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七
这首诗描绘江南小村优美宁静的景色,全诗描绘景物明丽自然,画面动静相宜,给人一种和谐宁静的感受。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雨过之后又是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色,在春日暖风吹拂之下,雨水很快干了;一场春雨过后,溪水涨满,河堤上花草也被春雨滋润,生得异常繁盛。晴明,晴朗、明丽。花堤,指生有花草的河堤。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在醉人的春风之中,一个牧牛的童子在柳树荫里酣然入梦,他定然是无忧无虑才能睡得如此安心;而本应由牧童看管的牛儿此时却是自由自在,径自到柳荫西边吃草去了。这个酣睡的牧童使得此诗的画面更加宁静,缓缓移动的牛儿又起到调节静止的画面的作用,使诗更富有生机。
此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间图画:第一句写出了雨后晴朗温暖的天气,第二句写春雨之后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句写柳荫下的牧童在醉人的春风中酣然睡去,第四句写牛儿缓缓地走到柳荫西边吃草去了。短短四句诗,写尽了乡村生活的平和与安闲。从艺术上看,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诗前三个画面都是静态的,唯有牛儿在缓缓移动,活动的牛儿使画面有了动感,但并没有打破宁静的氛围,这种缓慢的动态倒是增强了安闲的意味。细读此诗,真让人产生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此诗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杨万里在江西巡查途中所作,原作共六首,这里选其中的第五首。此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山行之苦,语言通俗浅白,仿佛口语,同时蕴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松源在今江西弋阳县一带。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人人都知道走山路异常费力,上山的时候往往把人累得气喘吁吁,这时候人们总会说“等过了山顶,下山的时候就轻松了”。但我却说:可不要说下岭容易,这只不过是诓骗人的,让大家空欢喜一场的谎话。赚,哄骗;诳骗。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当人们登上山岭之后,放眼望去,却发现自己其实是身处绵延不绝的山中,翻过了脚下这座山之后,前面还有一座座山峰拦路呢!行人若是早知道自己是在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下了一道岭便意味着要上另一道岭,就不会说“下岭便无难”了。政,通“正”。围子,圈子,圆圈。
杨万里写诗追求一种自然的趣味,他的诗往往给人灵动鲜活的感受。以此诗为例,山路难行,往往让行人困顿不堪,而杨万里却偏偏用风趣幽默的语调来写山行之“难”。首句“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反常言,给人一种错愕感,同时把上岭之“难”暗示出来了。第二句中“赚”、“错”两字加重了批驳通常心理的语气,更引发人们的好奇。后两句道出缘由,尤其用“放”“拦”二字写山,把群山拟人化了,群山好似具有灵性,是在故意为难行人,给诗带来了一种奇趣。山行虽苦,可是诗人却从苦中寻出乐趣来,全诗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情调,前方纵有万山拦路,也不必为之生愁。
此诗的佳处还在于它蕴含着一种理趣:在人生旅途中,人们往往对眼前的困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总以为走过一段艰难的行程之后,前方就一定是坦途,但实际上翻过脚下的这座“山峰”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人生路上总会有新的困难等待着我们去克服。
水螳螂歌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杨万里在巡察安徽、江西各州县途中,看到渔民辛苦捕鱼却仅得温饱,写了这首诗讽刺这种不公现象。渔民站在渔船船头捕鱼,远远看去其形状好像水上的螳螂,所以称为“水螳螂”。
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螂在水上奔。
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
偶然拾得破蛛网,挈取四角沉重渊。
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
捕蝉顿顿得蝉食,捕何曾得鱼吃!
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螂在水上奔——清晨时分,我打开门打水洗脸的时候,就看到巨大的水螳螂在水面上奔忙了。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渔民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已经起身捕鱼了,劳作辛苦,可见一斑。巨螳螂,比喻撑着渔船捕鱼的渔民。
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渔船上渔民在前面撑起的竹竿好像螳螂的两只怒臂,后面的船身则好像是螳螂的肚子。这两句写出“水螳螂”与真螳螂的形似。怒臂,即奋臂。《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怒臂在这里是形容渔民用竹竿费力撑船的姿态。
偶然拾得破蛛网,挈取四角沉重渊——“水螳螂”提起渔网,撒网于深水处捕鱼。破蛛网,就是捕鱼用的渔网,说“蛛网”是为了和“螳螂”形象相配。挈(qiè),提起;悬持。重渊,指深渊,此处指深水。
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硋——生活在柳树上的螳螂,也就是真正的螳螂,擅长捕蝉,而水上的螳螂善于捕硋鱼。工,擅长。硋(zhān)即鲟鳇鱼。鲟鳇产于江河及近海深水中,无鳞,状似鲟鱼,长者至一二丈,是“鱼之至贵者也”(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鱼》)。
捕蝉顿顿得蝉食,捕硋何曾得鱼吃——树上的螳螂捕蝉,一日三餐都能吃蝉,而捕硋鱼的水螳螂却根本吃不上鱼!渔民每日辛苦捕鱼,到最后不要说吃不上捕来的美味的硋鱼,甚至连一般的鱼也吃不起。何曾,何尝;几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
此诗全用比喻写成,水上的渔船确实和螳螂有形似之处,诗人用“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描绘捕鱼的渔船也非常生动有趣。但此诗目的不在写景,全诗主旨在于用渔船这“水螳螂”和柳树上的真螳螂对比,指出渔民捕鱼却吃不起鱼,还不如树上的螳螂能自捕自食,以此来讽刺世道的不公。
这种不公道由来已久,许多诗人也曾指出这一现实,如唐人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再如宋初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主旨与杨万里《水螳螂歌》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不过是李绅和梅尧臣的诗简单明了,而杨万里此诗则更含蓄曲折。
送丘宗卿帅蜀(三首之二)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夏。杨万里此时已经决意辞官,但尚未离开建康,听到友人丘宗卿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的消息,便写了三首律诗相送。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丘崇,字宗卿,是杨万里的好友之一,他于此年四月以户部侍郎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任所在成都)。
谕蜀宣威百万兵,不须号令自精明。
酒挥勃律天西碗,鼓卧蓬婆雪外城。
二月海棠倾国色,五更杜宇说乡情。
少陵山谷千年恨,不遇丘迟眼为青。
谕蜀宣威百万兵,不须号令自精明——丘崇才能出众,他在四川安抚制置使任上定然能把百万蜀兵训练得神勇无比,不必等到号令就自然精神抖擞,斗志旺盛。谕,指上对下的文告或指示。宣威,指四川安抚制置使司。精明,指精力旺盛,耳目聪明。
酒挥勃律天西碗,鼓卧蓬婆雪外城——四川边境在丘崇治理下定然非常安定,友人能在边城安心地痛饮美酒;战事不兴,蓬婆岭外边城的战鼓也都用不上了。勃律,唐代西域国名。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曰:“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这里用来指属地边城。蓬婆,山岭名,在四川松潘县境内。岭上积雪终年不化,也叫雪山。杜甫《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鼓卧,把战鼓放倒,比喻境内太平,已经无需征战。
二月海棠倾国色,五更杜宇说乡情——四川二月的海棠花固然有倾国之色,但是听到杜鹃的声声哀鸣,也会勾起友人的乡思乡愁吧。倾国色,形容海棠非常艳丽,像美人一样有倾国倾城之色。成都海棠以艳丽着称。杜宇,鸟名,即杜鹃,相传为古时蜀王杜宇之魂所化。其啼声哀切,能挑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少陵山谷千年恨,不遇丘迟眼为青——杜甫、黄庭坚流寓四川时没有遇到丘崇这样的贤主人而饱受流离之苦,这真是千载之恨,不然敬重文才的丘崇一定会热情地招待他们的。少陵,指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曾在天宝之乱中曾流寓成都。山谷,指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黄庭坚别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黄庭坚曾谪居四川涪州、戎州等地。丘迟,南朝梁武帝时著名作家。这里用同姓的前代诗人来代指丘崇。眼青,即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这是一首赠人之作,赞颂友人丘崇是文武全才。首联颔联赞颂友人有治兵之才,宁边之策,颈联尾联说丘崇也并非只是武将,也有细腻的情思,懂得诗文的风雅。此诗用典精当雅切,颔联化用前人诗句,却不显穿凿;颈联更是颇受诗评家的青睐,如清人吴乔曾说此诗:“其‘倾国’虚用亦佳,‘杜宇’句弄姿好,二物皆蜀有也。”(《围炉夜话》)。
此诗没有杨万里诚斋体浅近自由的特色,倒带着江西派对仗精工、善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的特色,可以说是深得少陵、山谷的风味,显示出杨万里深厚的诗学功底。与杨万里同时的周必大曾说:“公(杨万里)由志学至从心,上规赓载之歌,刻意风雅颂之什,下逮《左氏》、《庄》、《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本朝,凡名人杰作,无不推求其词源,择用其句法……”可见诗人能写出如此佳作并非偶然,而长期积累形成深厚的诗学修养,也是诚斋体虽然浅近自然却不流于低俗无味的原因。
发赵屯,得风宿杨林池,是日行二百里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秋。在此年年初,南宋朝廷下令在江南八州行使铁钱会子(南宋政府发行的一种以铁钱作币值本位的地方性纸币),当时江南不用铁钱,铁钱会子根本无法兑换,又不准用来纳税,不便于民,有很大弊端。杨万里于是毅然上书,力陈不可,但此举得罪了当时的丞相留正和吏部尚书赵汝愚,于是杨万里以老病为由,请求辞官,回乡做祠官,但光宗不许。此年八月,杨万里除知赣州,诗人称病没有赴任,而是乘船离开建康,返回江西故里,从此不再出仕。此诗是杨万里乘船回乡途中所作,抒发了诗人挣脱樊笼,复返自然的心情。
动地风来觉地浮,拍天浪起带天流。
舞翻柳树知何喜?拜杀芦花未肯休。
两岸万山如走马,一帆千里送归舟。
出笼病鹤孤飞后,回首金笼始欲愁!
动地风来觉地浮,拍天浪起带天流——长江上风急浪高,气势非凡:大风刮起的时候好像大地都被刮得浮动起来,大风在长江江面上掀起巨浪,仿佛能和天河相接。动地,震撼大地。拍天,形容浪涛汹涌冲击,气势浩大。天流,指天河。
舞翻柳树知何喜?拜杀芦花未肯休——江岸的柳树不住地舞动翻腾,是听到什么喜事了(是不是已经听说我要还乡了呢)?江边的芦花一起一伏,不停地向我拜别。这两句是借江边景物写出江风猛烈,景物描写中已经流露出还乡的喜悦。翻,飘动;翻腾。杀,此处用作助词,表示程度。
两岸万山如走马,一帆千里送归舟——小舟借着风力在水面飞驰,让人觉得两岸连绵的山峰好像马儿在向后奔跃,船上张起的风帆推动着小船向千里之外的故乡挺进。走马,指骑马疾走;驰逐。送,即推送,自后使物向前。
出笼病鹤孤飞后,回首金笼始欲愁——我这只年老体衰的“病鹤”终于从那华丽金贵的笼子里独自飞走了,此时回首往昔才觉得愁闷——自己怎么拖了这么久才踏上归程呢?病鹤,诗人自喻为病鹤。金笼,比喻仕宦的羁绊。当官虽然表面上风风光光,但终究是让人不得自由的牢笼。
此诗堪称杨万里的《归去来兮辞》。诗的题目中说“是日行二百里”,含有因行程迅速而欣喜之意,也暗示了此次行程因为有好风相送所以颇为顺利。开篇气势惊人,气格雄健,把风写得有惊天动地之势,长江之上风急浪高,诗人不畏风浪在这样的天气乘船回乡,可见其迫切心情,而此日能日行二百里,却也全仗了这动地强风。三四句写柳树翻舞,芦花折腰,既是风中的实景,又巧妙地写出行程中的喜悦心情,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颈联用风帆助力,万山走马写出船行之迅速。尾联用病鹤飞出金笼比喻此时的心情,不由得让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杨诗“回首金笼始欲愁”在陶渊明诗上更翻出新意,回首往昔之“愁”,更衬托出当今冲出牢笼之喜。
全诗除了颔联、颈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且这三联对仗全是工对,却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自然工丽,令人叹服。
有叹
此诗作于绍熙五年(1194)。诗人在绍熙三年秋辞官返乡,绍熙四年三月,杨万里被授予秘阁修撰之职,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这是光领俸禄但是不用到任的虚衔,时称“祠官”,诗人有感于自己已经辞官,但还领俸禄,于是写了这首诗自嘲。
饱喜饥嗔笑杀侬,凤凰未可笑狙公。
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
饱喜饥嗔笑杀侬,凤凰未可笑狙公——猕猴只知道眼前吃饱,于是被狙公轻而易举地戏弄了,看到这儿真是让人笑死了;但是自命清高的凤凰却也不能笑那用食物摆布猕猴的狙公。嗔,发怒;生气。侬,即人,泛指一般人。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古代常常用以比喻德才高尚的人。狙(jū)公,古代喜养猿猴者。狙,指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芧,即橡实),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凤凰虽然能逃脱养猴人“朝三暮四”的手腕,但是却也还吃着帝王家的“桐花竹实”,称不上是完全清高绝尘。暮四朝三,狙公养猴,用“朝三暮四”的方法让众猴老实听话。桐花竹实,传说凤凰以桐花、竹实为食。《庄子·秋水》:“夫(yuānchú,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即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竹实是竹子所结的子实,也称竹米。此诗用桐花竹实比喻虚衔的俸禄。
这是一首自嘲之作。此诗主旨正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所解:“此自江东漕奉祠归之作也。凤虽不听命于狙公,然犹待桐花竹实而饱,以花实况祠廪也,与并祠廪扫空之耳。未几,遂请挂冠。”在这首诗中杨万里是以凤凰自况:虽然已经辞官回乡,已经不像在朝廷钻营的鄙俗之辈那样受朝廷中皇帝权臣的摆布,但还领取祠官俸禄,终归还是受朝廷控制。吃着“桐花竹实”的凤凰要是笑狙公,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宋代的官吏如果因为有了过错,或者与朝廷政见不和而离职,大多挂空衔当“祠官”,心安理得地领着俸禄回家养老。杨万里却看出祠官俸禄也是一种羁绊,且勇于自我解嘲,这即使是在千载之后的今天来看,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诗用习见的典故,却从中翻出新意,写得巧妙、风趣,又寄寓着自己“出笼之鹤,尚绊一足”(《答朱试讲元晦》)的感慨,虽是自嘲,却表露出诗人正直的人格。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即杨万里辞官家居的第二年。重九,重阳节。万花川谷,杨万里把自己的花圃命名为万花川谷,花圃不大,但栽花很多。传觞,觞是古代的酒器,传觞即指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此诗写对月饮酒之乐,想象大胆奇特,又颇有趣味,是杨万里咏月诗中的名篇。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
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老夫我急着想要饮酒,没想到月亮比我的性子还急,酒刚刚倒进酒杯月亮就先跳进杯中去了。这两句写出一轮急于饮酒的“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夫,诗人自称。渴急,急切。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月亮不仅是自己跳进酒杯痛饮,还领着青天一道来杯中饮酒,这下子连月亮带青天都被酒蘸湿了。酒杯晃动,映在其中的青天明月也就微微颤动,好像被弄湿变皱一样,所以诗人说月和天被“蘸湿”了。和,犹言连着。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自古以来人们就说青天喜欢喝酒,明月领着青天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说明月不会饮酒可真是随口胡说,这明月不仅会饮,还和我抢着先饮呢。李白《月下独酌》其二中写:“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其一中写:“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明月既然与人争饮,我也就毫不客气地连酒带月一口吞下了;本来以为这样一来,月亮就争不过老夫了,可是没想到我举头一望,却发现月亮竟然还好好地在天上挂着呢!
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自己明明吞下一团月,可天上却还有一团月,我于是大笑着询问身旁的客人:月亮是只有一团呢还是有两团?此问若是让客人或者读者回答的话,那一定会是:月亮当然只有一团,现在正挂在天上呢,你刚吞下的不过是月影罢了。
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真的只有一团月吗?可是刚刚吞下的那杯酒,一入老夫的诗肠就升起一股暖意,好像着火似的;那和酒饮下的月亮到了肚里却好像让我置身冰雪之中一样,看来刚刚还是吞下了一团月。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老夫我饮酒之后诗思也变得迅捷了,一杯酒未尽的功夫诗就已经写出来了,然后举头向天大声诵读自己的新诗,青天听了竟然也大为惊叹呢!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苍天怎么会想到这万古之后的一具骸骨,在此时竟然能吞了一团明月,更作出了绝妙的好诗呢?此时这具万古之后的骸骨还要斟满杯中美酒,再吞一团明月!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罗大经曾听杨万里亲自朗诵过此诗:“杨诚斋《月下传杯》诗云……余年十许岁时,侍家君竹谷老人谒诚斋,亲闻诚斋诵此诗。且曰:‘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此诗风格浪漫雄奇,气势豪放,确实仿佛李白。但此诗的妙处不在于模仿诗仙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是在于此诗能打破前人写月的模式,体现出鲜明的诚斋体风味。古人写月,一般是借月写一种乡思乡愁,离情别绪,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写人生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以超凡的浪漫精神与天上明月对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月与人共舞,但最终还是高洁孤寂地挂在天上。而在杨万里的这首诗中,这个心急嗜酒之月,被烙上了诚斋体的印记,月亮被人格化了,已经没有了清冷的神态,而是变得充满世俗的人情味,活泼有趣,带上一种喜剧的色彩,给人全新的感受。
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此诗作于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1195)秋。诗中描绘了年老的诗人在赏景途中看到一群嬉戏的儿童,便兴致勃勃地同孩子一起游戏,表现出诗人的不老童心。伯勤,朱伯勤,杨万里同乡;子文,杨子文,杨万里的族弟;幼楚,杨万里的族侄。南溪在杨万里居处附近。
朦松睡眼熨难开,曳杖缘溪啄紫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
朦松睡眼熨难开,曳杖缘溪啄紫苔——我陪同客人沿溪而行,非常困倦,睡眼惺松,揉都揉不开,拄着的拐杖一步一点地,好像在啄食地上的紫苔。朦松睡眼,人初睡醒时尚不清醒,眼睛模糊。熨,此处指按揉、抚摩。曳,拖着。缘溪,沿着南溪。紫苔,生满苔藓的地。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我在途中偶然看到一群捉迷藏的儿童,不由得童心大起,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而且还把那个穿青布衫的孩子捉到了呢。聊,在这里是愿意的意思。布衫青底,即“青布衫底”。底,结构助词,犹“的”。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同孩童一起嬉戏的诗。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写成,第一句写睡眼惺忪,没有精神,第二句写年老体衰,步履蹒跚。从诗的题目中可以知道,诗人是陪同亲友登“南溪奇观”,南溪景色竟也没有让诗人打起精神来。三四句中诗人却突然有了精神,因为偶然看见一群游戏的孩子,虽然乡邻、族弟还有族侄在侧,但诗人却不满足做一个旁观的长者,而是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并且还“大显身手”,捉住了一个穿青衫的孩子——这时的诗人哪还有半点龙钟之态,简直就成了俗语所说的“老顽童”了。
杨万里写作此诗时已经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翁了,还能保有如此童心,真让被世俗迷乱了双眼的人自叹鄙俗。
观社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春。杨万里在家乡隐居,观看春社,见到一派热闹祥和景象,写下这首诗来记录人们在社日欢庆的场面。社日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古时有春秋两社,春社是在春耕前(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祷丰收。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
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饷癫!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人们在春季社日里朝拜土神庙等等庆祝活动是很有趣,值得一看。山农在那一天向土神祈求多福,祈祷这一年能风调雨顺,没有灾害,取得大丰收。朝祠,朝拜土地庙。有足观,犹言“很有看头”。年,指“有年”,《春秋·桓公三年》:“有年。”《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村民拜祭的仪式刚刚结束,忽然听到锣鼓声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人们已经开始庆祝了。围在土地庙旁边的儿童最是伶俐可爱,听到声响就飞一般地向锣鼓响处跑去了。走,指疾趋,奔跑。杀在这里是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可怜,即可爱。
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赛会上有人扮戏,戴着虎面豹头的面具假装扑打,时而还自视一下自己的装扮。别处还有人唱山村野调,跳起市镇上流行的舞蹈,吸引着人们去驻足观看。虎面豹头,是赛会中表演者的扮相。自顾,自视。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侯将相虽然尊贵,但是像山村百姓这样自在地纵情欢愉,他连片刻都得不到呢!饶,相当于“任凭”、“尽管”。不博,得不到。渠侬,方言,指“他”、“她”,渠侬在此处指乡民。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节日风情的诗。古时的乡民在春社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能够获得丰收,同时也借节日展开娱乐活动,调剂繁忙辛苦的劳动生活。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一般都有声有色,非常热闹,古代诗人也常以此为题,描写乡村风情。除了杨万里这首诗外,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的诗并没有正面描写社日的欢庆场面,而是从侧面描绘庄稼禽畜都丰足的富庶景象,后两句写春社散后人们带醉而归,让人自己想象欢庆场面,笔墨干练,却给人回味深长的感觉。杨万里的《观社》使用的手法正好和王驾相反,是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欢庆的场面,把喧天的锣鼓、奔跑的儿童、扮戏歌舞一一展示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最后用王侯将相也得不到这种乐趣收尾,有自得之意,更突出了欢乐的氛围。可以说王驾诗以含蓄蕴藉见长,杨万里此诗以细致生动出彩,各擅胜场。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冬。诗人此时居家退休,读诗自娱,但还是挂念百姓,此诗以花为喻,表达了诗人虽然离开庙堂但还难忘黎民的心态。石菖蒲和水仙都是水生观赏植物。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我闲居无事就反复阅读前人的诗作,每读一回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陶醉于其中竟然忘了休息,等到读完的时候却已经眼花头晕了,便打个哈欠伸伸懒腰,舒展一下身子。旧诗,前代的诗。昏然,因为困倦迷糊不清醒的样子。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当我读完诗卷伸腰抬头的时候,正看见水盆中石菖蒲、水仙花的水已经少得可怜了,这些花儿好像在向我诉说自己饥渴难耐,可是老夫却要作个闷头读诗的闲人,忘了给花浇水。这两句暗含比喻意义,杨万里是把南宋百姓比作干渴的花卉,而自己却退休还家,不能再为百姓做些什么了,其中蕴含有遗憾自责的味道。
《孟子·尽心上》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杨万里为官数十年,三度立朝,铮铮敢言,心系社稷百姓,然而光宗即位之初尚有政绩,后来则荒废朝政,以致权奸当道,“乾、淳之业衰焉”(《宋史·光宗本纪》)。杨万里自知在朝难有作为,于是引身归去,独善其身,然而还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没有忘记百姓疾苦。此诗以花草缺水为喻,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心态。
此诗看似一时即景之作,实际上却是以小喻大,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对当前朝政的批评。读诗忘倦、乐在其中,是诗人退休生活的写照,但是南宋黎民却不似诗人这样轻松自在。宁宗元年、二年,水旱相继,人民生活困苦,杨万里此时已经是“闲人”,也只能给家中的花草浇水了。
南溪早春
此诗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杨万里在家乡闲居时所作。诗人此时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者,虽是老翁写春景,却无颓唐之气,反倒含有不服老的意味。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自从辞官回乡已经有五次看到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了,可是我这病翁却常常因为面对春景而想到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从而感到懊恼。杨万里于绍熙五年(1192)秋去职还乡,庆元三年的春天是诗人在家度过的第五个春天。面对生机勃勃的春色,诗人更觉得自己已经年老,“恼”字写出诗人不服老的情绪被撩拨起来。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柳枝总从下垂的柳梢开始返绿,桃花花苞总是先在末梢露出红晕。这两句写春景,紧扣“早春”二字,“垂处绿”和“末梢红”画出了春柳桃花的早春之态,且“下来”、“上去”本是俗语,但此处用来不仅仅是造成上下高低对应之趣,而且还带有拟人的意味,给人新鲜活泼之感。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在美好春日中,暖风吹拂,艳阳高照,我在亭馆中,只要卷起珠帘便能将和煦的春晖请进屋来;或者走出亭馆,拄着拐杖,在山林溪流间漫步,饱览自然春色,多么惬意。这一联是以“病翁”在春日中的活动来写春之醉人。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新年之后春雨很足,农作物得到了充足的水分长势很好,今年肯定会丰收的;相比之下,去年可能就算不上是最好的年景了。这是从春季风调雨顺生发出对丰收的憧憬。
这是一首描绘美好春光的景物诗。在诗的首联,诗人有意将“春容”与“病翁”相互对立。“恼”字更是颇具内涵,在字面上强化了“病翁”的老态和“春容”的新鲜之间的对比,更含有“病翁”其实不服老的情绪。但这“恼”字却是虚笔,诗人对春天爱还不够,怎会真“恼”?颔联、颈联分别描绘“春容”和“病翁”。春景最常入诗的就是春柳、桃花,此诗颔联也从柳树桃花落笔,却因观察细致入微,道人所不曾道而取胜。颈联写诗人无论是在亭馆之内还是在山林之间,都陶醉于春色之中。“酣酣”、“款款”这一对叠音词的使用使诗的语调舒缓,让人在语气中也能感受到舒适宜人的春意。尾联以憧憬丰年作结,虽不新鲜,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却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其实春之美,不仅在于美景,更在于希望。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此诗作于宋光宗庆元五年(1199)秋。这是一首教子诗,杨万里在诗中叮嘱儿子要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次公,杨万里的二儿子杨次公,字仲甫,号梅皋。“公子”二字不连文。之官,赴官。安仁,今江西余江县。监税,监查税收。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你现在出仕当官比我当年要晚多了(杨万里二十八岁中进士后即踏上仕途),所以不要因为离家远去就悲悲切切地生出许多离愁别恨。这两句是诗人用自己的经历来劝慰儿子。差(chā),比较。
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学问也要在官事的历练中得以验证提高,廉洁的品格重在实行,而不能张扬,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手段。这是诗人在教导为学为官之道。学,学问。了,了解,通晓。官事,官府的事;公事。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对待晋升不要热心,争着要加官进爵可不会给自身带来福祉;而治理百姓则要像慈母对待儿子一样,要爱民如子。进,指晋升、提拔。临民,治民。《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
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向百姓征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绝不可借税收搜刮百姓!征税是取财于民,虽然征得税款多了能充实国库,但是实际上是让国富而民穷,最终还是不利于国。关征,指税收。“关”在古代指入境的主要通道,官府常设卡向商旅收税。龙断,垄断,指独占利益。龙,通“垄”。语出《孟子·公孙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这是一首教子诗。杨万里除了在诗的前两句劝导儿子不要因离家生愁之外,馀下六句全是告诫为学为官之道。诗人教导儿子要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不要夺利于民,并不出奇,此诗奇就奇在“廉忌世人知”和“争进非身福”两句。
为官清廉而被人称颂,应当是每一个正直官员的追求,而为官的希望能晋升,施展自身才华,也是人之常情,而杨万里却偏偏唱出了反调,这其实是他自身半生为官的经验之谈。诗人明白,在腐败的官僚体系之中,存在着种种黑暗的“潜规则”,当官场上的多数人都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的时候,那些正直清廉的官员由于不遵守“潜规则”往往成为被人陷害的对象。而且越是在官僚的高层,权力争斗也就越危险,所以杨万里教导儿子不要张扬,只要默默为百姓做些好事就可以了。这两句经验之谈,却也成了对腐败朝廷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晒衣
此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在这首诗中,诗人成了一个乐天的干杂活的老者,这是杨万里退休后清贫生活的写照,在其它由官而隐的诗人的诗作中是很难看到类似作品的。
亭午晒衣晡褶衣,柳箱布幞自携归。
妻孥相笑还相问:赤脚苍头更阿谁。
亭午晒衣晡褶衣,柳箱布幞自携归——中午出来晒衣服,到傍晚时候把衣服褶好收起,放在柳箱包袱里背回家。亭午,正午。宋代苏轼《上巳出游随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晡(bū),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也泛指傍晚时分。幞(fú)巾帕,布袱。
妻孥相笑还相问:赤脚苍头更阿谁——妻子儿女看见我背着柳箱包袱回来的样子都忍不住边笑边打趣地问:“看看那个赤着双脚、头发花白的人是谁啊!”妻孥,妻子和儿女。《诗·小雅·常棣》:“宜尔家室,乐尔妻孥。”苍头,言头发斑白,指年老的人。
此诗仿佛是诗人退休生活中的一个镜头,照出了一个安贫乐天的老者形象。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杨诚斋自秘书监将漕江东,年未七十,退休南溪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长须赤脚,才三四人。徐灵晖赠公诗云:‘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盖纪实也。”这恰好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解。古代士大夫中有不少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而宋代官员俸禄较为丰厚,官员宦游归乡后大都买田置地,居于高堂华屋之中,使奴唤婢,多数人体力活是从来不做的。而杨万里则不然,归乡隐居之后穿着打扮就像乡间老农一般,而且在七十五岁高龄还亲自动手干杂活,自己晒衣收衣,实在是和世人想象的名扬四海的诗人、三度立朝的高官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就连诗人的妻子儿女见了他这“赤脚苍头”的模样也忍不住要笑,然而诗人那种坦荡自然的精神也正因为这一笑才毕现于读者眼前。
读张文潜诗(二首之一)
此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以称赞张耒的诗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点。张文潜,即北宋诗人张耒,字文潜,号宛丘先生,北宋时淮阴人,苏门六君子之一,其诗风平易自然,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张耒体胖,人称“肥仙”。原作两首,这里选第一首。在这首中,杨万里赞赏张耒平易自然的诗风,并标举“不听陈言只听天”的诗法。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我到了晚年喜欢张耒的诗自然秀美,他的诗可没有粉饰雕琢的痕迹呢。雕镌(diāojuān),雕刻,比喻修饰文字。张耒曾经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张右丞文集》卷五一《和方回乐府序》)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春天有百花秋天有明月,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有晶莹的冰雪,大自然总会把美丽的景色呈现给诗人,诗人又何必非要去寻章摘句不可呢,应当抛开陈言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抓取创作灵感,写出语义新鲜的诗句。陈言,陈旧的言词,指古书中,前人诗文中用过的现成词句。
这是一首论诗诗,虽然论的是张耒的诗,但实际上杨万里是以张耒自喻,写出了自己诗作的主要特色。
杨万里诗主要特色之一就是自然工丽,宛若天成,其作诗方式是:“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诚斋荆溪集序》)和张耒所说的“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非常相似,即追求一种毫不造作的自然清新的风格。此诗的后两句说的是选取诗材的问题,杨万里主张不要把诗材锁定在书斋之内,而应该走进无限广阔同时又千变万化的自然,抛却那些限制诗思自由发挥的陈言,在自然中大胆地听凭自己灵感的指挥。对于“不听陈言只听天”,周汝昌有过非常精彩的解释:“旧时诗人作诗,往往不是直接向写作主体对象去探讨研求,而是先落在陈言的魔障之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如要咏梅花,不是直接去观察、体味这枝梅花,却是首先想到某人咏梅花的名句、某个梅花的典故等等,硬扯来敷衍,这就成了‘只听陈言不听天’了。”杨万里自己若是悟不到“不听陈言”的真谛,也不会走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更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了。
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之二)
此诗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这组诗一共十首,这里所选的两首写丰年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其中也含有讽谏的意义。至后,指冬至以后。在这首中诗人提出只有粮食充足,才能保障太平,光靠吹捧的花样文章是不行的。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今年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而且在收割庄稼的那些日子里还赶上大晴天,这一年又会是一个太平年了。大熟,大丰收。教,使;令;让。大晴,在庄稼快要成熟尚未收割的那几天如果遇到大风大雨或者冰雹天气,一年丰收就会在最后成为泡影,所以收割庄稼时天气晴朗很重要。升平,即太平。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在帝王的庙堂上演奏的那些粉饰升平的歌舞音乐不能真正体现出太平气象,乡间各个村落的打稻的声音才汇成真正的太平之歌。箫韶,相传是舜时的乐名。《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这是一首风格欢快的田园诗,诗人关心农事,所以看到一片丰收的场景不由得喜上眉梢。开头两句写天公作美,丰收已成定局,又是一年升平。第三句诗人生发联想:丰收之讯传入杭州,朝廷中定然又是一片歌功颂德的言论,再配合无数“祥瑞”之兆,以应皇帝英明之举,于是大排筵宴,歌舞欢庆。杨万里并不是说要否定“箫韶”,而是提醒沉醉在歌舞中的皇帝:太平的根基在于仓廪丰实,只有民富国强才能真正保证太平,而箫韶之乐只是装饰太平的花朵而已。此诗语言浅白直朴,而道理深刻,历代昏君不少都是被奸臣制造的虚假的太平表象迷惑,危机已深还茫然不觉,终至亡国。
夜读诗卷
此诗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此时杨万里已经是七十九岁的老人了,而且身患重病,距去世已经不到一年时间。此诗仿佛是杨万里对自己创作的一个小结,道出了杨万里诗中常常被人忽略的东西——那颗深藏在诗作中的忧国忧民之心。
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
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
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我辞官隐居本来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但是闲居在家却又觉得不能承担心头的凄凉愁闷的情绪。幽屏(bǐnɡ),指隐居。屏,避匿;敛迹。元,同“原”,本来,原来。清愁,凄凉的愁闷情绪。自任,自觉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孟子·万章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不自任,不能承担。
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书房中的两窗几案都摆满了诗作,每当读到这些诗作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泪湿衣襟。杨万里把忧国忧民之心写入诗中,却无人能体会,也没有达到“讽谏”的作用,怎能不黯然伤心。横卷,横陈书卷,此处指诗人自己的诗作。沾襟,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
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恐怕只有那夜晚悬挂在天空的明月,知道我在诗中倾注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杨万里诗中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就被人忽略,所以有此一叹。万古心,指爱国、忧国之心。
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自从病重以来就戒酒了,既然没有酒来解忧,只好一遍遍地诵读诗作,聊以慰藉自己的愁闷吧。谢杯杓,指戒酒。谢,辞谢。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饮酒。
杨万里的诚斋体以活泼风趣为主要特色,以致人们一想起杨万里的诗便带着一种惯性思维,认为他的诗中的情感只是新巧灵活和幽默风趣,往往忽略了杨万里诗中的爱国之作和那些貌似轻巧但其中含有深意的作品。这种忽略在南宋已经显现出来,如张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姜特立说杨万里诗:“锦心绣口摹花草,雪碗冰瓯泻肺肝。”(《杨诚斋惠诗》)这里赞美的固然是杨万里诗的长处,但都没有提到诚斋诗中另有深意,也难怪杨万里在这首《夜读诗卷》中感慨知音难求了。
在这首诗中,杨万里也不是把自身的忧愁明白地说出来的。此诗首联“元无恨”三字障人眼目,说是无恨,其实是有恨,若真是无恨就不会有“清愁”,但究竟怎样的愁和恨却不点明。颔联写读诗而伤怀,因何伤怀却也不明说。颈联对月舒怀,点出“万古心”三字,却让读者自己揣摩“万古心”是何心。尾联说戒酒之后,只能长吟诗作,诗人读诗本就“一读一沾襟”,“吟罢重长吟”又把这种恨无知音的痛楚推向更深的一层。
在千载之后人们逐渐体会到了诚斋的“万古心”,清人潘定桂可以称得上是杨万里的知己,《杨诚斋诗集九首》其二更道出了杨万里的“万古心”:“一官一集分题记,两度朝天卷自携。老眼时时望河北,梦魂夜夜绕江西。连篇尔雅珍禽疏,三月长安杜宇啼。试读渡淮诸健句,何曾一饭忘金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