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不觉间,张仪在云梦山鬼谷洞天已经修炼了七年。这七年间,张仪虽然专心学习,但对尘外之事,还是有所关注。
公元前330年,当张仪听到魏国河西大败的消息后,他气愤不已,立即到茅舍中来找鬼谷子。
行过师生之礼,张仪气愤地说:“听说魏人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不久前率秦军打败魏军,夺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师父,你告诉我,这是不是真的。”
鬼谷子点头说:“正是如此。”
问清了事实,张仪更加愤怒了,他破口骂道:“这公孙衍身为魏国人,却不思报效祖国,反而去秦国为官,甚至率敌军攻打自己的衣胞之地,这种奸贼,实在是该死。”
鬼谷子听了,有些生气,就制止道:“你在洞中修行了七年,怎么还是那副世俗的德性!”
张仪这才觉得失礼,于是惭愧的低下了头。
鬼谷子又开解道:“战国纷争,人世复杂,各有各的道,自有自的路,你怎么能因个人的喜怒而迁就别人!”
张仪急忙道歉说:“对不起,师父,我只是太爱我的国家了,所以,一时失言。”
鬼谷子叹气道:“我本以为,你在洞天修行了几年,对那尘外之事已经淡然,没想到你不仅没有放下,心中反而还深深地执念着个人和国家。”
“我收你为徒的初衷,是想让这云梦山的清静化解你心中的浮躁,让你在洞天中领悟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让你胸怀天下,心系自然,将来为芸芸众生而燃烧自己。”
“看来是我错了,你的心不仅没有得到净化,反而更加热烈。既然如此,我强留你在山上也无益,你还是准备准备,这就下山去吧!”
张仪自认为已经学到了鬼谷子的本领,此时是想出道,但他决不想以这种被赶走的方式下山。
他很苦闷,听到鬼谷子要他下山的话,立即伏地叩首,算是承认错误,或者是报答多年的授业之恩。
张仪明白,既然鬼谷子开了口,多说也无益,便决定拜别师父,离开了云梦山。
张仪下山后,径直来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因为他早就等着报效祖国的这一天了。
张仪明白,此时的魏国正在走下坡路,早已经不复往日了,而且西有强秦,东有强齐,魏惠王也并非一个明君,在所有人看来,魏国应该不是一个好去处,但张仪偏偏就认定了魏国,因为一个原因——他是魏国人,他热爱他的祖国,他更相信,他能凭自己的本事让魏国中兴,再现魏文侯时期的辉煌。
所以,张仪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魏国作为自己终生想要效力的国家。
对祖国的爱,对故土的情,自古就牵动着每一个有理想的士子之心,哪怕在战国那种功利时代也是如此。
公元前330年前后,张仪踌躇满志的只身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他不知天高地厚的以为,只要见到魏惠王,然后把他的经世治国之才展现在魏王面前,魏王便会立即重用他,从此他就可以为魏国效力,然后叱咤风云,纵横天下了。
有理想是好的,有自信也是好的,但不懂得现实和人心却是悲哀的。
张仪怀着满满的希望想要拜见魏惠王,但他跑了几次都没有见到。事实上,他连魏国宫殿的大门都没有能够进去,因为守卫不让他进去,无论他怎么说都无济于事。
最后,张仪经过四处打听,听闻时任魏国臣相的惠施很是贤能爱人,于是便打算前去拜见,希望能得其援引。
惠施(390年-前317年),宋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惠施的学问很渊博,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赞赏惠施的博学,而且,惠施对魏王也很忠诚。
那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诏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
惠施一个随从也不曾带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心里记挂着魏王和魏国的事情,心急火燎,结果,过河时,他一失脚跌落水中。
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个劲地在水里扑腾着,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幸亏有个船家赶来,将惠施从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
船家请惠施上了船,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
惠施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惠施说:“我要去魏国做宰相。”
船家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情。
他耻笑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惠施具体是哪一年继任魏惠王宰相的,史料上不甚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当魏国宰相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34年之前。
因为在公元前334年,他主导了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件——“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为了魏国的霸业着想,在惠施的建议下,魏惠王欣然与齐威王约定,在徐州商议尊齐威王为王之事宜,齐威王也欣然前往相见。
徐州相会上,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后,魏惠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
虽然惠施的做法有些不骨气,但在战国时代,这也是一种外交手段,最起码他为魏国争得了暂时的眼前利益。
此时的惠施已经是60岁的老人,他听门人禀报,说有一个叫张仪的年轻人拜见,还自称是云梦山来的、鬼谷子的徒弟。
惠施思计:“此人自称是鬼谷子的徒弟,想必也非等闲之辈,他此时到来,于我不知是福是祸……”
惠施想想,又暗思道:“若是不见,以后恐为世人笑我闭塞贤士。”
反思再三,惠施才命下人去唤张仪进来。
张仪见了,当下行礼,自报来意:“区区张仪,听闻宰相大人贤能爱人,为国爱民,故前来拜见,望得援引,以效犬马之劳于尊前。”
其实,不用张仪说明,惠施也知道张仪的来意,因为就在这之前,他的至交庄子来看望他,他都怀疑庄子是来抢他的相位的。
惠施在魏国做了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惠施想到庄子比他有才学,倘使到了魏国,可能会威胁到他的相位。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派人在大梁搜捕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找到庄子。
随后,庄子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正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它就发出‘喝’声来吓鹓雏。”
这个寓言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从此可以看出庄子的清高,也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私。
自己的东西,即使是腐鼠,也不想让给别人,更何况是一国之宰相呢!
惠施对自己的挚友尚且如此,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当然更存戒心。
惠施见张仪两手空空而来,但却很是自信,再观之相貌不凡,便断定此人非同小可,若相助于他,则恐他日相位不保。
于是便试探张仪,说:“你就这么肯定我会向魏王举荐你!”
张仪直言不讳地说:“我能让魏国强大起来,能让魏国百姓幸福安康,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你如果举荐了我,就等于为魏国效力,以后你不就可以轻松许多了吗?”
惠施肯定这样想,轻是轻松了,可是我的相位和我的大权也就没有了。
于是他问张仪:“你如何能让魏国强大?如何能造福百姓?”
张仪以为惠施是在试探自己的本事,于是就滔滔不绝的说:“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备,也就是吴起所说提倡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好了!”惠施急忙打断张仪,说:“这样吧,你的才学我领教过了,但是我年纪大了,你说太多我也记不住,你不如将满腹韬略都写下来,由我呈给魏王,并在魏王面前举荐你,你看如何?”
张仪以为惠施这是真心话,当时感激涕零,满心欢喜的答应了。
惠施叫下人取了工具,让张仪书写,并告诉他:“魏王最喜欢听真话,越实在越好,你越是揭露国事,越是直言他的过失,越能得魏王赏识。”
陷阱,一个天大的陷阱就这样被惠施挖好了,但张仪还欢欣鼓舞、感恩戴德地往里面跳。
最后,惠施命下人带张仪去安排食宿,叫他安心地等待,不日就会有好消息。
张仪离去,惠施看着他留下的所谓的治国之策,得意地说道:“此人未曾入世,不知世态,他果真直言犯上,……”
果然,三天后,惠施告诉张仪,魏惠王要召见他。
张仪还老老实实的以为,一定是自己的上书打动了魏惠王,魏王准备召见他,要重用他了。
可当他才进入宫室,他就觉得全场的气氛不对头,他还来不及多想,魏惠王直接把一大卷书简朝他砸了过来。
魏惠王怒吼张仪:“大胆狂徒,欺人太甚,你看看你写的这些!”
张仪先是吃惊,但却不畏惧,仍然镇定地说:“这些都是我多年来为大王谋划的富国强兵之策呀!”
魏惠王怒斥道:“你说本王用人唯亲,说贵族无功受禄,还说要废除贵族特权……甚至还说河西之失是本王的过错!”
“这些就是你说的富国强兵之道?”魏王怒吼道。
张仪解释说:“虽然我的话有些难听,但我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魏国,为了魏王,我没有半点私心。”
“我指出时弊,是希望魏国能得到改进,我直言大王之过,是想劝大王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国计民生着想。”
“相反,那些称赞大王功德的人才是害大王的人啊!这就像一个人生病了,坏心的人都恭维他很康健,而好心的人总是说他有病。大王,如果你讳疾忌医,就会像齐桓公一样,最后会不治而亡的呀!”
“反了,反了!”魏惠王终于忍无可忍,没有再给张仪说话的机会,当即命卫士将他一些乱棒打出大梁,永远不得再踏入魏国的土地。
直到此时,张仪还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
他只知道,他很心痛,这种心痛要比那一身的皮肉之痛更痛得厉害。
他更知道,他再也不能为魏国效力了,他必须被迫离开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