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含义
财务会计是指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方法,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控制并参与决策的经济活动。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管理资金,成本会计管理成本,二者的界限比较明确。尽管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没有明显的岗位划分,但它们仍然能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1)财务会计控制资金的运用,管理会计控制成本的发生。
财务会计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其中包括资金流转、经营成果等方面,从而为评价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资金调度是否灵活等提供依据。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都是事后的信息——即已经发生的业务所导致的经济后果,这就使得计算盈亏成为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通常认为,成本控制(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企业内部工作成绩的评价和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以及决策选择等事项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2)财务会计遵循“凭证-账簿-报表”模式,管理会计则无定式。
(3)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既供内部使用也供外部使用,而管理会计主要满足内部管理控制的需要。
(4)财务会计对数据的正确性要求较严,而管理会计较多强调数据对决策的有用性。
三、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具有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它是会计最为基础的工作,即: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执行事后核算职能的主要形式。
新编财务会计从入门到精通第一章财务会计概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和增减及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及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本的计算和处理,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等,都必须借助会计核算,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如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为有关各方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方面也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但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的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为了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会计还要利用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预测、参与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四、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与其他提供信息的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货币计量,其他指标和文字说明只是附带的部分。会计有时也使用其他度量方式,如实物数量、劳动工时等,其目的是克服货币度量的局限性,提高货币度量的效果并扩大会计信息输出的范围。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综合性。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反映的是各单位的经济业务,并连续地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同时使用货币计量把大量的、分散的、不易理解的数据加以分类、汇总、排序,使之成为便于理解、能说明经济情况的信息。
(3)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可验证性。会计主要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实,为此,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都必须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其进行记录,同时编制书面凭证,并经过审核,以保证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且符合规范。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可验证性。正是会计的这一特点,使对各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成为可能,并且使审计对象具有可靠的依据。
五、会计监督的特点
从会计的监督职能看,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为了保证目的的实现,各单位不仅要制订计划、分配资源、组织计划的实施,而且要进行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和指导,监督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职能。具体来说,就是会计工作要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使用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各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各项收入、成本、费用和盈亏的计算是否真实、正确;等等。另外,会计监督可以从某一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进行,也可以从其外部经济活动进行;可以是事后监督,但更重要的是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与其他形式的经济监督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伴随着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因而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应该如实记录和反映,同时还要全面、完整地对其进行监督。
(2)会计监督必须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因而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法》不仅赋予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力,而且规定了监督者的法律责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如果放弃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因而具有综合性和具体性。会计主要通过货币计量,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具体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因此从总体上为会计监督提供了依据。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各单位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八个方面。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七、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面积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可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八、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资产必须是通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是由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至于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实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
(2)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持有、支配,并有权在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中加以运用。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未对其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3)资产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能帮助企业创造并实现新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必须是通过有效使用,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物品,不能确认为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是可计量的,有确切的或可预计的金额。如借入现金,有确切的借入金额,对借入现金需承担的义务包括归还借入的现金及其利息,而利息一般也是可以计算确定的。有些负债虽然没有确切的金额,但却是可估计的,如企业提取的大修理费用,形成的负债是根据预计大修理所需的费用来预提的。
负债一般情况下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但有些负债在其确认时,并无明确的债权人或确定的日期,不过其债权人和日期是可以预计的,如售出产品保修业务,在其保修期内,购买该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其债权人。
大部分负债是交易的结果,而这种交易一般是以契约、合同、协议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为依据的,由于交易并受法律约束形成的负债,可认为是一种法定负债,即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负债只有在偿还,或债权人放弃债权,或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才能消失。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和留存收益等,通常由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者权益的数额大小是由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决定的,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2)企业不能自主地分配利润,也不能任意地增资或减资,必须按有关法律、制度、章程或合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