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所谓“九候”,是指人的上、中、下三部,各有天候,各有地候,各有人候。三部中有三个天候、三个地候、三个人候,三三得九,合称为“九候”;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凡是其脉盛大躁动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日中(今日称的“中午”)阳气旺盛之时,阳极阴绝,故死于日中。
所以说,人死亡的时辰或今日称的时间,一般说来,大体上是寒热交作阴阳相搏之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这里说的“平旦”,是指天亮,即今日人们习惯称的早晨。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热中或热病,死于日中(今日称的“中午”)阳盛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病风,死于傍晚金气旺盛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其脉象败乱或疏或数,或迟或疾的,死于一日中的辰(吃早饭的时间)、戌(晚上点灯戌时)、丑(半夜子时后的时辰,天亮寅时以前)、未(中午后的未时)之时。
除此之外,其情形如果是:形肉已脱,其九候的脉象虽然调和也是死候。如果是若七诊虽然出现,九候的脉象表现都很协调,就不一定是死候。
其所以说不死,是指新感的风之病,或月经之病,虽然有些表现像七诊之病,实际上不是七诊之病,所以说它不是死候。
如果有七诊之病出现,其脉象败乱,这亦是死候,并且死时必有哕、噫等症候出现。
这里需要将何谓“七诊”说明一下。七诊,有两说:一说是指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为七诊(唐医学家王冰注释云);一说是指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病、热中及热病、风病、病水、形肉已脱,此说为《太素》杨注。一般说来,今从后者之说居多。
中医大夫,应该懂得或者说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治病之时,必须向患者问清开始得病的经过与现在的症状,然后再切患者的脉搏,并审查其经络或浮或沉,根据各种具体情况,采取或上或下,或逆从经脉、或顺其经脉的方法以切循之。脉疾是有病的表现,脉迟也是有病的表现。胜不往来,说明经气已绝,故主死。皮肤干枯着骨,也是死候。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其原文为: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
今日社会生活中,将一年四季称为春、夏、秋、冬,而古时候,则称之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阴阳变化是自然界规律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
当然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亦是离不开春、夏、秋、冬。
一、春天的脉主应肝脏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问题,黄帝向岐伯提问,说:“春天或曰春季,应见弦脉,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回答说:春天的脉,主应肝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肝,在五方(东西南北)中属东方,在五行属木。而春天的突出特征是:万物开始发生的季节,故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状如弓弦一样,所以叫做“弦”;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向岐伯又提问:那么怎样才算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脉气来时,应指充实有力而强劲,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就是说主病不在人体内。如果脉气来时,应指不充实而软弱无力,叫做不及;主病在里,就是说主病不在人体外。
黄帝向岐伯又提问:春天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其发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是“五脏”中的肝脉太过,就会使人患健忘症,使其精神恍惚,若有所失,还会使人眩晕冒闷及巅疾等病;如果肝脉不及则会使人胸部疼痛不适,牵引背部痛疼,向下则两胁肤部胀满。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二、夏天的脉主应心脏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夏天的脉,主应心脏。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向岐伯提问说:夏天应该出现钩脉,那么应该怎样才算钩脉呢?
岐伯回答说:夏天的脉,主应心脏;而心在五方(东西南北)中则属南方,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火;而夏天则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故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好有一比:犹如钩的形状,所以叫做“钩”。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其脉气来时充盛去时亦充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亦就是说主病不是在人体内;如果是脉气来时轻微而充盛,去时反而充盛,叫做不及,主病在里,亦就是说主病不是在人体外。
黄帝向岐伯又问,夏天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其发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人的心脉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肌肤疼痛、浸滔疮等病;而心脉不及,就会产生虚烦,上及于肺,就会发生咳嗽吐痰;下及肠胃,则就会产生气泄。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其原文为: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三、秋天的脉主应肺脏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秋天的脉,主应肺脏。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问:人秋天应该出现浮脉,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天的脉,主应肺脏;而肺在五方(东西南北)中则属西方,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金;而秋天是万物收成的季节,故脉气来时浮;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其脉气来时浮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亦就是说主病不在人的身体内;凡是其脉气来时浮而微,叫做不及,主病在里,亦就是说主病不在人体外。
黄帝又问:秋天太过与不及的脉象,其发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人的肺脉太过,就会使人其气上逆,背部疼痛,愠然而不舒畅;而肺脉不及,就会使人呼吸短气、喘咳或气上逆而咳血,喉间有喘鸣的声音。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其原文为: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四、冬天的脉主应肾脏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冬天的脉,应主肾脏。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相当符合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先向歧伯提问:冬天应该出现如营的沉石脉,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回答说:冬天的脉,主应肾脏,而肾在五方(东西南北)中则属北方,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水,而冬季则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故脉气来时而搏手,所以叫做营;与此相反的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其脉气来时,如以指弹石一样坚硬,叫做太过,主病在外,亦就是说主病不在人体内;凡是其脉去如数,叫做不及,主病在里,亦就是说主病不在人体外。
黄帝又问:冬天太过与不及的脉象,其发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人的肾脉太过,就会使人懒怠而肢体乏力,脊中疼痛,少气不足以息,懒于说话;凡是心脉不及,则就会使人心中空虚,就如有饥饿的感觉,脊胁下清冷,脊骨疼痛,少腹胀满,小便变为赤黄色。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其原文为: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日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胗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赤黄。帝曰:善。
五、脾脉在五行中属土
东方属木,春主肝;西方属金,秋主肺;南方属火,夏主心;北方属水,冬主肾;中央属土,长夏主脾。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谈到了有关“五脏”中的脾,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土。
黄帝向岐伯问:一年四季或曰“四时”春、夏、秋、冬的脉象,其特征是:随着季节变化的不同,人们的脉象可随着发生正常和不正常的变化,为什么唯独未论及到“五脏”中的脾脉,究竟脾脉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内“五脏”中的脾脉,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土,在“五方”(东西南北中)位于中央,它的功能作用是滋养心、肾、肝、肺四脏。
黄帝又问:那么脾脏的正常与不正常可以见到吗?
岐伯回答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而脾脏的病脉则是可以见到的。
黄帝又问:脾脏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脾脉来时如水之流动,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亦就是说主病不是在人体内;凡是其脉锐而短,如鸟之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亦就是说,主病不是在人体外。
黄帝又问:“五脏”中的脾为孤脏,位居于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它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使人发生病变,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中的脾脏太过,就会使人发生四肢不能举动,所以,脾脉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曰为“重弦”。
黄帝听了岐伯的回答,便恭敬地对岐伯说:好,通过您的讲解,我已经懂得了诊脉或曰摸脉的基本要领了,这个可以说亦是属于天下比较重要的中医学的道理了。
我认为与《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所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神就是生化之理,不息之机;神的功用,则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循环和运转,是不可违反其自身规律。倘若违反其正常的规律而不能运转,这就失掉了它的生机了。
以上所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其原文为: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大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