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中国,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只要你有理想,有抱负,大胆敢干,绝对可以闯出一片天来,很多有经济头脑的人都看出了商机,纷纷投身于各行各业中,为以后中国市场的百花齐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搬回城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兄弟两个上学,可是眼下我们连自己的家都没有,全部家当也不过百十来块钱,生活中处处都要花钱,尤其还是住在别人家,该花的钱那是绝对不能省的。
生活就像一团乱麻,可总要理出个头绪,父母打听了一下城里的幼儿园费用,一个孩子一个月要四五十块,这个费用对现在的我家来说可着实不是小数目,况且我家还是两个孩子,于是父母就商量着让我和哥哥回农村大爷家上学,毕竟是农村,生活水平低,而且学校还是公家的,学费也用不了多少钱。
计划一打定,父亲就决定第二天带我和哥哥回农村,让母亲留下来找房子,虽然是自己的亲妹妹家,但总这样住在一起,生活上也不方便。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里,三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你很多认知,农村的改变虽然不如城里那般迅速,但也绝对让人大跌眼睛,其中电的使用绝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人们告别了昏黄明灭的煤油灯,使用上了照明条件好,安全光亮的电灯泡,很多生活条件好的人家还买了黑白电视机,一些比较前卫的富裕人家还骑上了当下最流行五羊铃木摩托车,这要是骑着大摩托往村里一走,绝对是人人侧目,牛逼哄哄的,绝对是要多拉风有多拉风。
三年来第一次回到村子里,父亲直感觉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一来是村子的变化太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好多人家都开上了自己的四轮拖拉机上地干活,这在前几年都还只有村里才有的大型机械,二来是自己在这里已经没有家了,两年前奶奶和三叔就搬出了村子,那所老房子也卖了,所以再回到这里父亲已经感觉不到如从前那般亲切了。
走在村子东西贯通的主路上,父亲好像缅怀旧日一样,手指着路两旁高低错落的房屋,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这两个小跟屁虫说着“这个是张二麻子家,那个是李大头的房子,那个大院子的是我最好玩伴于老九家”父亲走说了一路,好像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他都认得,可这对我们哥俩来说却半分也听不进去。
我们爷三就这般的一路往下走,其中遇到了好些村里的人,父亲都热情的上前打招呼,然后便会熟络的攀谈起来,一路走一路的打招呼,其中碰到了一个看面相好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父亲的脚步突然停住了,那个女人也停住了脚步怔怔的看着父亲,父亲的表情很不自然,有着一丝疑惑和不解,还有着一丝丝的心虚。
那个女人衣着很简朴,但却非常的干净整洁,头发也用木梳梳得整整齐齐,只是他的眼角爬满了皱纹,看起来极具沧桑感,她的眼神少了一丝神采,多了一丝落寞,给人一种生活竟是不如意的感觉。
父亲没有像之前遇到熟人那样和她打招呼,她也没有说话,但很显然,两个人是认识的,如果我接下来要不说明的话,各位会不会脑补成这个女人是父亲的老情人。
当然不会是老情人,相反的,这两人是老敌人,这个女人就是村里大名鼎鼎,文化涵养极高的李家婆娘,只是如今的李家婆娘和当初的李家婆娘简直是判若两人,没有了当初那股烈性张扬、嚣张、不可一世的劲头,反而有点低沉内敛,唯唯诺诺的样子。
李家婆娘用一种惊异的目光打量了一下父亲,又看了看我们兄弟两个,而后默不作声的转身离开了,父亲有些摸不出头脑,看着李家婆娘臃肿矮胖的身影一晃一晃的好像一直笨重的企鹅一样越走越远。
在我们来到大爷家的时候,推开木头大门,入眼是一台鲜红艳丽的五羊铃木大摩托,崭新透亮的玻璃大灯,光洁锃亮的金属排气管,没有一处不闪耀着炫目的光辉。拉开外屋门,入眼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电冰柜,在那个年代,城里的有钱人家也不一定会有电冰柜,穿过厨房的两个大灶台,拉开进到里屋的门,里屋的陈饰没多大变化,只是左墙角上多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些就是大爷家这三年来的主要变化。
大爷没在家,屋里只有大娘和大姐坐在炕上用毛线织着什么,见到我们父子三人,大娘和大姐都很开心,赶忙从炕上下来,引我们进屋坐下,大姐放下手里的织针欢欢喜喜的叫了一声二叔,然后就跑到我们兄弟身前,对我俩掐掐抱抱的好不热情,大娘热情的让父亲坐下,然后自己忙着沏茶倒水,嘴上还一直问这问那的,好一通关心,然后又对大姐说:“赶紧去东边叫你爸回来,说你二叔领俩孩子回来了。”
大姐欢欢喜喜的答应一声,牵着哥哥就跑了出去,我则凑近父亲,抱着他的大腿,大娘看着我亲切的笑问道:“二傻子你咋不和你大姐一起去呢?”
我则呆呆的望着这个笑容亲切和蔼,给我冠以‘二傻子’之名的大娘,默默的没有回话。
晚上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围在桌子前,吃了一顿有四道肉菜的丰盛晚宴,大爷和父亲兄弟俩三年未见,好像有着说不完的话,酒杯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将相见时的欣喜,全都化为最浓浓的情谊,融入到血液中去。
酒桌上他们谈论了好多事,从彼此的生活变化,谈到村子里的变化,甚至村子每一家的变化,其中也包括,那个给父亲感觉变化最大的,李家婆娘。
大爷谈及李家的变故,嘴角带着嘲笑意,原来,在我家搬离村子不久,李万生就只身去到城里做生意去了,这个李万生的确有着做生意的头脑,他发现城里虽然繁华,但是生活中吃菜并不方便,不像农村家家都有园子,所以他就是生出,在农村收菜去城里卖的想法,别说还真让他找到了门路,赚了不少钱,之后他就长时间的不回家,在外赚钱。
李家婆娘也许是耐不住这样长时间的寂寞,红杏出了墙,和村里有名的老跑腿子赵铁杆勾搭上了,无巧不巧,正好被赚了大钱,买了一大堆东西回家的李万生撞个正着,大战是一触即发,李万生是拿着大棒子追着赵铁杆削,弄得全村上下鸡飞狗跳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事,最后赵铁杆子被李家的一众人等堵在村头,一顿好揍,一条腿都被打折了。
李万生经过此事后,两年都没回过村子了,赵铁杆也被李家人恐吓是见一次打一次,之后也离开了村子,从此李家婆娘的名声是一落千丈,臭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