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结交到促进自己事业发展的朋友就更加重要了,这样的朋友称为“贵人”。贵人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从一定程度上说,贵人的水平影响着自己事业的成败,因此能否遇到贵人也是一种运气。在现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但如何结交朋友,尤其是当自己事业未起步之时如何结交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曾国藩在京师的起步得力于师友穆彰阿的大力提携。
穆彰阿,姓郭佳氏。进士出身,深得道光皇帝器重。历任兵部、户部尚书,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尔后任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负责管理工部,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后,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的门生旧吏遍布朝野上下,知名之士大多受到他的援引和提携,在文官中有很大的势力。
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老师是穆彰阿,二人一直保持着师生的交情。
由于曾国藩勤奋好学,又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穆彰阿对曾国藩非常器重和赏识,处处予以关照。
由此可见,不借助外力,仅凭自己的单打独斗,这是获得成功的下下之策。人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和利用。能有早日施展抱负的机会,为什么要错过呢?
9.交志同道合之友,创激情澎湃之业
选朋友不应受到金钱名利、地位权势的制约,而应以共同志向为指向,相互学习,共创大业。
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时间长了会变得孤陋寡闻,对自己的学问、修养、事业发展有极大的危害。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说,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比是给老虎插上了翅膀,能跑能飞,实力非凡。
朋友,是生活中的必然组成部分。选择朋友也有很多的学问和技巧,选择朋友不应该受到金钱名利、地位权势的影响和制约,应该交结与自己有共同志向和奋斗目标的良师益友,相互学习,共创大业。
曾国藩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深怕兄弟、儿子们认识不到朋友好坏对一生成败的影响。因此有关择交朋友的问题是他家教中一个经常性的内容。他在给四个弟弟的信中说:
每个人都必须有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就不会产生敬畏之心。韩愈说:
“好人不愿与我交往,我要尽力向他靠拢,不好的人来拉拢我,我要断然拒绝他。”努力做近赤之人,不做近墨之友。
事实上,人生得失、事业成败无一不与朋友有关。谈到交好朋友对自己的益处时,曾国藩拿自己做事例,说自己小时候不笨,但是每天都在混日子,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到京后,才开始有志学诗文并学作字的方法,但也无良友。最近几年才得到几个好朋友,学到了一些知识。因此曾国藩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有好师、好友、好榜样。不仅曾国藩个人得益于良师益友,其儿子曾纪泽的成长也是如此。
曾纪泽少年时的生活基本在北京度过,他自幼就对读书产生兴趣。曾国藩以他在京城“游接名士”,访求前辈,所结交的师友来影响自己的儿子曾纪泽。湖南同乡刘蓉、陈源兖、郭嵩焘、袁漱六等人,都是早年知交,品行端谨,学风正派;名士吴延栋、欧阳兆熊、邵懿辰、何桂珍,国学造诣深,倡经世致用之说,与曾国藩交往频繁;后学之士如江忠源,是曾国藩引为自豪的门生。许多江南寒士门生也常去探望他。他们来到曾家,从治学路径到修身养性,无所不涉,谈经论道的气氛相当浓厚。曾纪泽潜移默化,从中受到了不少熏陶。
到曾纪泽稍微长大后,曾国藩有意识地培养他与大人交往,与那些有作为的人交往。他为儿子创造了与自己幕僚交流的机会,常常在家里开小型的聚会。因此之故,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与曾家少辈交往仍很多,而曾纪泽出任英法等国大使,就是李鸿章、郭嵩焘等人提名的结果。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雪中送炭的人常是良友。在自己得意忘形时,醍醐灌顶的也常是良友。真正的朋友是不计较回报的。
交友之道就像伦常一样,要讲究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不以势相交。有的人往往“有用时是朋友,无用时如路人”;还有的人当朋友“盛”时就往前靠拢,当朋友“衰”时就全当没有这个人,这些人都是把朋友当成工具使的非君子之流。
真正的良师益友不会因为他地位的变更,财产的增减而变化态度。交友的根本在于诚,只有诚意和志向都差不多的人才能走得长远。人生贵有恒,交朋友更贵长久之道。曾国藩认为,因为权势而结交的朋友,权势一丢交情也就没有了;因利益而结交的朋友,利益穷尽的时候,人也就散了。只有因为道义而结交的朋友才能共患难,共分享。
他还认为,友情的维持也是需要因时而变化的。若友人先贫贱后富贵了,自己先不要表示,看看友人的态度再说,万一积极去亲近而人家却想疏远自己了呢。反过来,若友人是先富贵后贫贱了,自己就应该对他更好,不让他误会自己因条件而疏远他。
曾国藩的好友朱尧阶虽然不能算是典型的“先贵而后贱”,但他与曾国藩相比,两人的地位确实在40年问发生了悬殊的变化,但曾国藩仍能对他做到“加其敬”。曾国藩在京师时,他的几个弟弟都先后当过朱尧阶的学生。当时朱尧阶家境因他的父亲善于经营生意而渐趋富裕,相比之下曾国藩家则由于人口众多,要比朱家经济紧张一些。为了尽朋友之情,朱尧阶时常慷慨资助曾国藩钱财。据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朱尧阶每年赠谷四十石,受惠太多,恐难为报,今年必当辞却。”到曾国藩的几个弟弟做朱尧阶的学生时,曾国藩已是翰林院侍讲官。这段时间里,朱尧阶与曾氏交往极其频繁,情同手足。
朱尧阶与曾国藩之间的交情并未因两人后来地位悬殊而淡化,而是始终保持一种淳朴深厚的色彩。1863年,朱尧阶60岁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老友的寿辰,特地从南京寄回寿联一副,并在此联旁边加上跋语:
某某仁兄亲家与余交三十余年矣,顷闻其六十寿辰,仿东坡寿乐全之例,寄铁戒尺等物祝之。
1871年,适逢曾国藩60大寿,朱尧阶也写了一副寿联祝贺说:祝寿于四千里外,挺生在五百年间。廊庙山林互相庆祝,一时传为佳话。朱尧阶与曾国藩这样一种平凡而又深厚的友情维系40年之久,很自然地奠定了他们俩人之间结成姻亲的感情基础。1854.年左右,曾国葆的过继儿子、曾国潢的亲子曾纪渠与朱尧阶第二个女儿的亲事,由曾国藩做主正式决定下来。从此之后,朱尧阶与曾国藩兄弟的关系更加密切。
由此可见,志同道合的友人,知己贴心的友人,是无须过多的言语,也不受外界条件限制,能彼此理解照顾的人,能有这样的朋友是人生一大美事。
10。学习益友优点,量才而用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怎样才算会学习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又有自己的优点。与人交往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学以致用。把别人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不妒忌别人,以宽广的心胸接纳别人,接纳别人就是肯定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结交了好朋友,就可以相互促进,同时志同道合者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1864年7月20日,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信中教导他:选择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须选择志向远大的人。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曾国藩非常重视朋友的作用,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可以说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取得的。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为学,还是在事业上,曾国藩都注重良师益友的作用。曾国藩在京城十几年中交结了许多朋友,有讲求心得的,有研究礼仪的,有文字大成者,也有英气逼人的才子,类型之多难以一一赘述。可以说,名人雅士多如繁星。这些朋友对曾国藩的个人修为和事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人群。
例如专攻古文经学的刘传莹,他是考据方面的专家。在与刘传莹的交往中,曾国藩大大提高了自己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刘传莹也向曾国藩请教理学方面的问题。于是,二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成为终生的好友。曾国藩在给同乡好友刘蓉的信中表达自己在学术上的见解,说:于汉、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在学业上取长补短,相互切磋是做学问的关键。
曾国藩认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甚至可以这样说,要了解一个人的综合情况,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就完全可以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志相似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互相吸引对方。
古时候楚国有这样一个人。他给人看相十分灵验,在当地很有名声,楚庄王知道后把他传召到了宫廷中。庄王问他:“你是如何给人看相的?怎样能预知他人的吉凶呢?”
他回答说:“我其实不会给人看相,但我能从他所交的朋友来判断他的情况。一个普通百姓的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尊兄爱弟而不违法乱纪,那么他也是这样的人,他的家就会一天天兴旺富裕。一般的官员所交的朋友如果讲信用,重德行,那么他也就是忠于君主、爱护百姓的,他就会受到君主的器重和依赖。”因此,即使你是好人,如果交结了坏朋友,也要防备别人把你当成坏人,防止影响自己的事业,败坏了自己名誉。
曾国藩认为什么样的人就交什么样的朋友。虽然原则上交友在四海天下,但实际上各方面差距太大的两个人还是很难成为知己好友的。他认为没有朋友有很大的危害,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没有朋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失败,因为这说明这个人不但不相信别人自己也没有自信。所以曾国藩认为,慎重交友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荀子也说过“居必择乡,游必近士”。可见古人对结交朋友的重视。
曾国藩对自己的儿子有更大的期望,他曾对纪泽说:“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在曾国藩多年的仕宦生涯里,除了广交友以增益自己的才智见识外,还有一个容易交到好友的办法,就是广荐人才,这等同于肯定与赞赏。世上没有人会排斥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这是亲近别人的好办法。
曾国藩从军之初,“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如1854年曾国藩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受奖者仅占百分之三。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达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传开,不少人认为欲求官职投曾不如投胡,于是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员主动投奔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发无望所致。回想起来,他觉得很对不住自己的老部下,一起出生入死但却仍旧官居下位。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向项羽那样不懂得与人分享,最终使得人心向背。
后来赵烈文又上书恳切进言,曾国藩随即改弦更张。赵烈文说:“阁下爱贤奖士,天下所并知。远者可无论,仅近相继离开者,是他们负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无益而弃之也?我以为知之不难,而忘之实难。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天下分崩时,人志日嚣,凡属那些器识才能略有称数的人,成忠奋自树立,四顾以求固依,真伪虽不一端,未尝无也。假如不是贤杰以天下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利而呆耳。假如诚实得不到发展的场所,将销声匿迹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来为吾用乎?是以明君给人之欲,不失其意,责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为得君,顶踵思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与人共患难之际,必须对荐举别人的事情十分慎密,因为这无异自削羽翼、自孤之道也。谓宜多储广纳,收其偶然之用,其有误滥,剐亦为损甚微,而以获好贤之称,利甚厚也……”
赵烈文的话讲得符合情理,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国藩为之动容,于是,他深思己过,改变态度。从1856年起开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于旧例,让手下各得其所。
所以说,古人交友讲求一个“慎”字,这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的。在交友变得更为容易的今天,酒友、网友、玩家无奇不有,似乎情谊与信任变得很简单了,而事实上想得到益友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得一知己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