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激励儿子努力成才的另一做法是激励竞争。这一点,从他所下达的《诸子令》中可以看出来。
当时寿春(今安徽寿县)、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和长安(陕西西安市)是军事重镇,曹操准备各派一个“慈孝、不违吾令”的儿子去守卫。于是他下了一道《诸儿令》,公布了挑选的标准: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说:儿子们现在都还小,个个都是可爱的。长大以后谁有贤能,谁有真本领,我就用谁。对下属我从不讲私谊,对儿子也不能讲私情。
曹操此举,无疑给儿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成长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竞争机制,使得诸子各展所长,曹丕、曹植尽展文才的同时,习武的曹昂则一直跟随曹操征战沙场,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和考验,并随曹操南征张绣,在身负重伤、“不能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曹操,自己却救父而死。另一个儿子曹彰则直到曹操死后,一直为国家屡立战功。
据张华《博物志》载,与曹操同时的人中,安平的崔瑗、崔瑗的儿子崔蹇、弘农张芝、张昶兄弟都擅长草书,而曹操的草书水平与他们相差不远;另有桓谭、蔡邕等人擅长音乐,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人擅长围棋,曹操在乐、棋方面则都能与这些人一较高低。
曹操的这些业余爱好的不凡造诣,应该是与他平时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而作为“家长”,这样高雅的爱好,无疑在儿子们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有所影响,并进而使儿子们的心灵和情操的陶冶方面受益匪浅。
此外,曹操“雅好节俭,不好华丽”的生活习惯也早为人知。后宫的宫女们不穿锦绣做成的衣服,侍御妃妾们穿的鞋子也多是单色,没有多余的彩饰;帷帐屏风之类的生活用品,用坏之后就反复修补,取暖用的被褥坐垫之类物品,也从不做任何装饰。甚至他为自己预备下丧衣,也只有春夏秋冬四季衣服,装在四只箱子里。女儿出嫁时,陪嫁的帷帐都是简单的黑色布帐,而陪嫁的奴婢也不超过十人。
帝王之家,子弟们最易陷身于物质享乐而碌碌无为。曹操终身节俭的习惯,含有在战乱的社会环境中为天下垂范的苦心,但客观上也很好地熏陶和塑造了子女的优良品德。虽然在他身后,成帝成王的子孙未能做到像他那样,但在儿子早期的品德培养上,毕竟产生了好的影响。
曹操在家教方面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言传身教。“言传”,则是适时的点拨、点化,是对父母行为的内涵的说明,也是再次强调对子女的明确要求;而“身教”是不言而教的示范,也是对子女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曹操的儿子们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同时也说明曹操的教子之道是科学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舞文弄墨的教子启示
对孩子的教育是由内而外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最要不得。
曹操有四个儿子都很有出息,这与曹操重视教育善于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然,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教育儿子的目标、条件、能力肯定与一般人不同,但从成才这个角度以及为实现成才所运用的教育方法、采取的教育态度看,许多东西还是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我们借鉴的。
(1)为儿子树立明确而恰当的学习榜样,让儿子了解家长的期望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豕犬耳!”很明确地为儿子树立学习榜样,表明自己的期望。他用自身经历将二者作了生动对比,孙权博览群书,从小便有雄才大略,十八岁执政,举贤任能,巩固和扩大疆域,与操作战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算得上天下英雄;刘景升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怯懦而贪图享受,空有十万甲兵,曹操的兵马一到,立即缴械投降,岂不是猪狗不如的东西吗?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可能也有明确的期望,也树立了明确的学习榜样,但期望有时是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榜样对孩子来说可能很陌生。比如:让孩子长大了当华罗庚那样的数学家、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张艺谋那样的艺术家等等,这些人虽说家喻户晓,可孩子对他们没有感性认识,不像曹操的儿子对孙权、刘景升的儿子那样熟悉,因为这些人,有的是父亲佩服的敌人,有的是父亲手下的投降者,不但熟悉而且对比鲜明,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2)幼时爱,长时严,一视同仁曹操在《诸儿令》中写道,儿子们年幼时,他一样喜爱,但长大了,谁成才就用谁,绝不偏心。
曹操的这种教育原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孩子小,需要家庭温暖。事实和教育理论都证明:家庭的健全、父母之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而且家长的喜爱还会让孩子愿意接近,更容易对孩子施加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家长喜爱孩子,也是家教的一部分。孩子一旦长大了,懂事了,曹操就开始严格要求他们,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这时孩子有能力负责任了,作为社会的一员,而且是比较特殊的社会成员,他们的一举~动甚至会影响社会风气,如果不严格要求就会出乱子。
曹操的身份,有时候显得家国难分,除了家族式的财团,对一般家庭意义不大,但他那种对待子女的态度却值得家长深思。有的家长偏爱男孩子,有的家长偏爱女孩子,还有的家长因为某个孩子长得与自己相像,便偏爱他,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记得曾报导一个女孩子因为父母偏爱弟弟,就趁父母不在时,偷偷把弟弟的小鸡鸡割下来了。这都是家长偏爱造成的恶果。
对孩子一视同仁的还有林肯的母亲,当记者问她是不是为林肯感到自豪时,她回答自豪,但她还有一个孩子也同样令她自豪,记者问她的另一个儿子是做什么的,她指了指正在花生地里干活的那个农民。
(3)择师,以德为主曹操为儿子择师的标准是“德行堂堂”,因此他选了邢子昂为家丞,还选了“士之精藻”邴原做曹丕的长史。
当然,能够随便择师,我们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但他择师的标准值得我们深思。品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我们现代教育也讲究“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许多人在教育孩子时侧重于技能与智能的培养,忽略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曹操重视儿子的品德教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但他不仅仅让这种教育停留在概念层面上,他深知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儿子的影响也最大,所以他选择的老师是公认的“德行堂堂”,这也说明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家长,平时应该怎么做,孩子接近的都是什么人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4)尊师,率身垂范。
曹操教育儿子尊敬老师,自己率身垂范。有一次出征,他让曹丕留守,派邴原和张范辅佐,交代完毕,自己竟向二人行“子孙礼”,以示郑重和感激。
尊重人,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必须学会尊重人。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老师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尊重老师,也就是尊重文化。家长如果带头尊重老师,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应该尊重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就会在这方面努力。有些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受不受老师重视,是不是得到老师的偏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偏爱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敬老师的孩子,老师也必然会喜欢。这并不是等价交换,也不是功利目的,尊重别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人们会因为喜欢这种品质而喜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