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撵走了裴寂,心情显得特别轻松愉快。也是,现在他终于把父皇的势力彻底清除,朝中再也看不到父皇的影子,自己成了大唐真正的主子,这怎能不令他满心欢喜呢?可惜的是,这份愉悦的心情还没保持半月之久,就被从关中接踵而至的奏折搞得焦头烂额、寝食难安。原来关中大部久旱不雨,大地龟裂,颗粒无收,已经饿死了不少百姓,甚至个别州县发生了饥民闹事,且骚乱呈漫延的趋势。为此,州官县令们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遣人向皇上奏报灾情,请求朝廷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看过奏章后,李世民也意识到了关中旱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危害社稷。可一时半会他又实在想不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因此便决定发挥众臣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来帮自己想办法出主意。于是,次日早朝时,他专门就救灾之事与文武百官商议了整整一个上午。众臣对此事非常热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皇上献计献策。李世民听了很是高兴,但因人多嘴杂而理不出个头绪,就命每位朝臣回去写建议上书。
这事对房玄龄、杜如晦这些饱学之士来说只不过小菜一碟,可对中郎将常何来说就是难事一桩了。因为此人乃一介武夫,虽官至四品,却目不识丁,对上书之事根本就无能为力。这可怎么办呢?常何一边紧皱着两道浓眉寻思着,一边步履缓慢地朝府邸走去。走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来到了家门口。
这时,一位年轻英俊的后生从里面跑了出来,差点跟常何撞了个满怀。他瞧见自己的主人,连忙弯腰施了一礼。常何见自己的食客马周像个冒失鬼似的,就板着张脸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想要斥责他几句,却又忍住不说了,只把眉头皱得更紧。马周瞅见常何愁眉苦脸,先是一怔,紧接着问他原因。常何叹了口气,一边抬腿跨门槛,一边把刚才皇上交代的任务说了遍。马周知道主人不通文墨,便主动请缨,说自己愿捉刀代笔。常何听了,转忧为喜,一拍油光光的脑门哈哈大笑两声,说自己怎么就把身边的大才子忘掉呢!常何知晓马周的才学,把这事交给他办,准没错儿。于是,他立即催马周提笔作文。
马周虽出身寒门,家境贫困,却自幼好学不倦,尤其好读《诗经》、《左传》,故而年纪虽轻却已是满腹经纶,而且对时事极有见地。因此,他回到房间,挥笔便书。不到一个时辰,他就洋洋洒洒地写满了数页宣纸,并将他交到主人手上。常何是个白丁,压根儿不知道马周龙飞凤舞地写了些什么东西,不过他看到奏折有那么厚,知道可以向皇上交差,为此乐得嘴巴都快合不拢了。欢喜之余,他就命家仆备酒菜,要跟功臣好好痛饮一番,以示谢意。
上书的时间到了,常何乐颠颠地跟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大臣把奏折交给了皇上。迈出大殿,他如释重负般舒了口气,以为此事就此打住,皇上不会再找他的麻烦。谁知当天下午,他又被人叫到了皇上跟前。原来李世民批阅到常何那份深合自己心意的折子时,不由产生了怀疑,想常何不学无术,不通文墨,何来神来之笔,竟写出这等具有真知灼见不同凡响的文章来,这其中必有缘故。因此,他便决定把常何单独叫来问问。
常何听说皇上召见他,一时间不知为哪般,心里面直打鼓,很是忐忑不安。进了宫,他扑通一声跪地叩拜皇上,紧张得连说话都有点结结巴巴了。李世民瞧见常何紧张不安的样子,猜到他心里有鬼。默然片刻,他从御案上拿起那本奏折,板起面孔问道:
“常何,这折子真的是你写的吗?如实招来,不得欺君罔上!”
“是……不,不是!”常何明白皇上有多精明,压根哄骗不了他,就战战兢兢地答道,“回禀皇上,臣因不通文墨而请人代笔,恳请皇上恕罪!”
“这折子既然不是你写的,那是谁写的?”李世民见常何如实招了,面色也随之缓和了些,盯着依旧跪在殿中的大臣说道,“常何,请据实说吧!”
“是,皇上!”常何叩头答道,“回禀皇上,这折子是微臣门客所写。”
“你的门客?”李世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反问句,随即又哈哈一笑说,“常何,朕真没想到,你这个胸无点墨的武夫居然有如此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门客啊!好,那快告诉朕,此人尊姓大名吧!”
“回禀皇上,此人姓马名周,乃博州茌平人。原为博州经学助教,后离州前来京师谋取仕途,投微臣门下专管文墨之事。”常何连忙答道。
“原来如此!”李世民沉吟着说,“也是,如此贤才岂甘居经学助教之位。好,常何,你立即传旨马周,说朕要见他。”
“遵命!”常何挺直腰板,向皇上拱手揖了一礼,然后小跑似的出了宫。
马周得知当今皇上要召见他,又惊又喜,想该是自己精心撰写的那篇奏章引起了皇上的注意。倘若皇上真的欣赏自己的才学,那就仕途有望,甚至不久将来可飞黄腾达,一展平生之抱负。想到这儿,他兴奋不已,连衣服也顾不上换就跑出了府,随同前来接他的侍从一道朝宫中赶去。
不多久,马周进了大殿。这会儿,李世民仍旧坐在御案前埋头批阅奏折,他听到奏报,便缓缓抬起头放眼望去。他瞧见一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气质非凡的年轻人立在殿前,眼睛不由一亮,露出丝欣悦的笑。马周见了皇上,赶紧上前一步,跪地纳头便拜。李世民道了声平身,拿着份奏折问道:
“马周,据常何说,这奏章是你替他代写的,是不是这样啊?”
“是,皇上!”马周心头一惊,不禁诚惶诚恐地答道,“草民不敢欺君罔上,这拙文的确为臣所撰写。若有不妥之处,还请皇上恕罪!”
“何罪之有,你乃朕之功臣哪!”李世民用欣赏的口气说道,“马周,你真是个奇才!你所提出的二十余条建议实乃真知灼见,令朕受益匪浅。”
“不敢当,不敢当!”马周拱手谦逊道,“草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所属文章多有疏漏之处,还望皇上见谅。若于社稷有所裨益,草民甚感欣慰。”
“马周,你不仅才学过人,有谦谦君子之风,且关心社稷兴亡,真是难得啊!”李世民感慨道,“你所提建议切中要害,非常有益,朕当全部采纳。”
“承蒙皇上不弃,草民深感庆幸!”马周感激地说道,“皇上愿采用草民的建议,可解决关中灾民的疾苦,且有利于稳定天下。此乃百姓之幸,社稷之福呀!”
“你说的对,这正是朕肯采纳你的建议的缘故。”李世民不自觉地点了点头,然后又就奏折中所写内容与马周细谈了起来。
马周真乃饱学之士,经纶满腹,而且才思敏捷。他对答如流,侃侃而谈,提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李世民听了,不由得频频点头,对面前这个年轻人的学识和才能赞不绝口,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当下,他就调马周到门下省任职,还专门给他设置了“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马周见自己终于能够入仕,欣喜万分,扑通一声跪地叩谢,言词极为恳切。李世民见状,哈哈一笑,接着又用相当肯定的语气对马周说句:
“马周,这监察御史里行的确只是个小官,却是你晋升的台阶呀。只要你忠于朕,努力干,以你的才能,用不了多久便可官至八品。”
“谢皇上隆恩!”马周叩首道,“臣毕生忠于社稷,忠于皇上,即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好,很好!”李世民面带微笑地说道,“爱卿,请起!朕方才跟你畅谈了番,尚觉兴犹未尽,还想听听你的为政之道呢。”说着一指团登凳,“请坐吧!”
谢过皇上之后,马周就在那把铺着红色锦缎的团凳上坐下。然后,他就君王为政之道侃侃而谈,把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细致深入地分析了一通,说得头头是道,极有见解。李世民听后,也是深表赞同,对他的学识才干益发刮目相看。沉吟片刻,他忽然哈哈一笑,不无风趣地说道:
“朕得感谢常何,是他歪打正着把你这位贤才送到朕这儿。封德彝至死也未能找到你这等贤才,常何却替朕办成了,而且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常何这人憨厚,倒也是员福将,这回朕又得重赏他了,哈哈!”笑罢,又指着马周郑重地说句,“马周,你也得感谢常何,要不是他,你这辈子恐怕郁郁不得志!”
“皇上所言极是!”马周心怀感激地说道,“臣对常将军之恩没齿难忘,若有机会,定当涌泉相报!”
接下来,李世民又兴致勃勃地跟马周畅谈了好半天,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他才让马周告退。
两天后,马周满心欢喜地来到门下省报到。他见到同僚皆满脸堆笑,弯腰作揖,彬彬有礼地跟他们寒暄。他待人很热忱,也打心里想得到对方的热情。然而遗憾的是,他的新同僚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相当冷淡,摆出副爱理不理的架式,这让他感到有些失望。更令他痛心的是,不少注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鄙夷与嘲讽的神情。他心里明白,这些人之所以会这样瞧不起自己,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做后盾。不过,这并没有打击他锐意进取的上进心,反倒使他卯足了劲要用才干来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来承认自己,甚至崇拜自己。于是,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只努力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