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教学流派与麻醉术。当今的语文教学流派风生水起,蔚为壮观,且不说什么利与弊,单说这“某某”语文大有占地为王之架势,再经过媒体的宣传炒作,某某名师从此诞生,好不令人奇怪。流派的教学到底要指向何方?就如这剖宫产的麻醉术,根本上讲就是医生让孕妇失去痛觉然后替孕妇生孩子,而不是帮她们自己生孩子。现在所谓的教学流派,从本质上说都是从学生身上来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否则“某某”语文也没有生存的必要了,因为语文就是语文,何来“某某”之说,有了“某某”难免就有了理解的偏废之嫌了。
最后要说说语文的教育传统与分娩的自然性。生孩子是孕妇自己的事情,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婴儿通过母体产道分娩,而如今科技发达了,孕妇不生产了,她们甘愿被麻醉了,乐意去剖宫了。孩子不是妈妈生出来的,而是被捧出来的,医生与产妇身份发生了转换,医生成了产妇,产妇当了生育的摆设。当然遇上一些难产的现象,只能采取剖宫产手术,这样母子才能安全,但此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语文的教育传统其实与分娩的自然性何其相似也。语文的教育传统强调重感悟,重积累,强化诵读,熏陶语感,这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而如今,语文课堂动辄合作探究,更让人害怕的是,美丽的文字被“肢解”、被“剖宫”,语文教学的美不复存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牛鼻子”,何必耍那么多花招呢?
最值得一提的是剖宫产的危害,不仅产妇身体受到创伤,比如腹腔感染,产后无奶水,乳腺增生,更遭罪的是孩子,因为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孩子容易患肺炎,没有自然哺乳,身体抵抗能力差,爱感冒等等。剖宫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医疗水平的进步,毕竟挽救了不少母子的生命,但部分医生片面夸大它的作用,事实上却坑害了许多产妇和孩子,从本质上讲是受金钱的驱使,因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价格相差甚远,这是众所周知的。
如今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原因何在?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如剖宫产,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去学习,老师代替了学生的学,此为其一;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的,我们必须回归教学的传统,让学生多读书,培养语感,让他们在听、说、读、写上下工夫,所谓的讨论、合作、探究,最多是照了照彩超,验了验血而已,此为其二;由于功利之心作怪,语文教师总希望能探索什么教学模式,成名成家的,结果,模式不仅套住了自己,也捆住了学生,此为其三。
所以,语文教学还是自然分娩好,除非遇上特殊情况,迫不得已才剖宫产,仅此而已。
14.自然,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一日闲来无事,在校园行走,学校的园艺师傅远远地跟我招呼--“吴老师,上次的婚礼主持得真好!”“逢人说说好话罢。”我暗想。没料到,他兴致盎然,滔滔不绝,还眉飞色舞地夸我,于是我便问:“好在哪里呢?”“自然。”他果断一语让我惊讶万分。
他继续说:“我参加了许多婚礼,你的主持确实很自然,感觉很舒服,不像有些主持,前后衔接不起来,好做作。而且你的主持氛围特别好。”
听着这位知天命之年的园艺师傅的溢美之词,强压着内心些许虚荣情绪,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鼓励,我的主持实在不好!”此时,他停下手里的活,认真且严肃地说:“我说的是真话,真的很好,很自然。”
他说话,理应真心。毕竟我跟他平时交流不多,偶尔遇上搭讪几句而已。
忽然忆起那次主持后,同桌的一位同事向我竖起大拇指:“老弟,你的主持越来越成熟了,行如流水,水到渠成。”
也许上次主持真的不错吧,否则那些陌生的嘉宾不会打听主持人从哪里请来的。
其实对于上次主持我是不放在心上的,一直以来不太喜欢给人家主持婚礼,但同事孩子结婚,盛情难却,赶着鸭子上架,我毫无准备就上场了。
因了这准备不充,我越发注重在场嘉宾的年龄与身份,当然我始终提醒自己让新郎新娘表现精彩些。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宴会现场,所以,我的主持语言跟着现场变化而变化,恰如一同事说的,“你的语言跟现场的氛围太切合了”。
我想这大概是园艺师傅说的自然的归因罢。
凡事皆有相通处,语文教学亦如是。
记得初登讲台,要精心准备导语,甚至教案都要写得详详细细,生怕漏掉了只言片语。也不管学生的听课反应如何,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那时的教学是机械的教学,就如以前的主持一样,写好主持词,背完就匆匆了事。如果眼里没有观众和新人,主持能自然吗?
初为人师,披了一件青年才俊的外衣,总想摆弄自己那点粗浅的才情,如果眼中没有学生,教学还称得上教学吗?--遑论自然。
一节课教什么最合适,教多少最恰当,是判断课堂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不可拔高,亦不可压低难度。譬如罢,我所教的两个班,基础不一样,学习状态不一样,在高考字形复习时,教学遇到了麻烦。同样一张试卷,好班我只挑选学生易错的讲,而基础弱的班,必须一一讲解方能收到实效。教什么?如何教?必须依照自然之法则,就如旅行,该坐船时就坐船,当走路时应走路,切不可想当然。郑桂华老师倡导的非指示性教学恰恰正是以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与教法,这样的教学亦是自然的教学。
常听老师们有关如何教语文的阔谈宏论,与其追求如何上好课,还不如自我砥砺与修炼,常备不懈,以不变应教学之万变。若如此,终会运斤成风,自然矣!
15.语文课,不妨实在点
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幕式上比较了两个教学案例:
一节《伤仲永》课,老师要求学生识字辨义,着重落实文言词语,学生的兴趣、智慧、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一节《五柳先生传》课,老师介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怎么逐词解释,怎么补充内容,怎么删去不要求解释的,一个学生睡着了,一个学生在玩钢笔,一部分学生面无表情,状态麻木。
苏教授高度肯定了《伤仲永》一课,最后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教学。
谈及语文的知识教学,不由得想起了前几日上课的情景。
我把一封不太得体的请柬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挑挑毛病,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然讨论热烈,却不着边际:敬辞、谦辞不分,时间、地点不知该不该写。
高三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写请柬,谁让学生的能力付诸阙如?是他们自甘堕落、不学无术,还是老师凌空蹈虚、标榜语文的人文而忽略了应有的知识教学?
曾听过一名师教授《老王》,虽然课堂让人感动不已,但沉思过后,语文课堂除了带给学生感动外,该剩下些什么呢?因为政治课也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
不久前听了北京一位叫王建稳老师的课,她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我不敢说此节课有多么成功,但至少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大有收益,因为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文言、文学和写作知识:《左传》的补充介绍,“传”字的含义,“越国以鄙远”、“夫晋何厌之有”等句子的翻译,首尾呼应、波澜之妙,等等。
记起高中时代的语文课。当时授课的是杨荧郁先生,他是一位很有个性且才华横溢的老师。课堂上常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特别是执教《赤壁之战》时,他强调的文言句式,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他把“刘备天下枭雄”“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豫州今欲何至?”等句子刚劲有力地板书在黑板上,让我们翻译,一字一句,特别仔细。翻译之后,反复朗读,直到我们能背诵为止。毫不夸张地说,我这点文言功底得益于高中的语文课堂。
一节语文课,积累知识是前提。没有语文知识的教学,就没有语文的教学。当今的语文课,动辄为生命拔节、为精神讴歌,如果离开了知识的积累,人文终会昙花一现。
所以,语文课,还是实在点好。课堂上,老师必须让学生积累必需的语文知识:如何写请柬、写假条、借条……要牢固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在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形成能力。单说知识积累这一点,孔乙己老先生比我们做得强多了,一个“茴”字,他可以用指甲蘸了酒写好几样呢。
当然,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驯兽,而是要引导,要有趣。钱冠连先生说,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有趣是教学的高境界。
如果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过我的脑海里常浮现这样一幕:
在第12届CCTV青歌赛上,当余秋雨先生追问一选手读过“三曹”的文学作品没有时,她回答说:“读过,《满江红》啊!”
万一岳飞听见了这样的回答,该做何感想?
16.给语文教学减减肥
一次语文课上,窗外的黄莺停留在枝头惬意鸣唱,而另一只黄莺刚想停落,由于枝头经不起它的重量,只好展开双翅另寻他处。学生说,因为它太肥,所以不能驻足于小小的树枝。
如今的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它承受的东西,太多太重。比如众人眼里的大语文教学观,似乎什么都可以塞进课堂,语文的人文性被无限放大,因而有的语文课堂,声光电交相辉映,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实际教学效果却甚微。有的语文课堂内容深度、高度、宽度应有具有,却让人望而止步。
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太过肥胖,该减减肥了。
说到语文教学减肥,不由得让人想起于永正老师。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轻松又收获良多,好像夏日走过一座茂密的森林,口渴时可饮清泉,饥饿时可尝野果,走累了,席地而坐,可听虫鸣、鸟语。课堂上,他一笔一画教学生写字,他一字一句教学生读书,他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樑说:“可以说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语文课堂必须有字词句等语言的积累,离开了语言的积累,何来语文的教学?“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首先是基于语言的积淀。
语文课堂患上“肥胖症”,关键在于语文概念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所以语文教学被“伪人文”“伪文化”“伪精神”,到头来皆是“伪语文”。语文教学不是开药方,白术、玄参、金银花、苍耳子各多少克,也不是水果拼盘,西瓜、哈密瓜、苹果各多少片,亦非杂货铺,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有销售,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诚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是其起码的要求。
那么,字如何写?要一笔一画地写,工工整整地写。中国汉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了解汉字,也是在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馘”字再现中国古代血淋淋的征战场面,一个“爨”字足见汉字的形体之美,一个“炙”字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块香喷喷、美滋滋的腊肉。余光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其实,积累汉字,也是积累文化,同时在感受着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审美趣味。
“书读懂”,不仅是读懂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如何写、为何要这样写。比方教学《珍珠鸟》,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一只什么鸟,表达了什么情感,在体验形象、感受审美之余,更要知道作者如何来写珍珠鸟,情感如何表达出来的。《散步》教学如是,《陈情表》亦如是。
“话说通”,首先要鼓励学生课堂对话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作者交流,学生口若悬河、口吐莲花,这是多么美妙的境地啊。言为心声,课堂上学生的声音高于老师的声音,那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课堂呢!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学生“话说通”,先要让学生“文读通”。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口头表达欠发达的学生,往往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到了他的嘴里,就仿佛用完了的牙膏,好容易被捏挤出来一点点儿。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时,一篇经典之作让学生大声读读比老师抽丝剥茧般地分析讲解重要得多。
“文写正”,即要求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要有条理地把思想排列起来转达给别人。张中行先生说,汉语教学所求主要是受教之人学会用笔表情达意。教学文本皆为经典之作,有的文采飞扬、气势奔放,有的含蓄内敛、沉郁顿挫,有的条达疏畅,有的容与闲易,有的纵横捭阖,有的舒展自如,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在老师的科学指引下,学生可以学习作者行文之法、结构之巧、遣词造句之妙。常阅读、勤练笔,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也许有的老师会霍然而立加以责难,语文教学如此减肥,小学与中学教学有何区别?
诸君不妨深入中学调查研究,“字写不好、书读不懂、话说不通、文写不正”者绝非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