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
事例一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子对电梯、地下通道和人多的场合常有一种不能抑制的恐惧,她害怕游泳、害怕挤公交车、害怕跑步,有时宁可叫计程车,多花一些钱也不会去挤公交车。
后来经过心理治疗医师的了解和帮助,发现在她害怕的这些事情中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能引起令她“窒息”的恐惧和担心。她惧怕乘电梯,在那个封闭而狭.小的空间里,她感到憋闷;在地下通道和汽车里,人很拥挤,空气不流通,她感觉呼吸困难,会“窒息”;怕游泳是担心呛水和窒息,所有这些,都是恐惧窒息所引起的心理障碍。
事例二 一位高中女生,胆子非常小,最怕的就是蛇。她对所有关于蛇的问题都很敏感、害怕。只要看见有蛇的图片,甚至是邮票,说话时提到“蛇”这个字或“蛇”的英文单词“snake”,她都会做出异常强烈的反应,高声尖叫或者大声地哭,还有不可抑制的战栗。她说,她第一次见到蛇,只是跳了起来,大声地尖叫,然后就没事了。可是现在,满脑子全是“蛇”,甚至连眼睛都不敢闭上,害怕得要发疯,时刻都提防着,精神很紧张。她周围的人,说话时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她。这是典型的动物恐惧症,而且很多女孩子都对蛇或者其他一些动物感到恐惧,只是情况并没有发展到心理障碍的地步。
心理大讲堂
一、什么是恐惧症
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例如对于特殊的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并发生回避行为。在普通人群有恐惧症状者约为6.3%,但影响社会适应功能者则为0.2%左右。
这种恐惧情绪是长时间的、不可抑制的心理体验,患者自己也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必要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但这种理性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情绪的产生。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人,都会让患者害怕。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事实上,适度的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活动。当一个人遇到恐惧时,他的身体会相应地产生一些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对外界的反应更加敏感,瞳孔会放大等。面对大火和行将发生的灾难,恐惧会促使你本能地躲避灾难而保全自己的生命;你若遇到并非危及生命的危险时,恐惧会使你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只有当恐惧大于你所面临的危险,成为一种过度的心理反应时,它才成为一种负担。
过度的恐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是非常可怕的。强烈的恐怖气氛和突发性恐怖事件,会使人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刺激,其正常的功能发挥受到严重的影响、破坏,造成心理疾患。而对于孩子而言,过度的惊吓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组织器官还不成熟,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在遭受突然惊恐后,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不止,甚至休克、死亡。时常有恐惧情绪的出现,会导致发育减缓或发育不良,语言障碍,听力、视力下降。恐惧对儿童的心理危害有时会延续下去,以致到了青春期由恐惧心理诱发恐惧症。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的压力增大,对于种种事物的恐惧感已经蔓延到了各年龄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说,恐惧似乎都是无处不在的。恐惧的表现、内容、形式因人而异。学生也许害怕面对老师;成人也许总是担心自己要失业;老人和儿童也许是害怕黑暗、疼痛、孤独,还有雷雨等自然现象;有些人对尖锐器物感到紧张、恐惧……
二、哪些原因导致了恐惧症的发生
恐惧症的病因不是单一性的,它是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在生物学上的因素是指遗传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紧张、敏感,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此外就是不能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而引发的精神紧张。个人的认识水平和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强、弱,而个人的生活经验、意志品质方面的偏差和缺陷,也决定了他在面对某种令人恐怖的刺激情境的强烈冲击或长期作用时,能否消除内心的压力,突破恐惧。恐惧症大多发生在要求必须有自控能力的管理工作阶层,较少见于简单劳动者。此外,恐惧症患者中也多有酗酒及吸毒的,因为他们往往期望能从这种自我麻痹中寻找解脱。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以及生活中挫折的磨炼,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恐惧心理逐渐突显。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们人生经历少,不知道什么会对自己造成危害。恐惧心理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恐惧症分为几种类型
恐惧症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产生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这种压抑的情感状态强烈而不能消解。一旦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惧感,会千方百计地躲避,不能面对,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逃脱。
恐惧症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神经高度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直接影响了工作、学习的效率。患者在恐惧心理的干扰下,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心里焦躁不安,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轻的在学习或工作中抓不住重点,杂乱无章,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一塌糊涂。重的不能学习、不能工作,甚至连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都难以完成。
第二,没有安全感,时常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恐慌,由于过度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烦躁不宁较为突出。在生活中少言寡语,不愿见人,时常暗自准备应急措施,有时会说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话。
第三,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自觉胸中憋闷、疼痛、喘不上气,时轻时重,做相关检查则一切正常或无明显异常,经多方治疗不见效果。
第四,内心充满恐慌,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第五,在受到刺激后,恐惧症状发作,伴有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脸红、出汗等症状。
四、恐惧症的特点及诊断依据
恐惧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和四个依据。
三个特点:一是有相应的体征,身体会感觉不适,轻按腹部或者胸部有压痛感觉等;二是开始或已经对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产生干扰或者某些影响;三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恐惧感加重,甚至会产生焦虑、不安、无可奈何等心理反应。
四个依据:一是原因不明或莫名其妙地感到心里恐惧,并反复出现,病程达两周以上;二是引起恐惧的事情已不复存在,且已不具危险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患者仍然感到心里害怕,不能自制,不能摆脱;三是对所害怕的事情困惑不解,或明知多余,但仍不能自拔;四是不因朋友或者亲人反复劝说“已不存在或者已不具危险性”而消除心里的恐惧感。
五、恐惧症的特殊性
恐怖症的表现有很大的特殊性,具体可以可归纳为:
第一,患者在接触恐惧刺激物时会很快出现焦虑症状。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但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第二,在接触恐惧刺激物以前即为之担忧,甚至出现期待性焦虑。
第三,对于某些事物或者事情产生抵触性心理,他们会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症状的物体或情境,即所谓的回避反应。
六、恐惧症的分型
恐惧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单一或单纯性恐惧症。这是针对某特定环境或某特定物体而产生的恐惧,其促发的情境很单一、很具体,导致功能受损的程度取决于患者躲避恐惧情境的心理程度。这类恐惧症常见的表现有畏高、畏乘电梯、怕蛇、怕虫等。这种单纯性恐惧症的产生多是由于儿时某一次遭遇引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减弱。但有些则在成人期骤然发生,也无明显原因。单纯性恐惧症患者一般可以生活如常,只需避开那些引起恐惧的因素就行了。
第二种,社交恐惧症。这是由于患者害怕自己的行为失当而给自己带来尴尬的心理压力,对公众的注视或与他人交往都产生的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惧。这种患者的表现是:见人时脸红、怕与人对视,回避在公众场所吃饭,甚至不敢利用公众场所提供的种种方便。
第三种,场所恐惧症。这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环境而产生的心理恐惧,如高处、广场、拥挤场所或幽闭的洞穴等。恐惧情境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害怕没有即刻能使用的离场出口,有些病人因此而完全困于家中。患者表现为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到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怕孤单,怕离家后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无法自我控制,无力逃往安全地方,或不能立即离开该场合。场所恐惧是对患者功能影响最大的恐惧障碍。大多数患者为女性,起病多在成年早期。若不做有效治疗,场所恐惧的病情可有波动,并会转为慢性。
第四种,疾病恐惧症。患疾病恐惧症的患者对各种疾病具有异常的担心、恐慌心理,他们神经过敏、草木皆兵,害怕自己或家人会患病。重要表现为对肿瘤、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恐惧。
第五种,行为恐惧症。这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或影响而产生的对这一行为尽量规避的心理体验。例如上学恐惧、考试恐惧、恋爱恐惧、结婚恐惧、怀孕恐惧、发言恐惧……
七、如何让孩子远离恐惧感
儿童的恐惧心理通常会令父母担心不已。其实,这种恐惧很平常,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且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儿童从1~6岁会经历不同种类的恐惧。父母应该适当加以关心,但不要过分在意,造成小题大做。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而自身又是脆弱的。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和接触外界环境,任何他们不熟悉的首次接触到的刺激,例如光线、声音等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这是婴儿逐步认识、适应世界上新事物的一个过程。
在2~4岁时,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诱导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哪些动物是很危险的,是不能接近的,而哪些动物却很温顺、很可爱。让孩子们熟悉各种动物的特点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带他们到动物园去亲眼看看动物。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造成恐惧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告诉孩子暴雨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暴雨中如何保护自已。尽量为他们缓解对这些现象的恐惧感,而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心理压力。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因为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惊醒害怕时,应该开着灯哄他人睡。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和黑暗总是同在。
总之,当孩子产生恐惧时,父母应该细致耐心地了解他们,并客观地做出解释。而在孩子中比较常见的恐惧障碍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动物恐惧症。这种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少儿身上,因为他们对一些动物的认识不正确,或者受到过一些动物的惊吓,而表现出对蛇、蜘蛛、兔子、猫、狗等动物的恐惧,部分动物恐惧症患者在进入成年期后,其症状会自然缓解。
其主要的症状特征表现为:
①由某种特定的动物引起强烈的恐惧感。
②恐惧时常伴有身体不适的表现,如心悸心慌、出汗、战栗或发抖、口干、呼吸急促、胸部不适、恶心或腹部难受、头晕、站立不稳、燥热潮红、针刺或麻木感等。
③预期性焦虑,就是在面对恐惧对象之前所出现的对这种客体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
④对所恐惧的动物极力回避。
⑤患者知道所存在的恐惧以及回避行为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又无法控制,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精神痛苦。
⑥其严重程度已经妨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正常社会功能。
第二种,“学校恐惧症”。这是近几年来日渐普遍并受到家.长、老师重视的一种异常心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通常中小学生的患病率较高。一般而言,6岁、11岁和14~15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多发生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独生子女身上,他们往往过分依赖父母,另外夫妻感情破裂家庭的子女也易患此症。其患者有一定的共性,患儿中以性格老实、顺从,但情绪易失控的孩子居多。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过分重视孩子轻微的疾病,也有可能诱发本病。
患儿对上学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虽然家长们经过各种主观努力或客观施加压力,仍无法改善孩子的抵触。其症状不仅表现为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严重时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躯体上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如腹痛、头痛、头昏、胸痛、发颤、心悸、恶心、肢体不适等。这些通常又成为孩子拒绝上学的借口。可若进行身体检查,大部分孩子体征正常。
有的患儿在遭遇强烈刺激、惊吓时,如训斥、打骂等非常体罚,还会出现暂时性休克,有的还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做出极端之举。发病阶段因人而异,有的发生在开学之初的适应阶段,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渐消除;有的则是上学时症状加重,放学或放假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学校恐惧症”是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现行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不仅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从患儿本身来说,有些孩子神经脆弱,比较敏感,易产生恐惧感,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又不懂得心理调释,而无法自拔,同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这些心理问题明显地影响了儿童的正常行为。从学校和社会的方面而言,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习压力太大、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老师缺乏同情心也是重要的诱因。从家长方面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了感情脆弱、缺乏毅力、比较自我等性格弱点;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苛求孩子的成绩,忽视劳逸结合,用不科学的方法迫使孩子学习,削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逐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心理保健屋
如果人们能以忘却的方式解决生活中不开心的事,那么很多人就没有心理上的疑惑和苦恼。正因为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那就要面对它、解决它。当我们开始拿出勇气来面对这些心理困扰时,我们的困扰可能已经有一半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