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十一年式6.5毫米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班用轻机枪,也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的一型班用自动武器。在中国一般老百姓当中,说得清日本鬼子武器型号、年式的虽然不多,但提起“歪把子”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有的场合,“歪把子”甚至成了老式轻机枪的代名词。“歪把子”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毫米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由于它在左边装了这么一个供弹机,那么人就必须要从枪的右侧去瞄准,为了适应向右偏的瞄准方式,因此就增加了一个枪托向右歪,这就造就了一个歪把子的名称。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开始为步兵班、组设计一型由1~2人操作使用的自动武器——轻机枪。日本陆军对这一型轻机枪的总体战技要求,至少做了如下考虑:自动武器编入班、组,必定增大一线步兵的弹药消耗量,因此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弹药保障问题。强调步、机枪弹药通用的同时,还强调步、机枪供弹具通用,在当时,应该说是一个相当超前的观念,当然也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观念。
这是世界上一挺绝无仅有的轻机枪!歪把子机枪承袭了哈奇开斯轻机枪的设计理念,对哈奇开斯的供弹方式所暴露的缺陷作了改进,囿于当时的工艺技术,这种超前的理念,反而成了整枪的一个鸡肋。当你亲眼看到它,特别是能够如此这般地摆弄一番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产生与此相同的感慨,说这挺轻机枪体现了当时日本工业科技的最高水平,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极为繁琐、复杂的供弹方式,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傲慢和刻板。尽管“歪把子”实现了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的思想,但却牺牲了一挺轻机枪在战斗使用方面的整体性能。
歪把子适合那种不干不湿、不冷不热的地方,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作用,歪把子缺点突出,优点同样突出,这就是它的精度,它的精度在同时代的机枪里面是数一数二的。“歪把子”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在弹仓底部有一个拨弹齿,这种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埋下了高故障率的隐忧。首先,“歪把子”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拨弹齿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润滑从而保证机枪的供弹可靠性的办法,摸爬滚打,曝土扬尘的情况通常也在所难免。干干净净涂一点油,倒也无妨,要是在曝土扬尘中涂油,机件和枪弹上可就积存油泥了。其次,采用这种供弹方式,使“歪把子”的人机工程极为恶化。为了能够盛装6个弹夹的枪弹的装弹机,只能偏置于枪身轴线的一侧。虽然设想只要往机枪里不断地装填枪弹就能保持机枪不间断地射击,但枪管打红了以后,机枪不能发射枪弹。不能置换枪管的缺陷,反而降低了机枪火力扫射的持续性。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就开始仿制歪把子,称作十三年式轻机枪,1928年正式投产后又叫做十七年式轻机枪,月产最高40挺,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同中央军和西北军作战的时候,就缴获过这种机枪,并在1933年初入川后粉碎“三路围攻”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1师在进攻鸡子顶的战斗中使用了10多挺歪把子一下子打垮了川军刘存厚的一个团,取得了竹峪关大捷。抗日战争中,国军和八路军缴获的歪把子不少,但是国军的中央军很少使用,只有部分八路军和各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用得比较多,不过就是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有ZB-26用,就绝对用ZB-26。主要原因一个是歪把子的口径和中央军的标准口径不一样,另一个是中央军装备的各型ZB-26各个方面的性能的确比较均衡,还有一点是中央军的素质相对于日军和八路军来说低不少,对于像歪把子这种需要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精心保养的枪,保养直接关系到其战斗效能的发挥以及战场生存能力的强弱。
由此看来,虽然歪把子机枪在设计上试图创新,但是由于结构复杂,导致操作中故障率高,整体性能不强。歪把子充分显示了日本较早时期枪械技术方面颇为“独异怪辟”的特点。尽管歪把子是一种或多或少存有缺陷的、名气较高的机枪,但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坚持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十分简陋,因此能够在战斗中缴获一挺歪把子机枪也是如获至宝。缴获过来的歪把子机枪与捷克式机枪一起投入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战争中,发挥了它的作用,这也是歪把子机枪向中国人民赎罪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