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那些知识分子型的忠臣义士往往饱读诗书,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不愿与那些奸臣贼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能毅然挺身而出,披荆斩棘,奋然前行,同那些奸臣贼予展开不懈的斗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华夏民族的脊梁们往往只是凭一腔热血,义气用事,以勇气斗强权,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而舍生以取义。
1.名利于我皆浮云——诸葛丰交回“权力竹节”
秉公办事,不考虑个人私利的品德,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点迂腐。但正是这种“傻子”精神,才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诸葛丰虽不能为官而终,然而却得到了“名特立刚直”的社会赞语。
西汉元帝刘爽在位期间(公元前49~公元前33年),在京师长安流传着“间何阔,逢诸葛”的俚语。这表面上似乎是一句寒暄客套,意思是坏人之间为什么间隔很久不能见面,是由于遇到了诸葛丰这样刚正不阿的人。这实际上隐含的是对一位执法大臣的暗中褒扬、衷心信赖和赞赏。即无论何人,只要犯有过失,都会被“诸葛”绳之以法。
这位“诸葛”就是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诸葛丰(生卒年不详),字少季,琅讶(今山东胶南县琅讶台西北)人。
他一步人仕途,就显示出迥异常人之处,“名特立刚直”,深受御史大夫贡禹的赏识,特意举荐他为侍御史,他成为贡禹的得力助手。在此期间,诸葛丰的刚正不阿也赢得了汉元帝的青睐,被破格提拔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京城治安而置的,既可监察朝中百官,又负责京畿三辅、七郡之地的督察,位高权重,有“卧虎”之誉。诸葛丰出任此职,真称得上是如鱼得水,“刺举无所避”,为此京城地区衍生出“间何阔,逢诸葛”的口头禅。他的铮铮铁骨令帝嘉赏不已,加秩光禄大夫。
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官居侍中的外戚许章十分得宠,骄奢淫逸,不奉法度。一次,他的宾客犯事,牵连到了许章。诸葛丰立即写章弹劾许章。
在他驱车人宫的路上,恰遇许章私自出宫。诸葛丰立即拦住了许章的座车,手中高举着代表“专命击断”权力竹节,大声喝叱道:“下!”准备将他立即收捕。不料窘迫已极的许章竟驾车逃跑,义愤填膺的诸葛丰立即紧紧追赶,直到许章逃人内宫才不得不停止追赶。随即,诸葛丰递上弹章指斥许章私自出宫,抗拒持节使臣,实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立即绳之以法。如丧家犬般逃入内宫的许章深知被诸葛丰弹劾的厉害,他直接跑到元帝面前哭诉。先是痛哭流涕地自我谴责,表示诚心悔过,紧接着就倒打一耙地诬告诸葛丰凌辱内臣,依仗“假节”专命之权,擅自追捕、折辱自己。许章的这番表演,在元帝心目中造成了诸葛丰专横跋扈的印象,激起了元帝的怒火。因此,在这场奸佞与刚直、权戚与法吏的较量中,汉元帝的天平令人悲哀地倾向了前者。他不仅没有批准诸葛丰的弹章,反而收回了象征着司隶校尉权势的符节。从此司隶校尉不再“假节”,也就丧失了在特殊情况下,不经请示汇报即可处理案犯的专命权,权威大减。
汉元帝还写了一封手书,派尚书令尧带给诸葛丰。在手书中他赤裸裸地宣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专也。免处中和,顺经术意。”
看到如此诏=};,诸葛丰悲愤填膺,但皇命不可违,只好违心地写了篇《谢罪表》。在表中虽然承认自己有过失、感谢皇帝的恩典,但也时时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他向元帝剖肝沥胆地申述了自己任职司隶时的心境:“臣丰驽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未有以自效,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又迫年岁衰暮,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使论议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并词气凛然地表达自己的宏愿:“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
如此襟怀胆略,确是非同凡响,令人感愧不已。在表中,诸葛丰还坦然说道:“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诚为君也。”
而自己赤诚为国,竞落个专权擅断之罪名,岂能不令“臣窃不胜愤懑”!最后,诸葛丰向元帝提出辞职,“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实际上是对汉元帝皂白不辨、忠奸不分的强烈抗议!但如此剖心沥胆的赤诚,并没有打动汉元帝。他没准许诸葛丰的辞职。虽然别的什么也不提,而实际上对诸葛丰的疏远却与日俱增。
诸葛丰在司隶校慰任上又维持了两年,终因“始以刚直特立著名于朝,数侵犯贵戚,在位者多言其短”,永光元年(前43)以“春夏糸治人”,“专作苛暴以获虚威”,不顺天时的罪名贬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为庶人,死于家中。
诸葛丰有着大无畏的勇气,他不畏强权,甚至对皇帝都敢表示不满的精神确实值得人敬佩。可惜生不逢时,在法律公正与否全凭皇帝一念之间的封建时代,他的刚直,他的无畏,他的勇气却埋葬了他自己的仕途,这确是其人生的一种悲哀。但历史永远是公平的,他的人生虽然因此而失败,却为后人树了一个永久性的刚正执法的丰碑,他的名字也将永远的载入后代执法者的脑海之中。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名士饮鸩,为义而死
杨震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但不是因为受贿,而恰恰是因为他的清正,这正是中国历史的悲剧性所在。杨震因愧对自己的职责而自杀,是儒家献身精神的最好注脚。但杨震不明白,致他于死地的真正杀手并不是自己的不称职,而是人们劣根性的极度膨胀和权利场的血性竞争。
东汉延光二年,名士杨震(59~124年)代刘恺为太尉。一天,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官名)耿宝来到杨震家里。
他是特地为宦官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来说情的,托杨震给予录用,而杨震坚绝不肯相从。耿宝一再相求,对杨震说:“李常侍为国家所重用,欲令公录用他的哥哥,实际上皇上也已经允许,我只是转达皇上的旨意罢了!”杨震严声正色地说道:“如朝廷欲令三府录用,应先下尚书令,今日只凭你私下嘱咐,老臣实难从命!”
杨震果断拒绝,耿宝只得怀恨而去。过了不久,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请求荐官,他又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司空刘授得到风声,为了讨好贵戚,没等请托,便录用了李闰的哥哥和阎显的私亲,并在几日之内加以提拔。杨震对此事非常抱怨,但却也没有办法。
此时,皇上下诏为他的乳母王圣建造宅第,这当然会大兴土木。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人大加煽惑,动摇朝政。杨震作为大臣首辅,实在忍无可忍,上疏规谏。但是杨震的规谏,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樊丰、谢恽等人见杨震规谏不从,就更无所顾忌。他们竞伪造诏书,调拨司农钱谷和现成的建筑材料,各自建造起家舍、园池、庐观,用去无数的工役费用。
杨震屡谏不从,气愤至极。他在延光三年正月,借京师发生地震的机会,再一次上疏。这次上疏,言词仍然激烈。前后几次上书,似乎有了转机,汉安帝也渐觉苗头不对。而樊丰等人虽然对杨震侧目愤怨,但慑于杨震是关西名儒,众望所归,也不敢无端加害。这时,河间有一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廷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安帝不禁发怒,当即诏令有司,把赵腾逮捕入狱,并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杨震身为太尉,岂能坐视不救?于是又一次上书谏诤。安帝看完谏书却仍未理会,竟把赵腾处死,抛尸于街市。
适逢延光三年春天到来,安帝借着祭祀岱宗(泰山)的名目,出都东巡。
樊丰等人乘皇上外出,更是擅用钱物,移修第宅,偏偏此时被杨震查出樊丰等人以前伪造的诏书。杨震得到这一重要证据后,却因安帝东巡而没能及时举发,他想等皇上回来以后再行弹劾。樊丰等人闻讯后为了保住自己,却日夜密商,设法先发制人。恰好此时,出现星辰逆行的天象,被他们当作借口,拿来陷害杨震。
汉安帝东巡归来,将到京都。樊丰等人急忙去迎接,伪称还宫必须等待吉时,请安帝先到太学院休息,并乘机密奏安帝说:“太尉杨震,袒护赵腾,前次因为陛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心怀怨恨,意图构逆,所以上天出现星变,请陛下先行收逮杨震,方可入宫。”
安帝不肯相信,问樊丰道:“杨震是名士,难道也这样不守法吗?”樊丰应声答道:“杨震是邓骘故吏,邓氏既亡,免不得生有异心。”安帝这才愕然点头。安帝的车驾一到太学院,便连夜派遣使者收去杨震的太尉印绶,免去杨震的官职。杨震没有防备,被宦官先发制人,先告一状,此时懊悔也已无益,就交出印绶,闭门韬晦,谢绝宾客往来。而樊丰等人继续使坏,请大将军耿宝再奏安帝说杨震不仅不服罪,还仍然怀有怨恨。于是,安帝下诏遣杨震回归弘农郡故里。杨震奉诏就行,走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慨然地对诸子门人说:“人生本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蒙圣恩久居宰辅,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深恶宦官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日月?我死后可用杂木为棺,裁粗布以盖掩形体,不必归就墓地,添设祭祠了!”说罢,便饮毒酒而死,享年七十余岁。
杨震死后,樊丰等宦官还不罢休,密嘱弘农郡太守移良,派官吏到陕县阻止办理杨震的丧事,不准杨震的棺柩归葬,并命令杨震的几个儿子充当苦役,在驿道上传送邮件。过路人得知冤情,都为他们流泪。
一年后,顺帝即位,樊丰等人全部被诛杀。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追忆恩师,同顺帝追讼杨震冤案。朝廷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征召杨震的儿子杨牧、杨秉为郎,赐钱百万,将杨震的遗柩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亲友,都来参加葬礼。据《后汉书》记载,会葬前的十多天,有高约丈余的大鸟飞集柩前,俯仰悲鸣,泪下湿地,到安葬完毕才飞离,众人都惊叹不已。朝廷也感到杨震冤枉,就用诏书为他平反昭雪。当时,有人立了一个大石鸟像于杨震墓前,以作纪念。
在古代官场斗争中,尤其是在跟奸佞之臣的斗争申是不能按常理出牌的,因为对手本就是阴险狡诈、不分青红皂白的人,跟他们按部就班是行不通的。
杨震就是吃了循规蹈矩的亏,不懂得先发制人,以致错失良机,反被对手拉下马。但是他不惧生死,不留情面,敢于和对手力抗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是值得称赞和敬佩的,他为朝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被后世所铭记。
3.生死何所惧——杜乔漠视权奸慷慨赴死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而东汉的杜乔就是这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
杜乔(?~147年),字叔荣,东汉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以鲠直清介、不避斧挎著称。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杜乔升任光禄大夫,奉命巡察兖州。
他表奏泰山太守李固为政第一,举劾大将军梁冀季父、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朝野震惊。村乔卸任后,曾任太子太傅,大司农等。
当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都无功却受封,杜乔就奏谏顺帝,认为“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势必“伤善害德,兴长佞谀”,提醒汉顺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为乱而已,丧身亡国”。益州刺史上书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贿赂梁冀,金蛇遂被没入大司农。梁冀想通过杜乔借金蛇一观,然而杜乔却坚辞拒绝。杜乔为大鸿胪时,适逢梁冀小女儿死了,公卿都去会葬,他却不买帐,不背去。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杜乔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
梁冀想让桓帝以厚礼迎娶。杜乔引经据典强烈表示反对。梁冀很想让杜乔举荐汜宫为尚书,但杜乔认为汜宫“臧罪明著”,不肯录用。梁冀不禁心怀怨恨。
当时忠直的大臣李固被罢免,“内外丧气”,群臣无不“侧足而立”,唯梁冀马首是瞻,只有杜乔“正色所回挠”,成为梁冀等邪恶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杜乔为太尉数月,由于地震的事故处理的不是太好,因而被免去此职。宦官唐衡、左倌等趁机在桓帝面前诬陷杜乔说:“早在陛下即位的时候,杜乔与李固就曾上书先帝说您没有继承大统的能力啊。”桓帝由此开始怨恨杜乔。清河刘文等人谋立刘蒜为天子事发后,梁冀遂让有司弹劾杜乔和李固,说他们二人与刘文等勾结,请求把二人逮捕治罪。
梁太后知道杜乔一向忠正奉国,只把他免了官。梁冀极为愤怒,派人威胁杜乔说:“早从宜,妻子可得全。”杜乔却漠然视之,不肯自尽。第二天,梁冀派遣骑吏到杜乔门上,却没有听见哭声。梁冀没想到杜乔面对死神的降临,竟能处之泰然,遂把他拘押起来。杜乔最后死于狱中。
杜乔可谓一代忠臣的典范,他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一身正气,不屈富贵,不避生死,迎难而上;他面对权奸的威胁恐吓,也能泰然处之,漠然视之,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不挠;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始终把国家社稷安危放在首位。这些难得的品质,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4.不避强暴——李膺杀贼先斩后奏
官僚文人和书生总是伸长了脖子去挑社会的刺,也许他们伸长了脖子本来就是为了挨杀。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昂起了强硬不屈的头颅,中国社会才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颖川襄城人,出身于东汉的官僚地主家庭。其人生性高傲,不喜与人交往。但他很有学问,为人又刚正不阿,在社会上名气很大,极受人们的推崇。一般的士人很难受到他的接见。有人如能蒙他与其会谈立刻就会身价百倍,所以,当时的人把李膺的家门比作“龙门”,把士人跨进李膺的家门叫做“鲤鱼登龙门”。荀椒是李膺的好友,荀椒的第六个儿子荀爽因为有父亲的引荐经常见到李膺。一次,他回到家里,逢人便说:“我今天替李君赶过马车!”引为很大的光荣。李膺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
李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既能传业授道,又能带兵打仗,曾为司徒胡广所看中,历任青州刺史和渔阳太守等职。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朝廷起用李膺为乌桓校尉。他身先士卒,不避矢石,经常打败鲜卑人。后因事免官,回家乡设馆教书,跟随他学习的经常不下千人,名盛一时。东汉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汉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一到边境。鲜卑慑于他的威望,便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