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儿全数复元。端午后当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阅,不另具。
涤生手示三月二十八日
【点击】
每一个人都明白忍耐的含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始至终用忍行事,也就是说常人只能忍耐一时,或是只能忍耐一件事,常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曾国藩却做到了“意志如钢,坚忍不拔”。
【综述】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压力的基本素质,是坚忍品格必不可少的要件。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箱,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诌胜之力甚强,是欲成大事、力图雄霸天下者第一要义。一般而言,人都有承受压力和困难的潜力,但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就是识别一个人能否胜任做大事的标准之一。曾国藩特别擅长在各种逆塊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经常提醒自己要坚忍起来,他在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所以,后人才评价曾国藩是靠“坚忍成功”!
心中无“刃”,空空荡荡没有利器的时候,也不是“刃”。只有刃锋磨隐了,刃锋藏在心胸的刀鞘里,才算是真正的“坚忍”。
曾国藩能够最终战胜十倍、百倍于己的太平军,重要的原因就是意志的力量,是靠他过人的“坚忍”。双方的对抗与其说军事的,不如说是意志与坚忍的较量。
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坚忍的作用,他认为“有志就断然不肯甘居下流;坚忍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对于坚忍的重视,可说是达到了极点。此外,曾国藩还认为“坚忍到达的地方,金石也会为之所开,又有何种力釐能够抵挡呢?”
对于曾国藩的坚忍,龙梦苏作的《曾文正公学案》序中写道:“遇到困难激励自己去克服,力图赶上从前的贤人;下定决心立即行动起来,自己不甘流于鄙俗。虽然遇到千般艰苦的事情,但也不改变自己的决心;即使遇到千折百阻,也没改变自己的志向。坚贞自信的人,不被外界改变;狂妄的人必定不能坚持,古人的话果然是对的。”这一段话,把曾国藩的意志坚强与超人坚忍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有意志坚强之坚忍,才能遇到困难而不放弃,不追求于眼前的功利,才有巨大的成就。
曾国藩意志如鼎镇,坚忍似超人,贯穿他的一生,体现其坚忍和意志最典型的莫过于被围祁门时坚决不退却的例子。江苏巡抚何桂清的上奏集中讲到了曾国藩意志坚忍,可谓写得详细、精彩,奏折的本意如下:
“我跟随曾国藩的时间很长,互相有很深的了解,透彻的看到他建立功勋,全是来自于实行德政的勤勉,他一生鞠躬尽瘁报效国家,克制自己反省自身,才能、见识过人。自己发誓坚定忠贞,不仅在当今格外罕见,即使是古代的贤臣,也没有多少超过的。”
咸丰初期,曾国藩以在藉侍郎的身份,操练民团剿杀敌寇,没有半寸土地,没有一点儿粮饷的来源。粮饷主要来自漕运、关税,而限于他在军队任职没有治理地方之权,所以不敢超越职权而代替谋划。名誉还在其次,实际去作就尤其难了。他当初兵败在岳州,又在九江受挫,士兵几乎都不振作,但他穷且益坚。到江西受到灾难的时候,形势发展不顺利,行动多触犯忌讳。每一分钱每一粒米,不苦心经营,就不能得到;每一名军官每一个兵勇,不苦心训练告诫,就不能战斗。在困苦难堪之中,树立坚忍不拔的斗志,终于练成劲旅,削甲大难。虽然说久疾是可以成就道德的有效之术,动忍是可以增加智慧的能量。而在艰难创业的最初时候,根本不敢自己预料到有他日的功业。
到咸丰十年,受江督之职,进驻祁门,正值苏州、常州新近失陷,浙江省再次沦陷,皖南皖北,十屋九间是空的,人烟稀少,军粮连半粒都难以求到,运输则一人都难以雇到。从南京到徽州八百多里,到处都是太平军,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徽州刚陷落,休戚相关的祁门大为震惊,江西湖北也都很吃惊。有的劝他把营地转移到江西省城,以保证粮饷的来源;有的劝说把营地转移到长江主干道沿线的州县,以确保畅通的运粮道路,这样做也仍然不出两江总督管辖的边界。曾国藩说:“我第一次进兵,遇到险阻就退却,后面的事该怎么办呢?我后退一步就死无葬身之地!”大量的敌军已经到来,昼夜轮番围攻,炮弹如下雨般密集,曾国藩亲自书写遗嘱,营帐里悬挂着佩刀,仍然是从容镇定布置,没有改变往常的形态。就这样死守了几十天,直到鲍超率领霆军从山外赶来,才凭借一次战役把敌军驱逐出岭。
其后攻南京、扫捻军,皆如履深渊。这么多年以来,辛苦征战收回的土地,由尺寸之大扩展到几百里,深深恐惧一日之间溃败,前功尽弃。援救江苏确保长江二项,又要兼顾。时间紧迫事态危急,军情反复无常,各种不同的意见都产生了:有的说南京的兵进得太早,必然导致军队疲劳、粮草缺乏;有的说应该撤掉围困南京的军队,以使各路援救南京的敌军退去。曾国藩在这种言论众说不一的时候,三军未丢其志,枕着兵器卧在柴草上,坚苦卓绝,最后才能以少胜多,从死亡中逃出来。等到战局已定,对幕僚朋友说:“古人有句话说:忧虑能伤人,我这才几个月,心胆都碎了!幸好有赖国家的洪福,才得以不死,然而如果今天一病不起,大概是我的精力已经为这事耗尽了。”
何桂淸认为,曾国藩取得胜利的战绩不可胜数,唯独那几年坎坷艰辛。当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时候,孤注一掷以奋争;当危难疑惑动摇的时候,每次都是百折不挠,这是他的意志不以生死变化和具有过人坚忍的结果。
何桂清还把曾国藩与以往历史上相似人物的文治武功做了比较,说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也仅仅收复了两京;宋代韩、范,也仅归复西夏一方而已。何桂清认为,淸朝武功的强盛,超过前代,多次平定大的战乱,然而像嘉庆年间川楚之战,遭战乱蹂躏的也不过四个省。康熙年间的三藩之战,遭战争蹂鹰的尚且只有十二个省,而如今的捻军,涉及范围竟达到十七个省,朝廷用兵征讨巳满二十年。若单靠湘、楚军队与他们角逐,而没有淮军在这期间兴起,又怎么能做到南北分兵,接着平定祸乱呢?这是曾国藩有远大韬略,推荐贤才分担劳苦,和衷共济才有后来之功效。
曾国藩自从统率军队以来,曾立下了不期望生还的志向,因为要经历危险,屹然不能动摇,精诚到了极点,部下为他的坚忍精神所感化,兄弟们也为他所感化。所以湘军中阵亡的文?官兵,可以按名册记录考查的人,就多达上万人。咸丰八年(1858年的三河之战,他弟弟曾国华跟随李续宾,以一个人冲人敌阵战死。同治元年,雨花台之战,他弟弟曾国葆在敌退后几天,积劳成病而死。可以说一家都是为大清而死!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但承担职责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曾国藩深切地感到在获取功名的时候,也是灾难开始的时候,常因为地位比众人高,权力比众人大,怀疑这么大的名誉会有不祥的恐惧之忧。所以遇到非常隆重的知遇之恩,更是把功劳恭敬地与人分享。
曾国藩立身平常实在,不追求标新立异。严格遵守而且坚持长久的一是“不骗人”,二是“不晚起”。向朝廷上呈的奏折报告,同僚属下的咨文信件,亲友的来信,从来没有欺骗掩饰的。即使是外面的巡抚,远方的人,内部控制的降将,交往都是开诚布公,言辞实在。
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官场,曾国藩从没有过一丝懈怠。即使刮风下雨,患病忧郁的时候,一般都是鸡叫时就起床,夜里才安歇,数十年如一日。晚年不吃珍贵的药,没有卧床的习惯。以前在两江总督任上,商讨研究文书,条理清晰缜密。没有一份章程不是他亲自制订的,批文都是他亲自圈点的。只是偶尔发心脏病的时候不能多见幕僚部属。
再任两江总督,坐镇东南后,自己说稍微休息就会怠懈安逸,负疚感越来越重。公余时间无客不见,见面就全面广泛地咨询并听取建议,殷勤恪尽职守。对于同僚部属的贤能与否,事情的原因,没有一件不牢记在心中,人们都佩服他老年学习思考的勤奋。
曾国藩做事有恒,尤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他曾对好友刘蓉说:“所至龃龉,百不遂志。今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悲观心情,不仅由战场上的挫折、困难造成(困滞祁门时曾国藩曾备好遗嘱2“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賊。即前次屡有克捷,已为饶幸,出于非望矣。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那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悲观则来自其行为取向与末代王朝体制、风气、惯例的冲突,冲突虽有限,却足以令其患得患失。
所以说曾国藩一生所遭受的困难是寻常人难以承受和解决的,曾国藩是凭借自己钢铁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忍”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心得
有志,就断然不肯甘居下涑;坚忍,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去伪存拙
【原典】
沅浦九弟左右:
十二日申刻代一自县归,接弟手书,俱审一切。
十三日未刻文辅卿来家,病势甚重,自醣陵带一医生偕行,似是瘟疫之症。两耳聋,昏迷不得,间作谵语,皆惦记营中。余将弟已赴营、省城可筹半饷等事告之四五次,渠而醒悟,且有喜色。因嘱其静心养病,不必挂念营务,余代为函告南省、江省等语,渠亦即放心。十四日由我家雇夫送之还家矣。若调理得宜,半月当可痊愈,复元则尚不易易。
陈伯符十二日来我家,渠因负疚在身,不敢出外酬应,欲来乡为避地计。七十侄女十二日上来。亦山先生十四日归去,与临山皆朝南岳。临山以二十日归馆,泽山二十二日夕至。科四读“上孟”至末章,明日可毕。科六读“先进”三页,近只耽搁一日也。彭弗庵表叔十一日仙逝,二十四日发引。尧阶之母十月初二日发引,请叔父题主。黄子春官声极好,听讼勤明,人皆畏之。
弟到省之期,计在十二日。余日内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无一人归来?岂因饷事未定,不遽遗使归与?弟性褊激似余,恐怫郁或生肝疾,幸悉心忍耐为要。二十二日郴州首世兄凌云专丁来家,求荐至弟营。据称弟已于十七日起程赴吉矣。兹乘便寄一缄托黄宅转递,弟接到后,望专人送信一次,以慰悬悬。
家中大小平安。晰箸事暂不提。诸小儿读书,余自能一一检点,弟不必挂心。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九月二十二日
【点击】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躁的脾气。曾国藩一生都以“拙诚”、“坚忍’’行事,不图一时之利,而计家国天下利,勤勉实干,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综述】
曾国藩生在湖南山间,亢直的个性,使得他去“伪”而崇“拙”。他也未尝不想到取巧,但他以为:
吾自信亦驾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掺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
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驾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
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纵人以机巧来,我仍以含混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
所以他的“拙诚”的态度,非但能助他事业成功,并且能改变他人的气质。
李鸿章是他的学生,李鸿章的才气,是曾国藩所赏识的,并且自以为不及的,但他那种江南人的虚伪气,远非质朴的曾国藩所能看得贯,他看出李鸿章的才干可用,而浮巧为其弱点,所以当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时,曾国藩有一次借端对他说:
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
李鸿章为之悚然。可是后来李鸿章的功业,未尝不是他老师一番苦心所奠定的。
所谓“拙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就是多做实际工作,不作口头宣传。这虽不能完全包括“拙诚”二字的意义,但它的精粹就在于此。所以只说大话而不知埋头苦干的人,是曾国藩所最瞧不起的。因此他的湘军首领,都是些不善于说话的人。他认为湘军之所以能胜利,其实就是“拙诚”二字的实效。
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