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驻港部队配备新式小口径步枪踏上阔别祖国一百多年的领土——香港之际,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新的小口径枪族已正式装备部队,这就是95式5.8毫米班用枪族。
95式5.8毫米班用机枪也为无托结构,与自动步枪通用率高,采用75发弹鼓供弹,弹鼓重0.92kg。95式5.8毫米班用机枪族虽然出世较晚,但它以面貌新、功能齐、水平高展现在人们面前。为说明机枪的水平,现将机枪同目前国外先进产品相比较,5.8毫米普通弹同北约5.56毫米SS109弹相比,弹头重(4.15g比4.0g),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速能力强。95班用机枪使用的是5.8毫米重弹,比普通的5.8毫米步枪弹重0.2克。95式5.8毫米班用机枪充分利用了5.8毫米的枪弹优势,尽量增加枪管长度,班用机枪的枪管达到520毫米。弹头的初速大大增加了,使弹头飞行弹道更稳定,准确性更高,中远距离的打击能力甚至可以与狙击步枪像媲美。增加外弹道的直射距离。班用机枪680米,在目前的各国枪族中是最远的。95式5.8毫米枪族瞄准方式齐全,有机械式、简易夜瞄、可装白光瞄准镜及二代微光管的微光瞄准镜,这是在现装备的各国枪族中瞄准功能最齐全的,使得该枪族能实施全天候作战。必要时机枪还可以发射5.8毫米步机枪弹;机枪还能实弹发射标准接口尺寸的枪口榴弹,也能安装下挂榴弹发射器,发射35毫米榴弹。可靠性是步兵武器的重要性能,前苏联步兵武器可靠性极好,国际上属领先地位。多次实践表明,95班用机枪在可靠性上已达到了前苏联卡拉什尼柯夫结构的可靠性水平。
机动性是班用机枪关键的性能,在威力满足要求、使用可靠的前提下,武器性能优劣关键看机动性。系统全枪重比国外同类枪族轻约13.5%~30.5%。系统全枪长比同类国外枪族要短6%~26%,这同以上全枪重减少的比例基本相似。枪族下机匣(关键重要件)采用铝合金(热模锻造的毛坯)、钢件采用化学复合成膜黑磷化处理、铝合金零件用硬质阳极权化处理,再加上上、下护手及上机匣等件采用工程塑料,从海区使用试验的结果看防腐能力有显著的提高。95式5.8枪族先进性能是以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作为技术支撑的,设计者要着眼于系统产品的性能,不为一个产品的某项指标所左右,特别重视提高综合性能的新技术。
在经过部队试装后,针对部队反映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良升级,解决了几个可靠性和易用性问题。还引进了与之匹配的经过大幅改良的新型5.8毫米子弹,抗腐蚀性火帽、清洁燃烧的推进剂和更重的弹头,对装甲和其他坚硬武器的穿透力更强。中国兵器部门对95式枪族还做了其他若干受欢迎的改进。考虑到新型子弹的弹头更重,扳机的护环做了若干改动,并在枪身配备了一个可以用大拇指操作的安全开关和一个小型的辅助支架。这种枪族使用的是中国享有专利的5.8×42毫米弹壳,这种弹壳比北约军队使用的长度更短但是略粗。
回顾小口径技术研制的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建国初期,我们从原苏联那里引进了轻武器技术,其中有著名的卡拉什尼柯夫技术(以56式7.62冲锋枪为代表),经过40多年的生产、使用及改型研制,我们对这套卡氏技术的理解已不亚于“老大哥”了。70年代末,由于外贸出口的需要,我们又开始对M16斯通纳体系进行摸索,20年来,对这套技术也已了解在手。中国班用枪族研制行业的整体已掌握了当今两大名枪的技术脉搏,95式5.8机枪发挥了行业的整体优势,借鉴了这两大技术基础的精华,为我所用。
1971年3月,我国便发动兵器工业全行业向小口径技术的应用发起第一次研制,当时恰逢“****”极左思想泛滥,全国共有25个单位参加,分成7大组,研制方式是三结合,即军代表、干部、工人三结合。没有技术人员,因技术人员属知识分子,没有资格进入三结合团队。结果科研进行不下去。最后,不得不把必要的技术人员纳入团队,但不能担当团队的主要成员,技术人员没有方案决策权。反复几年,这一研制最终没达到定型产品,但对小口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到了80年代,又集中力量发起第二次研制,这次研制有了明显的成果:定型了5.8mm枪弹产品,也使我国第一支小口径枪族达到了设计定型,但没能列装部队。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差距,使小口径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技术台阶。
90年代,兵器工业总公司决定组成全行业的团队,集中行业优势进行研制。向班用枪族发起第三次研制,通过设立以战术技术指标为基础的设计指标,实施指标协调和技术统筹的一体化工程,进行多方案论证,并立足国内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生产。在设计定型后,逐步装备部队,实现了小口径武器的实用化。
95式5.8毫米机枪已装备到了部队中,从初步实践看,已表现了良好的素质,5.8机枪在世界名枪行列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是除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组织5.56口径枪族系列和前苏联1974年就完成了5.45口径枪族系列之外的第三种小口径枪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