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今天看到的生物几乎全是“复合生命体”。生物向复合生物变化,复合生物向新延生命境扩展,这种变化就是多细胞生物的大进化趋势。我们所描述的“进化树”是在强烈背景衬托下显现出来的,这一背景的存在也是生命的重要规律。
人的思维特点很“自我”,把自己当成是高级生命,自己以外的部分,那是我以外的“生存环境”。当然,人也承认人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就说成是: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种说法充满了所有生命科学的书籍)。这样,就把生命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那么,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总理解不透生命的本质呢?原来,生命跟人总别着劲儿,你认定的外界环境,生命偏要把它包起来变成内环境不可。你分成“自我”与“非我”,我偏要把“非我”变成“自我”不可。在这个问题上真要说闹别扭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人类自己。生命存在几十亿年了,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人刚出世没几天,就霸气十足地说,我是“内”你是“外”,这是“我”,那是“你”,先来后来我不管,我说了算。人为了尊严都习惯了这么说。而生命呢,用一层皮肤把很多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及这些细胞依存的环境包在一起,并赋予其最高的智慧,这就组成了人体。人体就是一种用很多“体”与“境”优化到一起的复合生命体。如果我们不想这样看,不愿意放弃“我是生命”,环境是“我”以外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不放弃,反而用这种逻辑去认识整个生命世界,那么,必然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最终钻到基因牛角尖中去。
原始生命体把与他作用的外环境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复合生命体,这种复合生命体所面临的是一种新延伸的外环境,再把与他作用的外环境包裹起来,再形成更复杂的复合生命体。生命系统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变化的。因此,环境这部分,你认定是“外”,它偏偏变成了“内”。人的思维如果不能辨证地看待环境的内外关系问题,那就永远也理解不透生命。我行我素的生命从来不理睬人会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他们。
第四生命定律揭示的就是生命所固有的这种规律。
生命体与生命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变化的,生命体向“复合生命体”变化,生命境向“新延生命境”扩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趋势。(第四生命法则)
细胞内是化学系统单元(Hua xue Xi tong Dan yuan HXD),是与生命境相互作用的体系,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自动运转的分子化工厂,这个化工厂单元,能循环,能复制,他的形成和存在是循环优化的结果。接下来,这种循环优化会朝着什么趋势继续变化呢?一个是朝内,一个是朝外。朝内使“原生体”形成细胞核,使“原生境”增加细胞器,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情况,一类是相对不变化的原核细胞,一类是进化了的真核细胞。朝外又分两种情况变化,一种是以单细胞方式变化,形成一大类单细胞生物;另一种是以多细胞方式变化,形成一大类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在变化中形体变大,表形多样化,人体也属其中。宏观在我们视野之内,因此多细胞生物成为我们最偏爱的对象。
我们所说的相对不进化的原核细胞,那是与多细胞生物相比较而言的,其实,原核细胞也是进化的。原核细胞体,把具有五元液特征的生命境用细胞壁包裹起来,把细胞体与周质空间包在一起,形成复合生命体,这样复合生命体就面对新延伸的新生命境,这时就可以脱离海水环境而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了。这种带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体为了适应更新的环境,为了向新延生命境再扩展,最外层再被荚膜包裹起来形成新的复合生命体。最原始的原核细胞体经过38年的适应变化,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单细胞的各种各样的复合生命体。
同样,真核细胞的多细胞体为了适应海水环境的复杂变化,把具有五元液特征的生命境(稳定海水)用一层表皮细胞包裹起来,把多细胞体与内环境包裹在一起,形成复合生命体。这种复合生命体为了保证内环境的稳定,所有的体细胞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整内环境以适应共同的需要,并使其内环境在体内循环流动。在多细胞的分化中为了避免各类分化细胞间的相互干扰,多细胞体共同调整的内环境趋向特异化,逐渐用表皮细胞层隔离开,形成特异化的内环境─血液。为了从不同方面调整血液稳定的需要,相同作用的细胞群体组成器官,多细胞体的器官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调整血液的稳定而产生并存在的。这样的复合生命体才有可能脱离海水而登上陆地,才有向各种新延生命境扩展。这种向复合生命体变化,向新延生命境扩展的现象,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生物进化现象,是生物变化的一种趋势。
生物进化这一概念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基本上已经家喻户晓。然而,这一概念没有全面反映出生命世界的客观规律,而是表达出了人的一种倾向和愿望。这一概念主要是想反映出生物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向现代的进化过程。最后要进化出至高无上的人类,人类还要稳坐在塔尖上。
38亿年来生物世界始终在变化着,这是肯定的。但是,从整个情况来看,变化是相对的,进化现象只是变化中的一部分现象,并不是变化的全部。客观地看,生物世界存在着快进化、慢进化、相对不进化、退化与灭绝五种情况存在。这五种情况科学上都不会否认,只是对进化最感兴趣。人类所以只重视进化这一个方面,主要是想解释人的由来,想解释多细胞宏观生物多样性现象(物种起源),并满足人类从宏观上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好奇心。人类这种自我心态,必然会影响对微观单细胞方面的关注,关注不够会影响到人类自己。现实的生物世界,是由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两大类别生物共同组成的,而单细胞生物这一大类别,无论是种类、数量、适应性以及控制环境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更具有优势。人类在认识生命规律时,应当保持客观心态,应当尊重事实,这样才能正确掌握生命的客观规律。
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生物进化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物进化路线图,通常所说的“进化树”,它是由慢进化、相对不进化、退化与灭绝四种情况的强烈背景衬托而显现出来的,没有衬托和比较,哪里会有什么“进化树”这类的规律。要想真正掌握生命的规律就不能只看一方面而轻视其它方面。生命存在38亿年的过程中,总趋势是变化的。我们要尊重变化的相对性,对客观上的相对慢变化、相对不变化、退化及灭绝都应当反映出来。
生物在结构上的变化就是生物体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体与境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变化的。如果我们只看到生命体在结构上的变化,就应当想到那是生命体对生命境应变的结果。细胞体这种化学体系,与五元液特征的细胞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应变,是适应的变化。这种应变表现为细胞体内化学系统所产生的一些大分子分泌到细胞体外的境中改变细胞境,这种改变细胞境的大分子可以叫做细胞外基质,这种外基质就是细胞境的一部分。
在长期应变过程中,细胞体内的化学系统也是变化的,原体可以变成真核的核酸、类核的核酸或者是分散的核酸。原境由含有核糖体的胶质变成带有细胞器或不带细胞器的不同原境。总体看,一类成为真核细胞体,另一类成为原核细胞体。这两类细胞体都向复合生命体变化,都向新延的生命境扩展,这样形成了两大类生物,一类是由真核细胞生命体系应变成为多细胞复合生命体系;另一类是主要由原核细胞生命体系应变成单细胞复合生命体系。
所谓复合生命体系,就是复合生命体与新延生命境持续相互作用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