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将感情的重心逐渐转向关系密切的朋友。青少年对友谊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好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青少年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情。这种交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青少年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订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会受到严厉的谴责。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同时也为其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与以前的年龄阶段相比,青春期的男女同学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双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的,或者在异性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是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逐渐地,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和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永久的秘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青春期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青春期的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喜欢上一个异性的朋友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地发展,就会妨碍青少年的正常进步。
四、青少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并发生重要影响。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为开创新型师生关系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应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一般而言,教师往往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发去认识学生,容易对学习好的学生有一种高估的倾向,在态度和行为上倾向于对他们过分照顾和关心,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过分袒护,常把他们取得的成绩归因为能力、性格等内在因素,把他们的过失归结为外在偶然因素。教师对学习差的学生则有一种低估的倾向,常将这部分学生取得的成绩归因为运气、环境等外在因素,将其产生的错误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在因素,并有过分指责、嘲讽的倾向。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的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会导致这两类学生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2.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青少年
由于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而青少年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强烈、敏感。如果教师满足了青少年的自尊需要,他们就较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青少年不但要把他们当成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觉察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并获得成功经验,以及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等方式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待时,如不认真听课、不按时交作业、违反纪律等,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位学生是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在责罚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地控制,言辞过于偏激,或进行不适当的批评和指责,如用施加压力、进行体罚和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这样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的反感。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做法就会引起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出现师生间的对立现象。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手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会对其形成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其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则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二)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1.树立交往自信
在青少年期,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评价特别敏感。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在某一点上不如别人,就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猜疑、嫉妒、紧张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因而在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被动性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使得交往无法展开。青少年可学会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例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喜欢交往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即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如面带微笑、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关心别人等。
2.学会控制不良情感
适度的情感表现是交往成功的必要条件。青少年的情感变化比较大,应学会调节控制不良情绪,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放松法、转移注意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有利于交往的成功。
3.加强个性修养
首先,青少年应树立自尊,这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加强个性修养的重要方面;其次,青少年应不断提升个人的品格、能力、才华,这是增强人际交往魅力的因素。每个人都喜欢真诚、热情、友好,讨厌虚伪、自私、冷酷,因此,青少年与人交往时必须以诚相待,并学会欣赏他人。
4.掌握交往技巧
首先,学会倾听。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应让对方从容地将话说完,要通过专注的神情和反馈性的言语表现出你的尊重及你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并可积极表露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加深交往的深度。其次,青少年应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人之所感,学会理解,改善待人的态度。
(三)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正确看待父母
父母与其他人一样,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欠缺的一面。作为子女要能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其思想和行为,并以感激的态度看待父母,因为无论他们的做法是否得当,都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心。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爱他们。
2.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父母欠理性的行为,青少年要学会用冷静、理智和面对现实的态度对待,避免感情用事,要心平气和地跟父母讲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
3.与父母多沟通
青少年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主动与他们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谈谈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让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同时在交流中也能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父母。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双方调整认知,达到相互了解。
我们怎样与父母沟通——给同龄人的建议
比起我们父母那个年代,我们周围的环境早已是另一个模样。我们不再担心衣食问题,可是我们更渴望精神上的富裕。你是否觉得与父母之间烦恼多多呢?你是否了解你的父母?
不要再抱怨他们对我们的不了解,我们应试着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不要嫌他们罗嗦,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你和你的父母,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把家庭氛围营造得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管你认为父母的思想有多落后,但不可否认,在很多事情上他们有远比你丰富的经验。想想吧,上大学后你将要远离父母,与其将来思念他们,不如现在与他们好好沟通,尽情享受亲情的温暖。
有一小部分同学与父母的交流实在很少。原因可能是有的家长的言行举止没有把握好尺度,但仍然有一定的问题是出在同学自己本身。
我们现在都处在青春期,不可避免有些抵触情绪,而我们应该尽力去克服自身的烦躁与不安,与家长多沟通,因为只有沟通,家长才能更好地配合你。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是很紧张的,琐碎的小事都可能使你分神,这就需要向别人倾诉,而家长则是比较好的了,因为他们是自己最亲的人,而且他们的阅历比自己丰富,我们应向他们多多学习,以免多走弯路。同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长与学生的关系。
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家长和你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关系的融洽。所以,希望同学们正确地认识到,和家长的沟通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高兴的事,如果家长对你的事毫不过问,我想你一定不会开心的,那么,只有加强和家长的沟通,才会过得更轻松。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感触良多:父母真的不易,要好好理解他们,孝敬他们。相信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会让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容易!家长都认为与学生沟通很重要!
(资料来源: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总之,青少年毕竟不再是懵懂的孩子,他们正走向成熟。青少年应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总结经验,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和谐地与人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自身得到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与误区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青少年期,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中间阶段。从年龄上看,一般指18—35岁,甚至到40岁的时期。青少年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却同时又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危险期”。在这时期,生理上要经历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稳定的过程,而生理变化则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是错综复杂的。
人的健康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是气质、情感、思想、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各国各学派有不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通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1)情绪稳定,能承受一定压力,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平衡。健康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强大的刺激面前,能镇静从容,不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突然的悲伤事件而一蹶不振。
(2)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总以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实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心理健康者不目空一切,也不自卑、自苦、自惑,更不会自毁。
(3)能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超越。
(4)具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感情,爱祖国,爱他人,爱事业,也爱家庭,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及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爱。
(5)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若、应付自如、不卑不亢。
(6)有独立性。不依赖于他人,办事凭理智,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合理建议。在必要时,能作出重大决策,而且乐于承担责任。
(7)有计划性。做事有计划,有长远打算。青年学生拟订学习计划、制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8)有自我控制能力。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服从理智,自觉支配自己去实现预期目标,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以上是心理健康表现的众多方面,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由于青少年在各自的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要求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一样成熟是不可能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
青少年正处于确定人生观的时期,然而也是心理误区容易产生的危险时期。
为了使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我们一起识别以下几个青少年容易陷入的心理误区。
1.惧怕交往
有些青少年每当看到其他同学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时,心里既羡慕又嫉妒。
他们也渴望与人交往,也想成为被同学们重视的人,但是他们做不到,他们每天独来独往,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住集体宿舍,不敢去食堂打饭,不敢抬头听老师讲课,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敢去阳台晒衣服,只能偷偷在家里照镜子,心中十分痛苦。
这些青年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也没有准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和害羞心理。而在人际交往中自卑和害羞常常使人处于孤独状态,往往独处一隅,过分敏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即使刺激很小,也会不知所措,或者是无法忍受而产生恐惧感。
克服此种心理障碍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对待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克服自卑心理,想想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调整一下心态。除此之外,还应该从自己封闭的小天地走出来,注意和同学们多接触,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逐渐培养起相互之间的友好的感情,才能消除害怕别人的恐惧心理。
2.自我要求过高
有些青少年总是故意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更大的干劲。他们明知目标不能实现,但仍然坚持那个目标,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突出的表现。
其实,期望值太高,实现起来的难度相对就会大,如果头脑里总是装着一个不能实现的高目标,那无异于顶着一块石头,早晚会被压垮。他们之所以定出一个很高的期望值,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他们也固然在力图实现它,带有一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但这个期望值如果不切实际,太不合理,就会带来许多的失望和沮丧,反而会影响自我的发展。
真正的成功是由明确、合理的目标开始的。首先你应该对自身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然后依据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你可以把大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再制订好计划一步步地去实现它,这样你干起来才真正会有劲头。
3.排斥异性
有些青少年学习非常认真,为了不让自己的学习受到干扰,坚决不交异性朋友,认为如果结交异性朋友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一塌糊涂。
其实,将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异性朋友挂起钩来,这一认识太偏激,心理学家认为,和异性朋友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产生促进作用,因为人都有在异性面前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魅力和良好的一面的心理。为了学习而抑制交异性朋友,只能使自己变得孤僻和枯燥,因为你封闭了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只有以一个健康、纯洁的心态接纳异性朋友,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不断地促使自己提高学习成绩。与其一味地排斥异性而使自己陷入空虚和不满的状态,还不如让异性看到自己的魅力,这一魅力的展现在学习上将体现为:你为了不让异性嘲笑你、小看你,会更加积极学习,因为现在最可以体现实力的便是学习成绩了。这样一来,你的学习自然会突飞猛进。但是,你在明白了异性朋友将是学习动力的同时,切记不要再有过于亲密的交往,如果发展到对异性朋友念念不忘的地步,那就糟糕了。
4.狭隘
有些青少年总觉得别人和自己作对。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自己提出了意见,而别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虽然心里认为他说的也有道理,但却还是觉得那是在故意挑你的毛病。
这种总认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社会型人格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自律神经系统缺损。这对正值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心理会让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分歧,从而妨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另外,这种心态还可能会对他(她)的行为产生不良引导,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做出偷窃、破坏公物、打架滋事等报复性行为。
胸襟开阔和信赖别人是克服这种心理误区的最好办法。要知道,在日常交往中,和别人发生分歧是很正常的,得不到预期的评价也不代表别人在故意和你作对。不要以为任何人都在反对你,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多听一些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它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更能增强自己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积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也有助于走出这种心理误区,一个不断进取、奋发拼搏的人是不会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的。同时,积极的进取还能帮你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你更有自信,更能够容纳,即使是面对最尖锐的批评,也能坦然接受。
青春期心理调适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但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育的特殊阶段,是一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的阶段,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后果严重的心理问题,威胁其身心健康。
首先,青少年必须时时注意心理保健,让身心健康发展。
1.正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大多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方面,常会对自己“设计”一番,然而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因此,青少年必须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学习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的联系过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可见友谊在人生中的分量。确实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3.丰富业余生活
青少年平日里学习、工作紧张,其间难免要遇上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
排解这些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过好业余生活,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要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要知道,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本钱,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物质基础。
为了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及问题,要让他们掌握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加强性道德。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性教育着手。
(1)从家庭角度来讲,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要求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有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并减少外出寻求刺激的机会,防止性犯罪。
(2)就社会而言,一要加强法制,净化大众传媒;二要宣传普及科学的性知识,提倡正确的性观念。
(3)学校途径,包括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的困惑。
(4)青少年自身应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要刻意地压抑,也不要单纯地仿效,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