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邓哀王冲传》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这次是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还装作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
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对儿子的关切之情。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不仅没有追究这件事,而暗自替自己的儿子高兴。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
曹冲那么小就会因势利导,给他父亲讲道理,把握人的心理之准确,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而且智慧用在救护弱小人物身上,他的心灵是非常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这也许是他母亲是个一般的小妾,懂得下层人的凄苦,所以耳闻目染的曹冲从小就比较正直的缘故。
不得不说,曹操的儿子都不是凡人。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父亲的精神和为人处世做法,潜移默化地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影响。只是,每个孩子看到的面不一样而学习的东西,获得的收获也不一样。教育子女,若能像曹操一样,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那么孩子们都能各有所长了。
4.书信教子,分辨公私
年轻人光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够的,还要有好老师的正确引导。
在三国群雄中,教育子女最有成效的首推曹操。他的孩子并不少,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才华。
几个孩子之中,曹丕、曹植文武双全,都是著名的诗人;曹彰刚毅勇敢坚毅,战功卓著,是一员猛将;曹冲虽然13岁就天折了,但却是公认的神童。也许,自己父亲的基因遗传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身上才有这样的结果,但是,更加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只有天赋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一样无法成才。
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在我五岁时,父王看到世局扰乱,便教我射箭,六岁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后来,曹操从曹丕少年时代起,就让他随军东征西讨,使曹丕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而且还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说明曹操是很注重孩子的启蒙教育的。
至于曹植,在文学上更是颇有建树。他十岁就诵读《诗经》、《论语》,而且下笔成文。当邺城铜雀台刚建成时,曹操带领儿子们登台,命各人作赋,曹植第一个交卷,曹操连声称赞他的才气。
曹操和天下众多为人父亲的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所以,曹操非常注意给孩子们选良师,并要求他们尊敬老师。他给他的儿子们选拔属吏时下令要选“德行堂堂”的人物。他还选被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为曹丕的长史。
曹操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对品格的要求也很严格。218年,他派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的叛乱。临出发前他对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这是告诉他王法无私,犯了过错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原谅的。曹彰明白父亲说的话,所以更加努力,通过自身的拼搏争取,完全平定了北方。后来回禀曹操时,却并不居功,而是把功劳归于部下将领。曹操见此情景心中大悦。
在众多的儿子之中,曹操一直有些偏爱曹植很想立他为世子。213年,曹操率军南征孙权,命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说:“我二十三岁时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辞问寄托了多么深切的期望。可是,曹植由于恃宠而骄,放纵不羁,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走,又私自打开“司马门”出去。而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权,曹植这样做,就触犯了国家法律。
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后来就决定不立曹植而改立曹丕为世子。曹操对儿子的严格亦由此可见。
至于曹冲应该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比较声名在外的了,“曹冲称象”的故事现在早已人尽皆知。
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刘备。刘备虽是一个堪与曹操齐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顾得了自己的天下却管教不好自己的儿子。其子阿斗的名声对后世而言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代言人。刘备飘荡半生,四十多岁才得此一子,极其钟爱,当阳一战,为了救阿斗,几乎断送赵云的性命。后来孙夫人带阿斗回吴,又是赵云、张飞半路截下的。也许,正是因为这孩子能活下来很不容易吧,刘备对他便会特别怜惜和娇惯。俗话说得好,“慈母多败儿”,慈父也是一样的。
两位枭雄的教子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极端便走向反面,不管是教育别人还是自己受教育都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仅需要天赋和领悟力,更需要一点耐心。
这就好比一个职场新人,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一无所知的时候,得到了前辈的提携,这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是自己的机会牢牢抓住,不是自己的也不必强求。遇到和自己类似经历的竞争对手,要相信一种观念。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付出更为重要。受人赏识和喜爱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因此就飘飘然起来。
成功始于努力的行动和谦虚的态度,失败始于骄傲的神情和自以为是的言行。
5.从曹操教子看家教
良好家教对年轻人的人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诸子中,文有曹丕、曹植,武有曹昂、曹彰,大都表现出杰出的才能。曹操诸子的成才,跟曹操的成功家教是分不开的。
从史书的记载看,曹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对后世很有启发意义。
曹操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据《魏书》记载,在统率军队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曹操始终“手不舍书”,常常白天里忙着讲论武略攻伐之事,夜晚则勤学经传不倦。并且在戎马倥偬之际,“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正是由于曹操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和影响,次子曹丕“下笔成章,博闻强志”,除代汉建魏的政治功业外,文学方面还留下一百多篇诗作,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所作《典论·论文》成为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其中所作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则更是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子曹植很小时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十几岁时所写的文章竟使得曹操不敢相信,当面测试多次后才不得不相信;后来,曹植虽然在政治上不如曹丕,但在文学上则与曹丕并驾齐驱,在后世的文名甚至高过曹丕。南朝宋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对曹植文才的评价虽不免夸张,但也可见曹植之才令后人敬仰程度之一斑。
除此之外,曹操还提倡惟才是举,对子弟也惟才是用。
曹操对儿子的激励,一方面是现身说法。《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载有一篇《戒子植》,很能看出曹操的一片殷殷爱子之意: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意思是说: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做顿丘(今河南浚县北)县令,如今回想起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现在你也长到二十三岁了,能不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