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主要包括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公司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保险公司签发保单、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另外,企业发生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企业发生的既不属于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业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属于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收入范围。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要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费用支出。若投入少(费用少),产出多(收益多),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好;若企业投入多(费用多),而产出少(收益少),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有待于改进,否则长期亏损会有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费用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特点如下:
(1)利润代表企业能用货币表现的最终的和综合的经营成果。
(2)利润的金额是通过收入减费用之后的余额来确定的。
上述六个基本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两个基本会计等式来表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九、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指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要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取得一定的经营资金或一定的实物,并占用一定的资财才能开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资财就形成企业的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以货币形式表现并确认为资产。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者的资本投资,对于企业来说形成所有者权益。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从数量上来说,其来源必然等于占用。在所有者权益数额一定的情况下,从债权人手中取得多少数额的资金,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者向企业投入多少数额的资金,也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所以,资产的价值量必然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表明了债权人和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还表明了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恒等关系。
这一会计等式还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转的来龙去脉,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才能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2.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补贴收入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投资损失等,所以,准确地讲,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伴随着收入的取得也将发生相应的费用。在某一具体时点上,通过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形成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取得表明企业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的增加。
由于企业是由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投资创建起来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只能是属于所有者所有,因此利润的实现总是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增加;反之,企业经营亏损,也只能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从而使得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将上述等式代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财务状况表现企业一定日期资产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日期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现企业在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反映一定期间资产的增量(或减量)。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一增量(或减量)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存量。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企业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节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一、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构成内容按其性质的差别及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归类,分为若干项目,并按每一具体项目的性质标志加以命名。
企业的资金运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来全面地反映。各会计科目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通常可以分为六大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共同类科目。
2.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分类
把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一般可划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三个层次。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组成内容进行总括划分的科目。例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应付账款”等都是总分类科目。它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概括性最强,每个会计科目之间相互区别,各有特性。二级会计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即二级科目处于一级科目之下,在性质上,二级科目从属于一级科目。因而,二级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内容比一级科目具体、明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二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它处于二级科目之下,一般而言,明细分类科目是会计科目的最低层次,在性质上,明细分类科目从属于二级科目和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相比,明细分类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仍以“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为例,在其所属的“原料及主要材料”二级科目下,还可以按材料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二、账户的含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组成内容进行科学分类而规定的名称。对会计对象划分类别并规定名称是必要的,但要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变动情况,还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借助于具体的形式和方法,这就是开设和运用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它是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系统、连续的记录,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记账实体。会计科目的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的核算内容就是账户应记录反映的经济内容,因而账户应该根据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应地设置,如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企业应从自身需要和科目的特点出发,根据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于分类、归集、总括和具体、详细地核算数据。
三、复式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法,既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全貌,又可以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检查有关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因此,复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完善、科学的记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