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注释〕①古人:指前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②来者:指后世的有为之士。
〔今译〕回首过去,已经看不到那些建奇功立大业的英雄人物;瞻念未来,也见不到人们理想中的俊杰人物。
〔赏析〕《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临诗,是诗人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或神功元年(697)时写的。当时诗人正在建安王武攸宜军中任随军参谋,因为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了降职处分,心情郁闷,登上幽州台(即蓟北楼),面对辽阔壮丽的山河,想起战国时代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故事,写下了这首震撼千古的动人诗篇。诗中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眺望时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诗囊括宇宙,气贯古今,风格苍劲,情调高亢而悲壮,语言刚健而清新,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系古今公认的名篇,并成为千古绝唱。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当时无能权贵的鄙视,抒发了诗人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情怀,寄予了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在困厄境遇中的激愤与不平。诗句千百年来感染了众多怀才不遇的人士,获得了不少人的共鸣与同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后来简化为成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来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来嘲讽那些自为“天才”、“非凡”的人物。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陈子昂(661—702),唐代杰出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进士,直言敢谏,以上书论政,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为武则天所赞赏。他的诗苍劲质朴,高昂清峻,是唐代从创作理论上反对齐梁浮艳诗风、提倡汉魏风骨的杰出诗人,也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今存诗100余首。有著作《陈伯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