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注释〕①竹径:竹林间的小路。一作“曲径”,②通幽处:通向幽静的地方。幽,深而僻。③禅房:这里指唱经参禅的佛堂。④深:深处,里边。
〔今译〕修竹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而僻静的地方;唱经参禅的佛堂,建在花丛和树林的深处。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描写佛寺禅院景物的诗篇,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之后所作的。诗中描写了佛寺禅院清幽与静谧的可人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淡泊宁静的隐逸情怀。这首诗构思巧妙优美,意境浑融幽深,笔调省净古朴,以写静景知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且备受赞赏的名篇。
这两句诗描写了佛寺禅院中竹径和禅房的清幽与雅静,表现了佛教圣地忘情世俗的意境和诗人遁世无闷的情怀。诗句造意精致工巧,写景细腻精美,令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据说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诗,认为非造意者所能及,并常想仿作一联,但终未成功。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作钟磬声。
〔作者〕常建(708—765?),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他仕途失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评论他的诗有“清而僻”(清丽而幽僻)的特点。有著作《常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