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街的“弘宝”面馆可是一个百年老店,那味道是正阳一绝,外地人到这里少不了要到“弘宝”尝尝这拉面、饺子什么的。
虽说味道好,也是百年老店,但由于这是小县城,人口不多,更不是什么旅游城市,流动人员不多,“弘宝”的营业额也不是特别高,加上“弘宝”面店那薄利多销的经营宗旨,利润自然不是很多,因而“弘宝”面馆的房子还是三十多年前翻修过的老房子。好在正阳街不是正大街,“弘宝”的位子也不在大街上,而在一个巷口,“弘宝”在旧城改造的规划中虽说是拆建房,但有关部门还是网开了一面,让其缓拆,说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么一个街上有这么个老房子也算是一道风景了。
离“弘宝”不远的正阳路口的人行道边上有一个中年乞丐,在这里乞讨好几年了。这乞丐看上去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他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一身邋蹋,衣服脏旧,蓬头乱发,而他的衣服虽旧但不脏,头发枯黄但不乱;他也不像其他乞丐那样做出可怜样、嘴上念着乞讨的词,而是坐在那里,在用来乞讨的碗旁边放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父母双亡,因病失明,无经济来源,恳请关心帮助”云云。由于这地方不是行乞的好地段,再加上他那行乞方式,他乞得的钱很少,常常一天吃不上一碗东西。不过,他每隔一段时间乞够了钱就要到“弘宝”来吃一碗最便宜的素面。久了,这附近的人都认识他了,有的还赶着现在叫“犀利哥”的“时髦”,叫他“乞哥”。
乞哥小的时候父母因车祸双双离世,他是由村里的人东家一杯西家一碗拉扯大的,以前他是能看得见东西的,后来眼睛就模糊了,看不清东西。已经成人的他为了不给乡亲们添负担,就自己来到县城乞讨,到这不热闹的正阳街乞讨也有不想让村里的人看到的原因。
乞讨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他有时好几天都是每天只能吃一碗剩饭之类的东西,更别说像以前那样靠乞讨能几天吃上一碗“弘宝”的素面了。
这天,他的乞讨碗里又有人丢进了异物,是金属声但不是钱的声音,因为纸币没有声音,硬币的声音他都能听出来。他非常地生气,经常有人把小石块、铁片、纸片丢进乞讨碗里戏弄乞丐的。他摸了一下有两个圆圆的、壹元硬币大小的金属片,他凭着手感知道这是壹元假硬币。这种假硬币样子很像,一般人还真分辨不出来。以前也有人把这种假硬币丢进过他的乞讨碗。
这一天,他就乞讨得这两枚假硬币和几张一两毛的小票。要命的是,这天的风向变化使“弘宝”的面香直向他扑来,好一段时间没吃“弘宝”面的他实在忍不住了,试探性地拿着这两枚假硬币来到“弘宝”。“弘宝”的收银员居然没认出来,给了他一碗素面。他仍如以前一样端着面到门外一角落狼吞虎咽地连面带汤一扫而光,然后把碗送回面馆。
后来,每隔两三天就有人把这种假币丢进他的乞讨碗里,“弘宝”的收银员又不认识这假币,使他每隔三两天就能侥幸地吃一碗“弘宝”素面。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乞哥不见了。有人说他到别的地方去行乞了,有人说他被市容管理部门收容了,也有人说他被驱逐去了外县!还有人说他被打伤了。不过,少了一个乞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几天后人们就把这他忘了。
三年后,“弘宝”面馆重新装修了,他们得到了香港华人刘力宏指定用于修缮“弘宝”面馆的一笔捐款,不仅是“弘宝”面馆的人高兴,正阳街的老百姓都高兴,百年老店又将焕发新姿。
在“弘宝”面馆修缮后重新开业的典礼上,刘力宏亲临现场并剪彩。突然,面馆收款的小伙子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乞哥”!这时大家都觉得有些像,但谁也不会这么想。
“街邻们,是我呀!我就是当年的乞哥呀!”刘力宏大声地说到。
当大家知道刘力宏就是乞哥时都非常地惊讶!这是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的事呀!人们无不从偷渡、黑社会、贩毒、走私、中奖方面来想。大家更不明白的是他的眼睛咋不瞎了,莫非他当年装出来的。刘力宏自然看出了大家心中的问号。他告诉了大家答案:他有一个与他父母失散多年的堂叔在香港开了一个大公司,他堂叔没有子嗣,三年前他那病重的堂叔派人回来找到了刘力宏的家,知道他父母已去世,也知道了他。于是,派人到正阳街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到了香港,治好了他那患白内障的眼睛,让他帮着管理公司的事务。他堂叔病重去世后,他就继承了堂叔的遗产,当了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可刘力宏成了大老板为什么要捐款给“弘宝”面馆?连“弘宝”的老板都不明白。是赎他当年用假币“混”吃的罪?还是报恩?他知道收银的小伙子明知是他用的假币却不说破。
可刘力宏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他告诉大家:他第一次乞得那两枚假硬币后无意中在上面做了暗记,他用那假币到“弘宝”买了面,可两天后这两枚假硬币又被人放进了他的乞讨碗里,而且每次放在碗里的都是这两枚假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