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点“自然选择”是正确的,后来的生物学家们越改越错。自然界创造了生命,自然界促使生物进化,这是基本事实。彻底根除神创论思想,彻底纠正迷信思维缺陷,是人类上升到理性迈向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
达尔文于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划时代巨着《论通过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中保存良种的物种起源》,简称《物种起源》。达尔文的伟大贡献集中在两点:第一,人类不是上帝的宠儿,从神创走向科学;第二,鲜明客观地指出物种来自“自然选择”。尽管对进化论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很多,但这一步是人类从“混沌”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关键在哪里?人类不是上帝造的而是大自然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是“自然选择”。从这一点看,达尔文以后150年的科学发展并没有超越他。不仅没有超越,反而用主观片面的理论污染了达尔文进化论,把本来正确的认识引入歧途。原因很简单,人类顽固坚持用“自我”思维来发展生命科学。
这个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关键问题。如果说是上帝造的,人类的这个学说那个学说,都不过是上帝手中的小玩意。如果说是进化来的,没有上帝,人类的科学就能成立。所以,有人说没有进化论就没有科学。
生物是专指有机体,生命是指体与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系。面对地球生命现象,若着眼于有肌体的多样性研究,称生物进化,若着眼于生命的多样性研究,可称生命进化。现代人只承认生物是生命的主体,把生命境部分划归给了环境。这里只好把重心放在生物上来谈进化问题。
进化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它决定着人类的思维,相信天神呢?还是相信科学?不同思维关系到人类的前途。现在地球上约有几百万种生物,科学要想按分类方法把他们都统计清楚,是不可能的。人们一直在争论,地球上这些绚丽多姿的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进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令人类困惑的千古之迷,也正在考问着科学的智慧。在此,让我们在品评中给出答案吧!到目前为止,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上帝创造说 自然选择说 基因创造说 自然创造说
在品评各种进化学说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些概念:
物种-能进行交配繁殖的基本生物类群称物种。
表形-能看到的生物个体的特征和特性称为表形。
主细胞-多细胞生物体成功发育的生殖细胞称为主细胞。
辅细胞-多细胞生物体的分化体细胞相对主细胞称为辅细胞。
获得性状-发育环境造成辅细胞改变的新性状称为获得性状。
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现象称遗传。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在主细胞体系中。DNA只含部分遗传物质。
发育-从受精卵到生物个体老年期整个生活史过程为发育。
进化-从简单先祖类型逐渐变成复杂生物类型的过程称进化。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遗传、发育、进化通常是指主细胞的遗传、主细胞的发育、主细胞的进化。因为主细胞是连续的,所以主细胞的这些规律也是连续而不间断的。实际上,多细胞动物的辅细胞也存在遗传、发育、进化规律,可以称为辅细胞的遗传、辅细胞的发育、辅细胞的进化。因为辅细胞是间断的,所以辅细胞存在的这些规律都是间断而不连续的。主细胞、辅细胞因连续与不连续而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具有的规律也有所不同。
上帝创造说
一.宗教的神创论-《创世纪》中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生命乃至人类,都是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是,要么相信自己,要么相信神力。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只好相信神力(神也是人自己创造的)。这就是人类对待迷惑的态度。也许有人觉得可笑,在科学化的今天,还有谁会相信神呢?相信神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当然,在非生命科学体系中基本上都不相信神了,可是在生命科学中始终有个神的意念挥之不去。不要认为只有宗教会造神,只要不自省思维缺陷,科学不留神还会造出神来,而且一定是个特别科学化的神。
自然选择说
二.拉马克主义-法国科学家拉马克(1744~1829)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越现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影响生物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环境。他曾于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一书,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他的主张是:①生物由进化而来,是一个连续缓慢的过程。②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④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拉马克的这些主张基本上都是正确的。用进废退是事实。关于获得性遗传,实际上指的是辅细胞遗传,事实上也是存在的,而且也会渐渐影响到主细胞遗传。由于后人不理解,借用主细胞遗传否定了他的获得性遗传。并且攻击他是“凭空猜测的幻想家”,说他的“假说”仅限于“推理”,因此没有得到后人的应有重视。应当看到,凡传统认识都是十分顽固的。
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是一位伟大的科学革新者。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主要观点是:①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祖先。②生物进化是连续渐变过程。③生物进化的动力源于自然选择。达尔文首次全面地用大量材料来论证这一学说。与他有相同观点的还有自然科学家华莱士和地质学家赖尔。
达尔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描述相当精彩而通俗:“当一个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超过环境可接受的程度时,个体间就会为了生存而斗争。在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里,如果一个个体以某种方式发生了哪怕很轻微的有益于生存的改变,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几率,成为自然选择的‘宠儿’……任何由大自然选中的变异特征,都倾向于以经过改进的新形式传递给后代。”尽管达尔文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描述生物进化现象,尽管受到历史局限性的限制,他仍能从生物生存概念得出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伟大的科学思想。
在他之后的生命科学发展中,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主动与进化论相融合,片面夸大分子的作用,结果把伟大进化论污染成“谬误进化论”了!过分“自我”的儿孙们极大地歪曲了伟大的达尔文进化论。
进化论思想基本点:①生物是进化来的,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②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异的基本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③通过人工培育可以产生新种。④相似的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切生物的最终起源是单一的。⑤在自然界中,生物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达尔文所指的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和自然环境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进行自然选择,通过自然选择出现了物种的进化,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⑥达尔文还认为,生物不仅有变异,而且有遗传,它不仅保证种的繁衍,而且保证把有利的变异传给后代。有利的变异在世代的传递中逐渐积累,最终可以产生出新种。
对于达尔文主义,后来有人憋足了劲想否定他,经过各种修改和解释,甚至面目全非,都无法否定达尔文进化论。这其中的秘密在于“自然选择”这个概念选用的巧妙。生物多样性是从哪里来的?进化来的!谁推动了进化?原动力在哪里?潜台词是,谁创造了生物?是神还是自然界?无论你想说什么,是神、是基因、是自然,都得靠“自然选择”把他们挑出来。这样,各种观点的人皆大欢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谁都能接受“自然选择”学说。不过,达尔文的原意是借助人工选择引伸出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人,是原动力第一位的,那么自然选择的环境,当然也是原动力,也是第一位的。后来的学者们改来改去,神与基因成为原动力,成为第一位,那么自然环境挑选只能降到第二位。实质否定了达尔文进化论,还不得不打着达尔文的牌子。
四.魏思曼达尔文主义-德国生物学家魏思曼(1834~1914)
他早年学过医学,研究过动物学。他在研究遗传、发育、进化等问题中发现,多细胞动物生殖及繁殖过程中生殖细胞与体细胞是被隔离开的。因此他认为:生殖细胞-种质细胞(主细胞);体内其它细胞-体质细胞(辅细胞),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分开的。他在1885年提出着名的“种质连续学说”。种质细胞是连续的,是世代相传的,并始终和体质细胞分离:而体质细胞是不连续的,每一代的体质细胞都是由前一代的种质细胞衍生而来,体质细胞只起保护和帮助种质繁殖自身的作用。他认为遗传是种质细胞的事,体质细胞的获得性状因隔离而不能被遗传,从而否定了获得性状的遗传,又由于不妥协地强调自然选择,所以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这其中因为对多细胞生物、遗传、性状、获得性状等等在概念上的误区,并不能证明达尔文的理论有错误。
基因创造说
五.基因达尔文主义-人们认为有遗传才会有进化问题,如何理解遗传就成为区分不同进化论的分水岭。
孟德尔-是奥地利修道士,于1857年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由于细胞很小肉眼难看清,推测是通过遗传因子遗传的,首先提出遗传因子概念,这是合情合理的。
约翰逊-是丹麦生物学家。在1909年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意,创造了基因一词,并用此术语来代替遗传因子概念。看!约翰逊一不留神,为生命科学体系创造了一个神-基因。我们应当记住这一时刻,主观创造的、抽象单位的、想象符号的、科学术语的-基因,被约翰逊制成基因路标,悄悄地插在了生命科学的必由之路上。错误之路从此开始了。
摩尔根-是美国遗传学家。根据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实验,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1926年发表了《基因论》,确定了基因遗传理论。至此,摩尔根把遗传学推上了这条错误的道路。
20世纪中叶,根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核酸DNA是携带遗传物质的载体(不是唯一)。把基因定位在DNA上。这样,就可以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来解释生物进化现象了。表面上看,大家都认为是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实际上,把进化的动力由自然选择篡改为基因突变。所谓的新达尔文主义其实与达尔文主义是两码事。
六.现代达尔文主义-以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的《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一书(1937)为标志,把“选择论”与“基因论”结合起来,以种群为进化单位,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为原始材料,综合物种的突变、选择、隔离三个环节搞出一种综合理论。这种理论是多人的杰作。如:杜布赞斯基、赫胥黎、迈尔、辛普森、伦斯、斯特宾斯、费舍尔、赖特、霍尔丹等等。不管怎么说,这个理论,第一是基因突变,第二才是自然选择。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后,分子生物学有了大发展天地。遗传呀、基因呀这类概念就被牢牢贴在化学分子序列上了。此后,中心法则呀、遗传密码破译呀、基因表达调控呀等等,都在一种分子上钻牛角尖,钻来钻去钻出很多科学问题。譬如说,所有生物遗传密码都一样,证明来自同一祖先。用遗传密码推测生命起源。再加上信息、数字、传递、编码、基因等等概念,编码不编码怎么编码等等等等,学问越做越大,越来越复杂。牛角尖越难钻科学的冲动越大。
七.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若说分子序列是密码是基因,后来发现,大分子序列也太容易变了,于是把这种变叫“DNA多态性十分丰富”。这样一来引起问题,遗传、基因、突变、密码等等都应当有“标准”,这样多变把概念都变没了。此时,日本科学家抓住了机会。他们发现很多突变不影响分子功能,对生物没有影响,既然没影响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就失去作用了。于是,提出“中性突变与随机漂移学说”。这样就又造出一种科学理论。
我们对基因的迷信太害人,基因指导遗传、基因指导发育、基因指导进化、基因让我们得病、基因让我们健康、基因让我们长寿、基因让我们愉快、基因让我们烦恼等。人家宗教的上帝多么文明可爱,只负责造人,并不再管吃喝拉撒睡。科学的基因多么专横霸道,把人的屁大点事都管起来。千万别认为是基因多管闲事哦,基因概念是科学强加给自然分子的,实际上,是赖科学假借基因之手在人类社会专横霸道。一个简单细胞体在自然环境中变来变去,哪里会出现什么基因这玩意儿在那儿瞎指挥!
八.点断平衡论-制造理论的机会多着呢。古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靠地层化石,经常要用化石来说话。发现生物进化经常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有时又会由于灾变迅速出现新物种。因此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以此来否定达尔文的渐变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