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的确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所提建言能够切中时弊,有益社稷,因而为李世民所赞赏,并全部予以采纳。正因皇上能做到从谏如流,他更敢上疏进谏了。有一次,他听说皇上将于来年二月前往距京城三百多里的九成宫避署,便马上以“忠孝”为名,上疏进谏。他认为太上皇尚留在酷热之处,而皇上却要独自前去避署,这与孝道不合,必会为天下之人非议。因此,他请求皇上到时带上太上皇一道前往九成宫避署,以尽为人子的孝义。同时,他还向皇上请求修缮太上皇所居的大安宫,加高雉堞,务从高显,以称天下之望,以昭大孝之名。说实话,这两件事李世民起初都不乐意接受,不过在马周一番耐心劝说之下,他最后还是欣然接受了。待他明白过马周的良苦用心之后,对他便越发器重。于是,他很快就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官至正八品上。
一个寒门子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居然连升数级,这叫朝中那些大臣情何以堪!他们当中不少人对马周意外受宠感到一种夹杂着忌妒的不快,同时对皇上如此重用寒门子弟也颇为不满。于是,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时间,朝廷内外响起了那种不大和谐的声音,矛头直指皇上的用人方式。
起初,李世民不大在意这种杂音,他清楚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臣子一时半会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心想时间长了就会慢慢适应。然而,事情并没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反倒背着他的意愿愈演愈烈。现如今不仅在朝外肆意议论,而且一些老臣已就马周之事上疏进谏。他看了那些充满恶意攻击的折子之后,不禁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待冷静思考后,他便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明白这件事不光是针对马周破格提升,更是针对朝廷的用人制度。
不错,旧的用人制度都是以门第为依据,自然将那些出身低微的学子排除在进阶仕途之外。这种用人制度的确很好地保护了名门望族的利益,却严重地妨害了朝廷引用人才,并且造成了社会的不公。这与李世民用人思想很不相符,也与他的为政之道相左。因此,他一直在有意打破这套陈规,建立一种全新的用人制度,那就是不拘一格选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打破门阀制度,不分寒门与望族,只要是人才都可录用。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才大胆重用马周这位奇才。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此事竟然会遭到那些出身高贵的大臣极力反对。他清楚自己若想推行新的用人制度,就得排除他们的干扰。
一日早朝,李世民像平常一样先将紧要之事处理完毕,然后准备一门心思跟臣子们探讨朝廷用人制度。他挺直腰身,目光威严地扫了圈立在殿中的文武百官。他见众臣不提马周一事,人人默不作声,只把眼光齐刷刷地对准自己,不由感到一阵奇怪。寻思一会儿,他面色温和地问道:
“众爱卿,朕清楚你们这些时日都在议论些什么。不错,朕是有些偏爱马周,刚来门下省不久就给他监察御史做,然马周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
“正如皇上所说,马大人确是位奇才!”岺文本趋步上前,拱手附和道,“臣多次看过马大人的进谏,引经据典,措词精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真是太难得了。毫不夸张地说,马大人与昔时苏秦、张仪等人可相提并论,毫不逊色于他们。皇上圣明,起用如此贤才,实乃社稷之幸也!”
“岺大人所言甚是!”房玄龄坦诚地说道,“马大人年纪虽轻,然经纶满腹,深明治国之道,实乃社稷之臣。假以时日,定当成为皇上之良相呀!”
“二位爱卿言之有理,朕也认为马周才行出众,堪当大任。正因如此,朕方破格将马周引入门下省,并委以监察御史之职。”李世民望着房玄龄说道。
“皇上,恕臣直言,马大人之才不过如此,朝中哪位大臣也不比他差。”萧瑀走出班列,拱手大声反驳道,“今马大人如此青云直上,的确令人难以接受,也就免不了有所异议。正如臣方才所说,马大人才行并不在众臣之上,然晋升之快却无人能及,更重要的是他出身寒门。如此这般,怎能令人心服?”
“萧瑀,你终于把话说对点子上,那就是出身寒门。”李世民神色平静地说,“朕知道文武百官中大都出身名门望族,或是立下赫赫战功,有资本瞧不起像马周这等寒门子弟。你们看到马周受朕器重,升迁过快,心里就不平衡,就有话要说。不错,你们都出身高贵,自以为为官作宰皆由名门出。说实话,历朝历代的皇帝大都这么想,这么做。然朕不想这样做,因为这会埋没人才,这会导致天下不公。故而,朕要除旧布新,改革用人制度。”
群臣听皇上这么一说,不由得面面相觑,眼里流露出惊诧的神色。他们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好缄默不语地望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发愣。
“皇上,难道您又要立新规矩吗?”过了会儿,萧瑀明知故问道,“恕臣直言,这几年皇上您推行的新政已经不少了,现今又要更改用人制度,这……”
“这有什么不好吗?”李世民提高声音说道,“正因朕不断地推行新政,革除弊端,才使得大唐蒸蒸日上,日渐强盛。现在朕要向传承已久的用人制度开刀,也是因为它存在着重大的弊端,不得不除呀!天下之众,名门望族甚少,而寒门甚多。若朝廷选用人才,只从名门望族中挑选,那不仅会使朕失去许多贤才能人,也会让那些满腹经纶、胸怀大志的寒门子弟报国无门。这不仅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且还会令他们对朕不满,对朝廷不满。这无益于社稷!”
“皇上圣明!”魏征出列,拱手说道,“天下之大,贤者众多,若破除陈规,不拘一格选人才,必能得到国之栋梁。此乃社稷之幸,天下寒士之福也!”
“魏大人说的对!”房玄龄赞同道,“旧的那套选人规定确实抑制了寒门子弟为国效力的热情,也断送了他们本该有的前程。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损失,也是皇上的一大损失,朝廷的一大损失啊!国欲昌盛,当得有大批贤能之人来辅佐皇上。而要使朝廷上下人才济济,就得破除陈规面向天下寒士招贤纳士。”
“说的是,说的是!”殿中大臣皆纷纷附和房玄龄,向皇上请求道,“臣等以为革新用人制度有利于社稷安稳与强盛,故而请皇上颁旨下诏推行新政!”
“众爱卿能与朕同心同德,共理社稷,实令朕甚感欣慰。”李世民不无欣悦地说道,“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朕岂可因门第之见而弃用天下贤才呢?故而,朕决定废除偏见与藩篱,向天下所有寒门子弟敞开大门。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朕就让他们入朝为官,并委以重任,如同马周一般。”
“皇上圣明!”众臣皆高声赞道,只有萧瑀几位不善见风使舵的顽固分子不吭声。李世民见了,颇为不悦,沉声问句,“萧瑀,你还有何异议?”
“既然皇上都已经决定了,微臣还敢有何异议!”萧瑀一拱手,压住心中的不满回禀道,“臣只是以为,这样会让科考人满为患,恐到时引起骚乱哪。”
“此事不难,到时增设考场,多派人监考就是了。”李世民见萧瑀没再言词激烈地反对自己,面色立马就缓和了许多,一挥龙袖答道,“朕虽崇尚节减,但在这事上一定会毫不吝啬,该花多少就花多少。因为选拔人才,事关社稷之兴衰,天下之安危。如此大事,朕岂能不倾尽财力而为之?”
“皇上圣明!”萧瑀听后,便拱手说道,“皇上用科考的方式从寒门子弟中选拔官史,臣无话可说。然马周不经科考而入门下省为官,这……”
“萧爱卿,朕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在指责朕没经过吏部考核,就直接录用马周并给他连升几级吧!”李世民口气温和地说道,“朕乃大唐皇帝,有直接任用官吏的权力,这并不违反大唐律令。再者,马周的确是个人才,即便是科举入试,也肯定能得到朕的钦点。故而,爱卿你就不必再纠缠此事了,哈哈!”
“是,皇上!”萧瑀看见皇上如此和颜悦色,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他向皇上揖了个礼,然后就退回到班列之中。
“好,这事就说到儿吧!”李世民环顾了圈殿中大臣,最后把目光停留在吏部尚书杜淹脸上,吩咐道,“杜爱卿,你立即发文把朕的旨意传至各州县。”
“遵旨!”杜淹毕恭毕敬地向皇上施礼,嗓音洪亮地应了声。随着一声退朝,他便跟着众同僚一道出了太极殿,然后一转身朝尚书省赶去。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关选拔人才的诏令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知朝廷用人不分门第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可通过科考跻身仕途,甚至官至宰相。为此,他们都兴奋不已,一个个开始埋头苦读,希望来年科考时能够金榜题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乎,读书便在大唐境内蔚然成风,私塾也随之成倍地增加,形成了一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的确,李世民的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