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苗
经济组织及其性质,一直是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重要话题。科斯的开创性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的发表,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企业或组织性质等问题的广泛思考和讨论。尽管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导致目前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派以及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我们在经济组织的多样性、经济组织的规模与效率决定及其内在演进机制等问题的理解上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实践而言,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选择等许多基本问题不仅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缺乏对基本形势的把握与理解以及令人信服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甚至缺乏学术对话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经济组织及其制度建设问题上。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以往的研究往往缺乏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性把握和系统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必良教授的新作《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农民经济组织的应用研究》(以下简称《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该书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在整体把握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民经济组织及其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制度演进逻辑问题,作者一方面以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背景,提出了其独特的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框架,并在基本理论层面上对经济组织内在机理及其若干依存关系进行理解与把握,构建了一个关于经济组织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以中国的农民经济组织为现象范围,运用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对农民经济组织产生的动因与特殊性,不同类型农民经济组织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农民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效率,农民经济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农民经济组织的激励机制设计,政府、市场与农民经济组织的关系等一系列经过挑选的、与我国农民经济组织发育关系最为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达到了对特殊问题本身及其依存关系认识的深化。
可以认为,该书所构建的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是同类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应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对农民经济组织进行的系统经济学研究,更是同类研究中的开创性成果。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我认为,它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一、大量的理论创新
尽管以往也有许多较为严谨的研究十分注意对经济前沿理论和理论文献的借鉴,但在理论创新方面却少有像《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这样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这些创新不仅包括从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农民经济组织问题,更有在一般经济理论上的卓有成效的创新。主要包括:
(1)经济组织的性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拓广和深化。如从资产专用性维度发现了解释企业(经济组织)性质的三大理论分支的一致性;从经济组织生成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经济组织性质的多重性;批评了企业与市场的简单两分法,打破了两者相互替代的神话,阐明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2)从资产专用性、组织内交易、规制结构以及政府管制程度等多维的角度,揭示了经济组织的多样化。从农业的产业性质、资产特性、市场特性及其核心技术特性的角度阐述了农民经济组织的多样性、产生动因与特殊性。
(3)发展了巴泽尔的产权经济思想。通过对巴泽尔的产权公共领域与资产属性的把握,不仅补充解释了经济组织的多样性,而且揭示了经济组织的效率边界与规模极限。此外还进一步证明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必然性;论证了无论是市场分工还是组织内分工、社会分工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政府、组织和市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边界,但对于那些资产专用性程度极高、交易费用极大且产权公共程度极高的领域,尚缺乏适宜的组织体制安排。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关于经济组织的理论认识。
(4)发现了当政府官员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时,政府有模糊产权、扩大公共领域的倾向,这加深了我们对政府性质的理解。
(5)将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转化为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框架,从而为不同类型农民经济组织的绩效分析提供工具,并由此解析了同类经济组织采用不同的制度安排、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经营环境下经济绩效存在差异的根源,从而指出,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制度安排所隐含的行为努力预期以及制度安排所内含的监督、计量与契约维护费用是理解农民经济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成败的关键。并由此构建了一个“产权结构—计量能力—环境特性”的解释模型,为分析农民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效率提供了手段。
二、对新理论的综合与应用
该书的又一特点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背景,吸纳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与机制设计、产业组织理论的有关成果,对经济组织及农民经济组织进行规范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实证研究,并由此构建经济组织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罗教授在这方面并不是对这些理论进行简单罗列和应用,而是在寻找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发现其共同之处,构建了一个前后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的系统性、逻辑一致性与严密性
以往的研究之所以没有为我们建立起一个理解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本框架,甚至我们连基本的学术对话基础都没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研究要么就事论事,没有挖掘事物本身的理论含义,要么就是拿来一个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极少有一个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考察,也就没有为我们建立一个可以对话和积累知识的基本学术范式。因此,多年来,农业经济研究被人视为毫无意义的低层次重复、农业经济学家难以融入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也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但在罗教授的研究中,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考察得到了明显体现。该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农民经济发展与演进的全景图,而且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为我们在该问题的学术对话和知识积累奠定了基础。
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严密性在该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全书的内容安排来看,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对整个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行为假设进行了界定,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说明,为全书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现象范围。第二编构建了理解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制度演进逻辑的一般框架。第三编则是对第二编理论的具体应用。从第三编的内容看,这部分揭示了农业的本质特征所隐含的制度含义,描述了农业制度变迁的一般特征,为农业经营组织及其制度安排提供了把握的线索;说明了家庭经营为什么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组织制度形式,也从侧面对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讨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农业中进行集体劳动是低效率的。对政府、市场与农民经济组织的职能空间的说明既是前面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也为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农民经济组织的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都与第二编的理论框架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同时,第三编中对现象的透彻解释也从侧面说明了前面理论框架的解释能力。
四、关于案例研究
《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还纳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相对较少,而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界则更少。我国农经界的许多调查报告,既无假设前提,缺乏逻辑推理,也不作经验检验,要么就事论事,要么是空泛议论。
在经济学中,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经济问题的再现与描述,就是对一个经济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它是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案例分析的意义表现在:一是样本意义,它是对大量同类现象的集中反映;二是检验意义,是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的检验;三是发现意义,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说。这些正是作者要纳入案例分析的原因。
由于作者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实证,因此补充案例分析是要弥补经验实证的不足。经验实证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计量分析是一种均衡分析,所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统计规律。然而,与经济现实相比,再复杂的计量模型都太简单了,统计规律不过是一种大数规律。不仅如此,由于模型中的联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解释一个系统的方程都是严格决定的,而现实世界却不是这样。案例研究是一种演进分析,得到的是一种分析规律,它既不同于计量分析的统计归纳,也不同于理论实证的逻辑演绎,而是注重于演绎的经验基础,是一种经验演绎。在该书中,案例研究既是对作者所做理论实证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它的补充。因此,这些案例研究既具有检验意义,又具有发现意义。
(原载《岭南学刊》,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是****广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