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苛求苗条的少女,她们需要接受家长的指导,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种办法获得别人的喜欢和尊重,也不必因为别人偶尔的负面评价,而失去自信和自尊。这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心理认知上的改变非常重要,其他方面也要起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对此,家长们任重而道远。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找到比身材更重要的自我价值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体重,树立更为健康的审美观念。现如今,胖就是不美,只有骨感才会赢得更多人的目光,减肥会让自己获得更多人的喜爱——这就是大多数青少年在现代审美标准影响下形成的不健康的审美观。追求苗条和漂亮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凡事一定要有个合适的限度,过了这个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减肥也是如此。
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把苗条当做唯一体现自己价值的东西时,一个人对于自己和别人来说,内在美是比外表更能赢得别人关注与欣赏的地方。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爱自己,别人爱自己,都不是因为自己的身材,而是因为自己有更加值得骄傲的东西。
2.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善的个性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特别是独立的思考能力。青少年女性苛求自己的身材,有很大程度是由于自身的思想不成熟、不独立导致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阶段,非常敏感和重视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时对于外界的评价和影响会非常敏感,同时又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无法对外界的影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实际上,人们随着自身的成熟、思想的越发独立和完善及对外界事物的分析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更客观、理性地面对美的标准,正确认识自己的体重。
3.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审美环境。以自己健康的审美价值标准时刻去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美与自信、身材之间的关系。
培养正确价值观
案例一:讲究名牌
莉莉的母亲对邻居担忧地说:“说实话,我很担心勤俭节约的美德在这一代消失。”莉莉自费在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读高二,这里同学的家境大都不错。这些学生平时吃的、穿的、用的也都比较讲究。大家在一起上学,平日里私底下说话,不自觉地就会互相攀比起来。你说你的衣服有多好,他说他的鞋子有多贵,有电脑的到处宣扬,有“笔记本”的还带到学校,不为别的,就是想把别人比下去。
最近,莉莉听说同桌拍了一组艺术写真,花了3000多元。回家后,莉莉也开始缠着母亲带她去拍写真。禁不住女儿软缠硬磨,万女士花5000多元为女儿拍摄了一套“快乐天使”。回到学校,莉莉把自己的相册拿了出来,果然把同桌比了下去。莉莉同桌心有不甘,结果处处和莉莉比阔。莉莉在同桌的刺激下,也开始非名牌服装不穿。一次,莉莉的母亲在一个小店看上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价钱也不贵,就给女儿买了,但是回到家,女儿看了一眼却说:“你以后不要买这种衣服给我,我们同学都穿专卖店的衣服,哪还有穿这个的。”
心理解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作为青少年,如果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档、名牌,则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分散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
因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差,很多青少年不能分辨是与非,不能明晰美与丑,只知道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攀比心理,还津津乐道地认为自己追求的是时尚与完美。青少年的攀比心理是一种片面而又狭隘的心理现象,当这种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时,便有一种挫败感、失落感,自卑也就随之而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经济腾飞、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追求名牌成了时尚:车子是名牌的,服饰是名牌的,吃要上档次,玩要上层次。大人们如此,孩子难免受影响。做家长的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只会让孩子越陷越深,既给家庭带来负担,又会扭曲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损失。
3.养成并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满足,这自然给青少年的攀比心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家长的这份溺爱,为青少年攀比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过分的溺爱与迁就会让青少年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都会走进误区,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长期发展下去将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也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专家支招
若发现孩子有攀比心理,家长要采取多渠道的应对策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做法如下:
1.做好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会令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发现自己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时,家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多读好书,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不铺张浪费,不奢侈腐化……自己做到不攀比,孩子的心态自然也会平和许多。
2.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家长和教师要通过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
3.家长、教师要把握好度,适时给予鼓励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问题的多发期,特别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适时给予鼓励。
案例二:这孩子总打架
儿子上初中后,军军妈为自己荣升“中学生的家长”很是美了一阵子,可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就让她从感觉良好的云端掉了下来。老师告诉她,虽然军军在课堂上的反应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都比较快,但开学以来,他已经和同学打了3次架。“这个孩子有点暴力倾向,你们家长可要好好管教他。”老师的话让军军妈很没面子,回到家后她把军军狠狠地揍了一顿,勒令他以后再也不许打架,还罚他连续两个周末不能出门玩。军军挨打后变得老实很多,可不到半个月,妈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军军在学校里又打架了。
心理解析
青少年的暴力倾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他们的暴力行为里,可以看到对别人生命的漠视。是什么原因使原本纯洁的少年蒙上暴力的阴影,从而变得冷血、残酷呢?
人性丑恶的一面本不该在孩子中上演,但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青少年中间。研究表明,我国存在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正呈现低龄化趋势,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就开始表现出了暴力倾向。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体格愈发强壮,暴力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也更为严重,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具有暴力倾向呢?
1.社会上有暴力倾向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
影视中有很多将暴力包装成勇敢者的行为的情节。孩子们一边看暴力血腥的镜头,一边为那些血腥杀戮的场面喝彩。在他们心里,暴力是一种享受,慢慢地就不把暴力行为当回事了。
现在大多数网络游戏都会出现残暴的战争及对打场面,在这些游戏里,孩子以杀人为乐,杀戮越多,则成绩越佳。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网络游戏对行为有强化作用,在游戏中战胜对手,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渐渐认同暴力行为,并形成一种潜意识。一旦孩子感觉烦躁、受辱时,这种从网络游戏中迁移培植起来的暴力倾向就容易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来,对管理、干涉他们的人施以暴力。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为青少年成长埋下隐患。家长对孩子的“熏陶”很重要。
有大量事实和数据表明,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更大。有些孩子会因为家长对自己的暴力行为而产生畸形的报复心理,从而产生暴力倾向。
专家支招
孩子有暴力倾向心理,会影响日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交往障碍,阻碍其正常发展;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治安等。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
1.多和孩子沟通
平日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特别是已经出现轻微暴力倾向的孩子。如果确定孩子的好斗只是因为精力过剩,家长就要注重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为孩子提供发泄的途径。比如多带孩子远足或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找到正常的体能和情感宣泄渠道。爱,远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爱,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会有意识地去爱他人。
2.教导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
多数孩子的攻击行为都是一时的冲动,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孩子实用的人际交往技巧,教他们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3.教孩子控制情绪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青少年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和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4.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控制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对孩子来说,应该教导他们遵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或者让他们形成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不单单指法律或条文,而是让人们懂得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培养孩子建立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感——这才是彻底防止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手段。
案例三:就要这种“爷们儿”的感觉
小保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朋友也比较少。但他内心十分渴望交到很多朋友,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到更多人欢迎的人。有一天,小保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当时很多同学都在,而且都端着酒杯,一副很自然的样子。这时候,一个朋友拿着酒瓶来到小保面前,准备往他杯子里面倒酒。
小保忙掩着杯子说:“我不会,我不能喝酒……”
倒酒的朋友瞪了他一眼,说:“你不喝,可就是不给我面子!”
旁边的同学也纷纷劝他说:“大家都在喝,你一个人不喝多不好。”“不会喝没关系,喝一次以后就会了嘛。”
小保不知道该如何拒绝他们,最后杯子终于被满上了酒,大家碰杯的时候,他也被迫站起来,碰过杯,喝了一口,辣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后来,有一天下午放学的路上,小保和一个同学一起回家,那名同学神秘兮兮地拿出一根香烟,给小保看了看,然后动作很熟练地点燃,抽了起来。小保看他陶醉的样子,问他是什么感觉。那名同学只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回家后,小保也偷偷地从父亲的烟盒里面拿出一根来,叼在嘴上。在犹豫了片刻后,小保对自己说:“我就抽一根,感觉一下,不会上瘾的。”第一次除了呛得难受,没找到什么感觉,于是第二天,他又手痒,又去偷了一根来。过了不久,小保发现,自己竟然哪天不抽就觉得有点不舒服了。
心理解析
喝酒伤身,吸烟也伤身。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现今在烟民的队伍中并不乏一些小小的身影,烟和酒已经悄悄地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中。虽然学校、家长三令五申,却还是有不少青少年置若罔闻。据估计,我国青少年男生吸烟、喝酒的比率分别为38%和24%。不仅仅是男孩,一些女孩也开始吸烟和喝酒,并且女孩子吸烟和喝酒的比率,正悄然地、迅速地增长着。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好奇心理、精神空虚、追求时尚、叛逆心理、渴望被关注等心理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好奇心理是指青少年对于大人吸烟、喝酒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他们认为自己正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就应该有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像成年人一样亲身体验一下吸烟时悠然自在、吞云吐雾的感觉,也喜欢像成年人一样,喝酒浇愁;精神空虚是指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成绩下降、家庭矛盾或者恋爱受挫等不顺的事情,觉得“不爽”,于是为了寻找安慰、排遣烦恼,一些青少年就想借助吸烟、酗酒来麻醉自己。在很多青少年的眼里,抽烟、喝酒是一件很酷、很时尚的事情,许多青少年为了追求前卫,标榜自己,选择与怪异行为为伍,选择吸烟、喝酒。他们认为这就是时髦、气派,就是酷,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于是就形成了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原因来自多方面,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好、中考高考受挫等,种种不顺心的事引起精神苦闷、情绪低落,试图以各种方法麻痹自己。此外,青少年的社交圈和媒体也会对青少年吸烟喝酒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现在的媒体很发达,一些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吸烟、酗酒镜头即使不会直接诱导他们养成不良嗜好,也会让他们对这些不良嗜好没有排斥感,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交上损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事。
从行为上讲,青少年烟酒成瘾可以引起思维过程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者会出现思维中断、记忆检索障碍等症状。由于运动机能失调,还会出现人际交往、言语感觉和理解能力方面的退化,青少年在运动行为、人际交往、求学就业方面也将受到影响,做出不负责任的甚至反社会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青少年个人,都应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专家支招
青少年吸烟、喝酒,对其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身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远离烟酒,保持健康,因此父母应该做到:
1.帮助孩子认识到烟酒的危害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对事物的认知难免会有偏差。在吸烟喝酒这方面,青少年可能对烟酒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如果能充分认识,一般来说会主动戒烟戒酒。
2.帮孩子建立戒烟戒酒的决心
帮孩子戒烟戒酒并不像成年人那么困难,因为吸烟喝酒的时间并不长,量也不可能太多。青少年戒烟戒酒主要是戒心理作用,只要坚决拒绝抽烟喝酒,是可以也是比较容易戒掉的。
3.减轻孩子的压力
孩子之所以抽烟喝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生活的压力过大,而父母又很少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因此孩子只有把释放压力的希望寄托在烟酒上。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且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以免孩子因压力过大而染上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
4.要切断使孩子染上吸烟坏习惯的污染源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会的有益活动,掌握他们在社会上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防止他们和社会上的吸烟伙伴经常来往。还要取得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配合,经常检查孩子是否有吸烟迹象,实行共同监督。
5.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吸烟或戒烟
孩子之所以吸烟喝酒和父母的吸烟喝酒是分不开的。父母们要认识到,吸烟喝酒确实对健康有很大危害,一支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老鼠。这充分说明吸烟的危害的确很大,为了自己的健康,同时也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该带头不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