他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唉,我什么时候能过上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呢?”
我笑着说,除非你死了。
朋友一怔。于是我给他讲起古希腊的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古希腊智者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
说得多好!
人活在世上就像船行于海中。遭遇风浪,饱尝奔波之苦,乃是人生的常态,谁都无法抗拒。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正是一串串真实的脚印,最终汇成了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
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然而,船一旦离开了大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一直用各种方法侮辱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的呢?”
那人回答:“当然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颔首道:“没错。对于这些天来您送给我的礼物,我一概拒绝接受。”
说完这话,禅师微微一笑,转身走了。
而那人却愣在原地,好半天也没回过神儿来。
朝天上吐唾沫的人,最终弄脏的往往是自己的脸。
面对别人的误解和非议,面对生活的烦恼和忧伤,我们何不也把它们当做礼物呢?只要轻轻说一声拒绝,你就会换来一份好心情,神清气爽,天地无碍。
浮生若茶茶叶因沸水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老僧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顺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喏喏着去了。
少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年轻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散发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说:“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
释圆笑而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两口再三细细品味,放下杯子仍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又喏喏着去了。少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壶嘴吐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抓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年轻人俯首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
嗅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想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些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加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叶迥异吗?”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放出了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
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地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一样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清香。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出了它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人生的幽香!
散步的心灵
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到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
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所看到的商贩当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
一个弟子回答道:“我经过的那个鱼肆,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弟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哲学家便摇了摇头说:“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哲学家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大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吠深巷,三三两两的农人来回穿梭忙碌着。哲学家打发众弟子四散开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学家又问弟子,刚才所见到的农人之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东头有个黑脸的农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地,他忙完家里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这个农民应该是充实的。”哲学家略微沉吟了一阵子,说:
“来源于琐碎的充实,终归要迷失在琐碎当中,这个农民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面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他怀里抱着一杆鞭子,正在向远方眺望。哲学家随即止住了众弟子的脚步,说:“这位老者游目骋怀,是生活的主人。”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苦无依,衣食无着,怎么能是生活的主人呢?”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众弟子,朗声道:“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是啊,真正自由而尊贵的生命,是懂得让心灵散步的生命。正像哲学家所解释的,金钱不会给我们带来持久的愉悦,琐碎的生活也常常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只有让生命卸去一切挂碍,抛开一切羁绊,让灵魂在平旷的四野自在而放松地漫步,活出的才会是诗意的人生啊。
也许有时候,这个生命会陷于物质的困顿,精神的外围也是一片平庸,可是他却懂得时时刻刻去放逐自己的灵魂,化成一片散淡的云,自由地飘在空中,化成一叶扁舟,轻松地漂在水中。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了心灵的自由和轻松,生命才从本质上获得了富有和尊贵。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心灵散步的时候,疲惫的生命才真正地回了家!
最后的尖晶石
天没亮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河边的山坡上,等待夜色消退。他是渔夫,天亮后将开始支网捕鱼。
渔夫身边有一堆石子,刚好堆在他手能摸到的地方。他抓起一粒,投进河里,听“噗、噗”的响声。
石子一粒接一粒被丢进河里。河深,又很宽,波涛翻滚。渔夫挥臂把石子扔到尽可能远的地方,这算一个游戏。人在等待的时候,都喜欢发明一些游戏,打发时光。
不知为什么,渔夫手里的最后一粒石子没有扔出去,留在手里玩。他像扔羊拐骨一样,把石子扔上扔下。天光熹微,石子闪亮。再扔,还有光亮。渔夫仔细看这粒石子,天啊!它是一粒尖晶石。尖晶石用来装饰王冠或贵族的胸针与戒指。它值多少钱呢?一粒可以换10顷地,也就是渔夫打20年鱼所换来的钱。而一堆被丢进河里的尖晶石的价值,比渔夫这一生、下一生、下下一生打鱼的收入还要多。渔夫的手颤抖了,是这只手把财富扔进了河里,他恨不得吊死自己。
这是一个印度故事。读者会和渔夫一起想:尖晶石为什么堆在那里呢?上帝为什么让渔夫遇到宝石又捉弄他呢?
意味深长的是:人和宝石相遇,往往是在黑夜。
人和人相遇,人和机遇相遇,也如同黑夜。也就是说,人一生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