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评罗必良等著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
李周
在经济增长目标越来越高和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激烈冲突中,在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何化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松弛资源存量的约束和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以确保我国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地发展,从而使社会、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农业和农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由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罗必良、李大胜、王玉蓉等多位专家集体撰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一书,对此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该书为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该书的第一篇为背景研究。这一篇着重探讨了3个问题:生态经济综合评价的逻辑框架;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其评价;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结构和制约因素。第二篇为发展趋势研究。在构成这一篇的3章中,首先分析粮食与农业资源双重短缺的现状与根源,然后评价农业资源的承载力和未来趋势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三篇为机理研究。这一篇讨论的3个问题是:资源的不确定性;环境外部性效应对农业的影响;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决策”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资源永续利用与食品安全的协调机理。第四篇为对策研究。该篇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工农业关系调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的诸方案比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略与政策调整;政府和市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特色及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准确,构思新颖
该书的研究紧扣国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研究方案与思路正是国际学术界刚刚破题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一个国家在体制变革与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尚属少见,因为国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后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并未关注在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迅速推进与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国内这方面进展迅速的研究主要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多数研究忽视了急剧变革的背景条件,因而缺乏现实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本书的研究正好弥补了上述缺憾。该书认为,我国农业生存的基本条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与日益恶化的环境态势,特别是乡镇企业崛起所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基于资源替代的困境,结合技术处理问题的具体性和微观性与制度处理问题的一般性和宏观性,该书提出了生态—经济—产权—政府—市场的技术思路,构思了通过保护、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线索,即:资源产权化、产权市场化、市场规范化、规范科学化。
二、方法多样,视野开阔
该书以“认清国情、解剖农情、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支持决策”为目的,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对生态经济学的反思,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演绎分析与归纳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引进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及行动方案的具体设计与可行性研究。该书克服了国内现有研究尚处于现状描述与问题列举的浅层阶段及研究多是思辨性成果的缺陷。同时,全书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野,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高度来思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生态经济评价中作者构思了一个包含风险、资源、环境、制度结构和组织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中国农业发展演化历程进行宏观评价:在农业资源的承载力评价中,运用生态经济阈限模型分析了适度人口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原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研究中,突出了资源不确定性和环境外部性效应对农业的影响,探讨了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对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对农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分析中,剖析了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转型发展时期的三元经济结构下,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与治理障碍,并重点探讨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论方法、实施手段及制度建设;通过进一步的国情分析与国际比较,阐明了如何确立合理的目标模式。
三、针对性强,对策得力
根据对问题产生根源的剖析,作者认为,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状况是:“先天不足,并非优越;后天失调,人为破坏;污染、退化,兼而有之;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潜力十分有限,前景令人担忧。关键在于人为破坏。一方面,自给自足的低层次平面垦殖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依其内在冲动,导致人口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战略与政策的失误既造成了农业收入流失,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流失。”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指出,我国的可持续农业必须是高土地生产率、高劳动产出率、高智能投入、生态关系高度和谐、受到保护的农业。其发展的目标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并能保护资源与环境。强调了发展优先原则和资源发展、资源替代与遏制资源滥用三策并举的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针,强调了农业在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的可能性选择。书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略与政策调整,对保护资源和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制度框架、调控手段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设计与构造。具体来讲,作者突出了实际操作中的3个方面:①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换与战略选择中,应当实施的基本方略是“一个中心、三大体系”,即: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构建产业化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②在把握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包括品种、信息、资源节约、资源替代、资源综合利用、灭害防治和清洁、低副作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培训体系。③政府既有能力也有责任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弥补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市场失灵。该书特别提到政府在校正资源与环境利用中的外部性时,采取收取排污费与排污税具有不同的效率;政府允许并予以支持的“资源使用权入股”及由此而形成的“社区型资源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有效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经营组织形式。
(原载《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5期。
作者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