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不怕多,凡事应三思。”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差异性体现在思想上、行为中和矛盾冲突发牛的时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以谨慎小心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差异,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换取事业的顺利发展。
1.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周旋和灵活,真真假假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
小心为事的功夫才能使得自己最终保身成功。
时局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所以当自己所处的时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衡量利弊、变换位置,以求安全。
只有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才能有以后的发展。
1861年,慈禧和奕訢联合发动了政变,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按照常理,这种政变会牵连广泛,这也是得权者为根绝后患的考虑。但曾国藩虽然早就和肃顺等人相结好,却没有被卷入这场清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去,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这绝对不是侥幸逃脱,而是曾国藩自救有道、精于世故。
咸丰十年(1860年)三四月问,当江南大营彻底崩溃,苏南正在瓦解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人们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在肃顺的力保之下,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而事实上,这个湘军创建者,也是咸丰帝最不信任的人。他能否出任督抚,兼掌军政两权,就成了湘军集团与满族贵族的关系能否进入新阶段的关键。在肃顺的帮助下,也是在时局的客观要求下,满族贵族终于抛弃旧的方针,而采用新的方针,由使用、限制,改为全面依靠。虽然没有改变利用的本质,但这一转变仍旧有很大意义。此后咸丰帝对曾国藩的下属又多有任命,这显然是向曾国藩伸出了结交之手,所给予湘军集团的实权利益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尽管他对此早已垂涎而求之不得,但特有的机警使他对肃顺的重用没有任何表示,始终不动声色,而只是心照不宣地依靠名士、朋友间接往来。所以慈禧、奕诉发动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野文武大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但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一字一言,以至于慈禧发出“曾国藩乃忠臣”的赞叹。
政变后不久,两宫皇太后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将江南军务委之于曾国藩。这表示新政权对于曾氏的信任,比肃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称肃顺推重“湘贤”,此事不假。但肃顺当政时,同时也设江南、江北大营与湘军分功。政变后,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营,而令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这说明新政权承认正规的八旗、绿营军已不堪大用,看到了汉族地主武装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并决心将它发掘出来。
奕訢知道中南战场的重要性,所以令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在那里,太平军占据着江北重镇庐州,并与捻军张乐行部、苗沛霖部协同作战。在江南,太平军正谋求向财赋之区的苏浙发展,早已占领苏州、常州;并新克名城严州、绍兴、宁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吴淞口和松江等地也警报频传。因此,尽管于咸丰帝大丧期间湘军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安庆,但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前敌各军必须统筹兼顾,改变以往不相统属、互不救援的弊习。令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就是授以前敌指挥大权。
同治初年的另一重要变化是,朝廷放手让湘军将帅出任地方长官的同时,给曾国藩等人极大的军事便宜处置权。过去将帅有所行动要连日奏报,听从朝旨。而两宫皇太后与议政王、军机大臣筹商军务时对湘军一切规划言听计从并辄深嘉许,同时要求各将帅要及时将有裨军务的“胜算老谋”奏报朝廷,以此表示新政权密切关注着前方战场的动向,并给将帅们以必要的信赖感。
然而这期问曾国藩却请求收回节制四省军务的成命,说自己权位太重,恐怕会引起别人的争权之心和妒己之意。曾国藩知道爱新觉罗皇朝对汉族官员一直是限制使用的,以往汉官虽可任巡抚,可任总督,但身兼四省军务者还没有过,所以自己当然不能欣然接受,凡事还是应该谦恭谨慎些,他不想因为权力而惹祸上身。但奕訢特地请两宫皇太后钤发上谕慰勉,说若不是曾国藩能真诚体国,怎会对大权还再三推让?所以太后希望能以军务为重,不许曾国藩再辞。曾国藩这才“勉强”接受了四省兵权,但同时赶紧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尽忠报国,每隔十日以奏折汇报一次,以免朝廷挂念。
这种行为看起来很虚伪却是聪明过人。正是这种拿捏别人心理,小心为事的功夫才使得曾国藩最终能保身成功。这告诉我们,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周旋和灵活,真真假假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若能解他人之烦忧又能达自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2.谨慎行事,事事用智
智慧的处事方法都是经过冷静地研究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点,越是困境,越是混乱的时候就越要注意这一点。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再有把握的事情,再简单的过程都应该仔细地面对,不狂喜不深悲才能明白得失,头脑清醒。
曾国藩为官一生,活跃在千变万化的政治舞台上,权倾朝野,位列三公,伴君数十年得以自保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他的官运亨通,但从不以此自傲,还常常告诫家人为人要内敛,不可嚣张。可是有些时候,他的亲朋故友偶尔会有一些万难之事求助于他,并且是一些实有冤屈之事,这时不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一帮就难免落人口实,所谓的“众口铄金”不可不顾及,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就要发挥聪明才智了。
同治年间,衡阳挨近双峰大界的地方,有一个忠厚而又倔强的老农。老人一生勤劳俭朴,自食其力,日子过得蛮好,不想有一年清明节去扫墓时,与别人发生了纠纷。一户人家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毫不讲理地硬将一冢坟迁到他家的祖坟上来。老农哪能让人家这样欺负他,于是跑到衙门去告状,但一个势单力薄,一个有钱有势,衙门当然偏袒后者,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没个公道的。倔老头急得直想上吊自杀。
这老农经友人的提醒才想起干儿子在南京做官,兴许能帮上忙。主意一定,老头四处筹措去南京的盘缠,凑足钱后,背上包袱雨伞,就直往南京奔。
可衙役不认识他,就是不让他见总督。
正在这时,督署里传出讯令,总督大人要出门来。一会儿,一顶轿子出门了。老头儿人老,眼可没花,一眼就窥见轿中坐的正是曾国藩。老头欣喜万分,操着家乡口音一声大喊:“宽一!”坐在轿中的曾国藩猛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乳名,忙叫轿夫停轿,下轿后他又惊又喜地说道:“这不是干爹?您老人家怎么到了这里?”他赶快把干爹送到家中。
曾国藩夫妇热情地招待远道而来的干爹,不住地问他家乡的情况,老头儿满腹委屈,见了干儿来不及品尝美酒佳肴,来不及消受干儿的孝心一片,就赶忙说明了来意,曾国藩温和地接过干爹的话头:“暂莫谈这个,你老人家难得到这儿来,先游览几天再说吧。”接着曾国藩把一个同乡衙役叫来,对干爹说:“因有公务在身,这几天不能陪干爹玩,就请他陪同你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庙啦,南京的名胜及热闹地方都去看看。”老人家根本无心游览,玩了几天,再也忍不住了。一天晚上,他对干媳妇细说了来意,求她向宽一进言,给衡州府下个二指大的条子。欧阳夫人说:“不要担心,除非他的官比你干儿大。”老人家听干儿媳一说,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过了几天,曾国藩办完一天公事后,夫人对他说起干爹特意来金陵的事。
夫人劝曾国藩:“你就给干爹写个条子到衡州吧。”曾国藩听后大声叹气:“这怎么行呀?我不是多次给澄弟写信让他们不要干预地方官的公事吗?如今自己倒在几千里外干预起来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干爹是个本分的人,你总不能看老实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曾国藩思虑片刻:“好!让我再想想。”
第二天,正逢曾国藩接到奉谕升官职,南京城内达官显贵都来庆贺。曾国藩把干爹让到上席,敬酒时,曾国藩向大家介绍,并极力推崇干爹为人忠厚、一生勤劳,文武官员一听,都起身致敬。曾国藩拿出一把折扇,说:“干爹执意要返家乡,我准备送干爹一个小礼物,列位看得起的话,也请在扇上留下宝墨,以做纪念。”文武官员听总督大人一说,争相留名,不到半个时辰,折扇两面都写满了,曾国藩高兴地收好折扇,用红绫包好,双手送给干爹。
回到乡里,老人手执折扇去衙门。他大摇大摆走进公堂。知府想要将他治罪,一看折扇气焰矮了半截。据说老头从衡州府衙门后堂退出来后,知府还热情款待一番,他的官司当然也顺利地了结了。
折扇虽小,从中却看出曾国藩处事的智慧。这种事情如自己出面恐会招来闲言闲语,但谨慎行事,借人之力达成所愿,实在高明。曾国藩为官几十年,深谙官场的险恶,即便是这种小事也要大费周章,谨慎处理,由此可见他做人处事的过人之处。智慧的处事方法都是经过冷静地研究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点。越是困境,越是混乱的时候就越要注意这一点。
3.因骄而败,因慎而胜
过去的胜利属于过去,无论眼前的形势多么的乐观,都必须谨慎应对。
世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每一次的成败取决于你是否有坚强精神。
有些人经得起失败,具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但却经不起辉煌。一旦有些许的胜利,就不会考虑长远,开始洋洋得意,放松警惕,最终以失败告终。
要知道,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过去的胜利属于过去,无论眼前的形势多么的乐观,都必须谨慎应对。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总数不过20万人,但太平军的人数却是他们的几倍。
起初,曾国藩的湘军总是吃败仗,他自己便开始谨慎起来。后来,湘军转败为胜,并能够一鼓作气将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关键就在于曾国藩明白“因骄而败,因慎而胜”的道理。
曾国藩面对失败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虽然多次的打击让他一再想自杀,但从未一次从心里甘心失败过,他的斗志一直都存在于他的心里。他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胜利时,他又会分析胜利的原因,而不是沉浸在已取得的胜利之中。
历史上建功立业的人有很多,但大多因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抱憾终身。
李自成就是明证,他犯了骄兵必败、不谨慎行事的大错,到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让于他人。
曾国藩则不同,他是一个经得起辉煌的人。有了成绩,他照样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把这些成绩踩在脚下,坚固自己的根基,以谋求更大的成绩。他不会因为敌人的一次失败而产生轻视的心理,而是会深刻分析双方的利弊,毕竟战争仍在继续,他追求的是彻底性的胜利。
曾国藩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顽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日: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由此可见,曾国藩用兵谨慎,不愿意冒险。进攻的时候,他反对孤军作战,因为他认为孤军作战便是轻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打胜仗,即使侥幸获胜,也会损失甚多。防守的时候,他要求将兵力集中起来,加强力量,防守最为重要之处,这样能够避免全盘皆输的结局。
曾国藩对于个人和世界的认识更为精辟,他认为历史长河是没有尽头的,人生也有数十寒暑,人在其中太过渺小。人一生所能看见的不过是世界的九牛一毛而已,要知道天地之广大,自身之渺小和知识的无穷尽以及自己的有限性。所以任何人有任何大的成就功绩都不值得骄傲自满。
看过这段,那些“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的人想必应该感到惭愧了。
鲍超是曾国藩手下的一位湘军将领,咸丰十年(1860年),鲍超在对抗太平军时立下战功,受到奖赏,由总兵荣升为提督。后来,鲍超逐渐露出骄横之气。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去信诫之。大意为:做人应该像已开却未全开的花,像未到满月时的月亮。花开得太盛就容易凋谢,月一到满月就开始缺了,水太满就容易溢出,人自满就容易招致恶言。你统率部队多日,声名太大了,最好保有一颗谦虚的心,以此为自己积德积福。
次年春,曾国藩又给鲍超去信说:“贵军门水陆数百战,积劳最久,勋绩尤多……本部堂以四字叮嘱,日小心大度,愿贵军门常常谨守。小心者,戒骄矜,戒怠忽,即前此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满也……”
正是由于曾国藩不知疲倦地悉心劝导有自满情绪的湘军将领,他创建的湘军才能够在全国各地连连打胜仗,呈现遍地开花之盛况。这是他个人的功德也是谦虚的力量。
4.谨言行,成功保身
做事应当“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好事坏事都有概率,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更应该多加小心。
谨慎并非美德,却是成大事必备的素质。《诗经》中说,做事应当“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朱熹说:古今大英雄豪杰,做事必有临深履薄的感受才能成大事。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探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血气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
谨慎方可办大事,这可以说是古代贤哲经历无数磨难后总结出来的硬道理。为人如此,创业也如此,做官更须如此。因此,为官三箴(清、慎、勤)中,“慎”字被列为第二,仅次于“清”,但比“勤”还重要。
正所谓:“行不放逸,晤不宣泄,谓之慎。”就是说,一言一行,均须慎重。不慎则往往会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忧患生于所忽,祸害兴于细微。
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
既然如此,要如何做才算是够谨慎呢?
其一,要深思熟虑。每遇到一件事,都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充分而全面的情况,反复思考,得出解决的办法,没有疑问,再付诸实施。正如宋人陈襄所说:“官司凡施设一事情,休戚系焉。必考之以法,揆之于心,了无所疑,然后施行。有疑,必反复致思,思之不得,谋于同僚。否则,宁缓以处之,无为轻举,以贻后悔。”清人张运青说:“处事当熟思审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其二,谨言慎行。清人高廷瑶指出:“夫居官之要,莫要于谨言慎行。举止戒浮动,说话戒夸张。上官及朋友有事相商,不可漏泄,所谓几事不密则害成也。”清人文海认为:“‘慎’字所包甚广,不独刑罚之措施,钱谷之出纳,凡堂上之一喜~怒,署内之一言一动,俱有关系,不可任我性情。”
其三,自始有终。清人郑端说:“事必谋始。莅事之初,士民观听所系,廉污贤否所基,作事务须详审,未可轻立新法,恐不宜人情,后难更改,持身务须点检清白,且不可轻与人交,思一有濡染,动遭钳制,不但贿赂可以污人而已。”不仅要谨始,而且要慎终。正如元代名臣张养浩所说:“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初焉则锐,中焉则缓,末焉则废者,人之情也。慎始如终,故君子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