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春的江南,风景秀丽,诗意盎然;花草繁茂,绿叶婆娑,煞是好看……
1949年的此刻,顾准却无心欣赏这迷人的景色。他有太多的事要做,解放上海的战役即将打响,如何接管大上海,是他彻夜思考的问题。
1949,无论对中国历史抑或是对顾准本人,都是非同寻常的转折之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实现人民民主专政。顾准本人从1931年投身革命生涯,从白区到解放区,辗转千里,艰苦卓绝,他将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首任财税行政长官——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他固然精通财经、长袖着舞,但等待的命运又将如何?一帆风顺,还是充满荆棘。
话还得从当年2、3月份说起。此时,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已经开始酝酿如何接收上海,开始遴选和罗致各方干部,顾准因其资历,自然名列其中。
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顾准听了这个报告的传达,对其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论断,深有感慨。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包括上海)的人事安排。其中:
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邓小平、刘伯承、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曾山、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际春、宋任穷、陈赓、刘晓、刘长胜、曾镜冰、舒同等十七人为委员。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由饶漱石、陈毅、刘晓、刘长胜、曾山、刘少文、陈赓、潘汉年、宋时轮、郭化若、李士英等为委员,饶漱石为书记。
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丕华)。
华东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陈毅、粟裕,政委邓小平、饶漱石、谭震林。
华东局在渡江前后,已开始做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总的部署是: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直属机构的全部干部力量,都用作准备接收上海市(南京市由二野负责接收),山东工作,移交给新成立的以康生为首的山东分局负责。
根据这一决定,原华东财委就要接收上海的全部财经系统。当时作了如下安排:华东财委副主任方毅留在山东,主任曾山则南下。顾准也随之南下,其原任的财政厅长职务移交给老战友周光春(原山东粮食局长,“文革”后曾任国务院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副主任)。于是,顾准参加到南下准备工作的行列中去了。
“南下准备,包括集中南下干部加以组织,学习党的城市政策,了解应该接收的单位,初步考虑接收的方案等等。”顾准后来是这样回忆的。他还写道,南下干部队伍的集中完成于当年2月底前后,由原华东财委所属的财办机关、财政厅、银行、工商总局、生产部等及其下设各机构和山东军区后勤部抽调了三千人左右,分为财政、银行、商业、外贸、重工业、轻工业、交通、公用事业、房地产、劳动工资、农林等十余个大队,合并组成“青州总队”。这支队伍实际上就是将要接管上海市财政经济系统的精英,顾准被任命为青州总队总队长,石英(也是顾准的老战友,原任山东工商总局局长,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任副总队长,黄耀南(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事局长)任总队政委。当时,顾准的弟弟陈敏之被编在第八大队,专门接管上海市的公用事业部门。
浩浩荡荡的南下接收队伍,在顾准的率领下,有条不紊地从青州出发,由津浦铁路乘车南下,第一部驻安徽蚌埠以西的怀远县,进行政策学习和接收准备工作。据顾准的同事、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的朱如言回忆,顾准率部南下途中,什么东西都可以不带,他那两铅皮箱的心爱的书却非带不可;每天早晚,顾准都伏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读书,平日也常常手不释卷,他时刻在“思想操练”。
其时,顾准的夫人汪璧颇想和丈夫一路南下,但是,顾准考虑到他们刚添了次子顾南九(即高梁),便安排汪璧与家人,随同家属队伍稍迟一些南下。
怀远位于淮河和涡河交叉口,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鱼米之乡。同时这里也是新四军与武卫会的老根据地。青州总队在当地驻军接应下,分别住宿在县城与附近农村。
这时各地来怀远集合的财经接管干部,人数已达三千五百多人。顾准安排大家分成九个单位学习。主要学习文件有:《入城纪律守则》;上海地下党转来的情报与地方常识;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编写的《接管城市工作学习提纲》、《新区工作学习提纲》、《城市政策》;华东局前方工作委员会编发的外国传媒介绍国际形势的电讯等等。怀远集训学习时,接管干部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表达意见,曾山经常让顾准进行概括。顾准很讲民主,总是笑呵呵地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进行归纳。他有超群的概括能力,每次都能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充分反映争论焦点和各方论据……他能够很快就赢得大家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经中央决定,南下后的华东局,和中原局合并,仍称华东局(其领导成员如前述),驻扎徐州。七届二中全会后,顾准专赴徐州花园饭店参加新组建的华东局的干部会议,学习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顾准取回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稿,回来进行传达。大家在讨论时,对接管方案积极出谋划策。不向上海市区开炮的设想,此时已开始酝酿。
会后,曾山让顾准去苏中靖江出差,会见当时负责苏北财经工作的陈国栋,联系工作。
有一天,大家聚集在农村露天谷场学习,新剃了一个安徽“笆笆头”的顾准,坐在一张农家粗木方桌前,刚作完报告,正欲提起一只别致的怀远瓦罐,要给身边的战友陈先(解放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和自己倒茶,一位姓康的随军记者,眼明手快地举起照相机,为他拍下了一张富有生活情趣的照片。
怀远集训进行得轻松热烈,各个学习点经常传出一阵又一阵欢声笑语。当地革命群众在支前热情驱使下,争先恐后地推车挑担,给青州总队送来肥猪、鲜鱼和绿油油的新鲜蔬菜,尽量让大家在进军大上海前吃得好,养得壮……老百姓对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期待与支持,深深地感染了顾准。
4月初,在总前委的指挥下,二野、三野的渡江部队已在长江北岸集结完毕。华东局决定,青州总队于4月3日起,从怀远分四路出发,经苏北宝应等地,宿营于靠近长江北岸的扬州,随时待命随大军渡江。渡江后,接管大上海的各路文武俊杰,将在长江对岸的丹阳会合。
随着4月21日我大军渡江成功,4月23日解放南京,青州总队很快便从安徽移驻扬州。镇江解放未己,便又渡江至镇江,最后于丹阳集中。华东野战军总前委就设在这里。
由于接管上海的各路干部都在丹阳县城集合,一时房屋显得十分紧张,青州总队的三千多名干部,便背着背包,分别住进了学校、祠堂、寺庙和临时草棚。他们摊开稻草当床铺,搁起门板当桌子,一会儿就舒舒服服地安顿下来。青州总队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后,一切都将根据总前委和华东局的新方案进行。
二
丹阳,并不是一个大城市。然而,1949年4、5月间这座小城突然热闹非凡。成百上千的干部从解放区、从北平、香港等地日夜兼程地赶来,“一下子变得人多了,拥挤了,忙碌了。来的人,有各纵队穿军装的,也有来自上海穿长衫西装的,真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他们来到这里,便投入接管上海的集中整训。
这时华东局第一书记兼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和陈毅、饶漱石、粟裕、张云逸、潘汉年、谭震林、张爱萍、宋时轮、张震、曾山、舒同、魏文伯、叶飞、郭化若、孙冶方、夏衍、范长江、于伶以及上海地下党市委的刘晓、刘少文、王尧山等人都集中在丹阳,其中不少人与顾准都相熟,在街上巧遇,便都紧紧拉着手,笑呵呵地说个不停。他们已开始作解放和接收上海的具体部署。
在丹阳,华东局具体决定了接管组织和人事安排,分政务、军事、财经、文教等四个方面编组,确定了接管上海大军的总指挥即未来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任、市长——陈毅;副主任粟裕,秘书长潘汉年。军管会下设军事接管委员会,主任粟裕,副主任唐亮;政务接管委员会,主任周林(建国后曾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副主任曹漫之(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夏衍、钱俊瑞、韦悫、范长江等。
上海财经接管委员会的建制是:主任曾山,副主任许涤新(建国后曾任全国工商管理局局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少文,秘书长骆耕漠。秘书主任方原,副秘书主任卜三、高景平。财政处处长顾准,副处长陈智方、王良。贸易处处长徐雪寒,副处长吴雪之、卢绪章。金融处处长陈穆,副处长项克方、谢寿天。工商处处长石英,副处长王纪华、杨延修、蔡北华。劳工处处长马纯古,副处长徐周良。轻工业处处长刘少文,副处长陈易。重工业处处长孙冶方,副处长程望。农林处处长何康,副处长李人凤。公用事业处处长叶进明,副处长程万里。铁道处处长黄逸峰。那时实行“小机关”,一个处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局。
顾准被任命为上海市军管会财政处处长。他负责的财政处,将要接管的范围很大,包括八个重要部门,即上海市财政局、财政部上海货物税局、财政部上海直接税局、上海市地政局(相当于土地管理局)、财政部驻沪办事处、财政部公债司驻沪办事处、上海市会计处、上海市审计处。
顾准在丹阳的一个月左右时间中,除了组织学习接管工作的有关政策外,还学习了上海地下党收集汇报的《上海概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情况),使大家对接管单位的情况、特点以及接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总队党委还组织部分人员到无锡学习接管财政税务机关的经验。
5月12日和13日两天两夜,陈毅认真听取了青州总队关于财经接管工作的规划和干部学习、人员配备以及准备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指示,在接管城市后,在运输供应方面必须迅速调集“两白一黑“(指米、棉、煤)等急需物资,以利城市恢复生产和保障军民供给。
当时,许多干部都不敢在这样高层次的会议上随便发言。顾准领导经验丰富,文化水平高,又在上海生活工作过多年,是典型的“老上海”。他在讨论会上惹人瞩目地唱了好几次主角。陈毅不断鼓励他充分发挥。顾准那时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的精彩发言,譬如,如何恢复工商业生产贸易;如何与各界民主人士联系;如何征收税款,繁荣新上海……至今仍为健在的与会者们津津乐道。他的许多建议,都被华东局及时采纳了。陈毅高兴地夸奖道:
“顾准确有‘倚马可待’之才。足见平日的积累!”
5月10日清早,陈毅召集干部大会,作入城纪律报告。听报告的有好几百人。作报告的地点就在大王庙院内,当时选择这个地点一是在城外便于防空疏散;二是周围环境不复杂利于保密。顾准当时也在座。
陈毅作报告开门见山:
今天主要讲的是入城纪律和在上海要注意的事情。大家都已经学习研究过接管江南三个文件,有的也测验了,但今天还要讲讲。在丹阳会合后,我们入城的纪律并不好,这样到上海后并无把握,所以重新讲讲。陈毅的报告分为四部分:一、在丹阳纪律不好的有几件事;二、谈谈进入上海的问题;三、对进占上海我们要有革命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有谨慎虚心的态度;四、必须强调入城纪律。陈毅在这篇报告里,从当时战争形势说到入城纪律政策,对敌友我的说明分析,谈对巩固革命成果的建设要求等。陈毅用他常有的通俗、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时而严肃以至生气,时而幽默轻松谈笑风生,毫不枯燥,令顾准等许多在座的干部钦佩不已。
其中讲到上海的接管工作,陈毅指出:“上海的工人有革命传统,上海有地下党,有各阶层民主人士。大批民主人士到北平,就要欢迎我们去上海。我们欢迎他们就是要他们帮助我们搞好上海的接管工作。我们请他们吃饭、坐车,将来他们仍要纳粮上税,要请我们大吃,我们一本万利。有他们配合我们,帮助我们,加上我们自己努力,上海没有搞不好的。没有这点信心,要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革命几十年,小小上海还搞不好吗?……”陈毅在讲话中侃侃而谈,深深打动了顾准等许多人,大家连声喝彩。
会后,顾准组织了青州总队的同志学习和讨论,更进一步统一思想。
5月21日,总前委在丹阳发出向上海总攻的命令,历时十五天的上海战役终于打响了。
5月24日,三野前沿部队突击进入上海市区。
5月25日晚11时至26日凌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干部,陆续到达上海。这时,苏州河以北的闸北、杨树浦、江湾、大场、吴淞一带,还有零星枪声。沪南的游行队伍,却已经涌上街头,和入城的解放军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了。
华东财委和上海财经接管委员会的主要干部到达上海后,集中在南京路著名的金门饭店办公与住宿。这是一座豪华的酒店,由于它属于官僚资本,已经被军事接管。顾准和财政、粮食干部乘坐的卡车,由于中途一度断了保险杠,只能靠别的车子牵引,直到26日上午7时许才到达金门饭店,大约是财经接管委员会最后到达的一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