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斌
关于旅游景点,可以说一万个游客有一万个观察角度与收获。但是,张昕女士与陈捷先生伉俪合著的《画说王家大院》(山西经济出版社),则因为作者同为同济大学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生而显出真正的专家眼光与学识,以当代的眼光在历史的纵轴与横轴结合点上发掘、研究,其学术厚度的确非一般走马看花者的观后感所能企及。
该书初步理清了灵石静升古村在元、明、清三代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在历史进入明末清初之后,把着眼点放在了经年修建而成的王家大院上。这样,读者从书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王家大院,更是从人类学角度认识了当地风土建筑的发展规律,“窑—巷—堡”的居住建筑演化,产生于历史,形成于黄土高坡,集大成于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明清之际,描画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漫长历史。
“衣食住行”简单的四个字,难为了中华儿女数千年。在此书中,你可以看到存在决定意识,可以看到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从穴居野处到靠崖窑洞,从简单的窑洞门脸儿装修到廊檐立柱,从单面小院到四合院落,从四合院落到多进套院,再从院落内的多功能研究发展到对社区及社区内的商业性精神文化性建筑的解读,从朴素实用到极尽奢华,从物质存在进入到丰富的人情世故道德伦理。
中华意识形态的主导儒家思想,对于偏远山村建筑的深入骨髓的影响,于王家大院也可见一斑。这部书,给了读者关于中华建筑文化的一般性知识,也给了细节上的常识。简单粗放的居住要求,只能产生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复杂的连串四合院,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城堡式的大院格式,包含了士绅乡民胆战心惊的战争记忆;精细繁复的建筑细节,表明生命力顽强的华夏子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无尽追求。
在兵连祸结的中华历史上,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时代,面对此起彼伏的灾荒祸害,华夏儿女顽强的生命在延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延续,礼仪在民间,在人心,在那繁复琐屑的建筑文饰与看似“无甚大用”的附属建筑中。由城堡式“王家大院”的格局及其众多附属建筑,你可以解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也会解悟出凝聚中华民族的密码;甚至读懂华夏文明在黄土高坡的发展历史,更能充分理解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指建筑华丽的美学意味。面对王家大院这样沧桑感深重的遗存,你会更惊叹建筑那永不衰竭的历史记忆。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1月23日。
作者单位是山西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