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玉到了木瓜。
放眼望去,小村阡陌纵横,翠竹摇曳,屋舍星罗棋布。确实,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木瓜是个福地。它坐落于象山港畔,可谓靠海吃海。
象山港东临太平洋,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深入内陆的狭长形半封闭型海湾,系理想的深水避风港。水域内渔业资源品种多、蕴藏量丰富、渔期长,主要经济鱼类有大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马鲛鱼、鳗鱼等;港内生态类型繁多,既有典型的海洋鱼类,又有定居性鱼类。
黄彩玉小儿子王泽光在回忆童年往事时,对家门口的海港景象之美丽与丰饶是赞不绝口的,他说:我们家离象山港就一两百米的路,那时候渔帆点点,海鸥成群飞,还有军舰来来往往,很吸引我们。看夕阳沉下去,看月亮升上来,最壮观的是旭日东升,万条金光照在海面上,整个海港闪闪发亮,非常好看。当然,在海涂上我们最大的乐趣是抓蟹、虾、跳鱼、望潮等各种海货。光着脚,有时被石头碰出血了,也浑然不觉,完全陶醉在收获的快乐里。
王泽光感慨:象山港是鱼米之乡啊!我们那里的鲥鱼、河豚等珍稀鱼类,远比长江里的要好吃。
而且,从大环境上看,木瓜村前有珠山阻挡着风浪海潮。珠山位于象山县贤庠、涂茨两镇交界处,又名珠岩山,海拔541米。宋宝庆《四明志》载:“珠山,一名珠岩山,山顶一石圆如珠,高百余丈,故名珠岩。”
宁波曾评选过十大特色山峰,象山的珠山便是其中之一。它被评为人们心目中最神秘的山峰,那是因为古有“海舶遥望,岩顶宝光射星汉”的传说,又有“赤玉盘堆削琢峰”之赞。
珠山耸立着悬崖巨岩,高百余米,极难攀登。据传,就在巨岩峭壁的凌空处,隐藏着“吊兰、龙袍、宝剑”三件法宝。古人云:“乡人道珠山,三宝隐岩不可见。”
上面峰顶平展如砥,芳草如茵,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宋建隆二年在其上建有法王寺,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香火鼎盛时,有僧人八百,是象山十八名刹之一,有“智门五狮期延寿,法王双龙祝保宁”之句。明建文年间被大火焚毁,现只留正殿后面的石拱寰圆小殿和乱石砌筑的厢房。
从大徐青岭登临峰巅,方圆数百里的山光海色尽收眼底。山南珠山脚村,山北山厂村,山西北珠山岙村,都建有珠山庙。现在寺院虽废,珠山的自然风光依然令人神往。
珠山不仅是象山的胜景,更是木瓜的屏障,它使临海的小村得以风平浪静。木瓜是福地,王家前辈齐荘在《咏木瓜村》诗中,如此抒写道:
老干分枝形本成,木瓜自古锡嘉名。
洪蒙始辟果应结,草昧初开根已生。
乌巷别营新世界,青槐还振旧家声。
从今百世绵瓜脉,胜住蓬莱瑞气盈。
黄彩玉逃离虎口,来到木瓜这充满瑞气之地,也许正是命运的一种转机。
她到四姐桂香家后,姐妹俩相聚免不了互诉遭遇,以及话说在娘家做女儿时的种种往事。安顿好自己后没几天,黄彩玉就不得不开始为生计做打算了。但当时,她还有一件事需要处理好,那就是解除婚姻。不然,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怕有朝一日夫家得知她的音讯赶过来。她实在是被打怕了。
姐姐桂香比较了解木瓜的情况,她说村里的王贤栋是珠溪乡乡长,他常常帮人写状子、讨公道,威望很高。于是,两姐妹商量后决定,求助王乡长,先把束缚身心的婚姻解除。
王贤栋家在木瓜村是有名的大户人家,这来龙去脉还得从姓氏说起。
据公安部公布的新版“百家姓”排名,王、李、张分列前三位。王姓总数9288.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姓王的。
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对于这样的大姓来说,要寻根问祖以查到一个确切起源点,是相当困难的。
但不管历史的脉络如何错综复杂,王姓人的最主要一脉,即总根,比较清晰,始祖是中华民族的黄帝。遍布世界的王姓人论及祖先时,绝大部分都认为出于姬姓(黄帝长于姬水)之王,即黄帝的正宗后裔。
王家从何而来?又是怎么到达象山木瓜的?这里简述几个主要人物及转折点。
黄帝后裔传到周灵王时期的太子姬晋,已是第四十二代。太子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谷、洛二水泛滥,将危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反对:“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他提出以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方法的失败教训来批评周灵王的治洪策略。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灵王一怒之下将他废黜为庶人。不到三年,太子晋就抑郁而终,年仅17岁。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敬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则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饮水思源,我祖德馨。
后来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继位,是为景王。太子晋之子敬宗出任司徒。他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于是辞官避居太原。因为他们原本是王者之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王家”,敬宗便以王为姓了。而太子晋就成为王姓始祖,从而开创了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其后群星璀璨,光耀华夏。秦代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就是王子乔的九世孙,东晋世族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
我们暂且把历朝历代的英雄风骚统统略过。现在,舍远就近追溯木瓜王氏始祖,就从唐朝银青公敬玘派起,他是晋王四十二世裔孙,任明州宾客监察御史押衙节度十将,迁居到了奉化连山乡、黄甘里、小万竹棠岑。
据《小万竹王氏宗谱》记载,王敬玘是万竹王姓始祖,他自幼聪慧过人,弱冠之年即名起仕林,后官至监察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太傅。唐天祐元年(904),一支三百余人的洞庭盗贼窜至明州作乱。年近七旬的王敬玘被朝廷派去平乱。当时,万竹漫山遍野的竹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乱贼平定后,王敬玘即带着眷属来到万竹,起宅定居。宗谱如是曰:“念明之属奉川之胜,遂占籍焉”。天祐二年(905)四月,王敬玘因病去世,享年70岁。临死前,他叮嘱子孙,要把自己安葬于奉川万竹,并要子孙扎根于此。自此,王敬玘的后代在万竹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繁衍生息,其支脉散衍各地,蔚然大族焉。从家谱记载看,新昌、嵊州、宁海、象山、慈溪、鄞州等地的王姓多发端于万竹王氏。
后来,天益公任象山县尉,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德一公为象山西门王氏始祖,次子德二公为象山东廓王氏始祖。而木瓜王氏始祖全三公,系出奉化小万竹,是银青光禄大夫敬玘第十七世,象山县尉天益公之六世孙,即东廓王氏始祖德二公之五世孙。
据《象山木瓜王氏支谱》记载,当时全三公常往来于奉化与象山之间。有一次,渡海时船翻人没,唯全三公脚下仿佛有浮水物,送他到达木瓜。在途中他还意外获得饭包,全三公心领神会道:“吾之衣食,当在是矣。”于是,他就找人卜居。山前有位姓盛的老翁,善于看风水,说全三公其后必繁荣昌盛,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结果,全三公夫妇生了三个儿子。全三公享年七旬,去世后就葬在木瓜炮台山下的枫树陇。
王氏木瓜一脉,自始祖全三公起,行第繁衍,经“德、宗、文、如、应、家、之、元、学、正、行、齐、圣”,到王贤栋“贤”字辈,已是第十五世了。
王贤栋,字如忠,号松甫。王家的人以辈分来称呼,而外面乡邻习惯叫他王先生。话说来自外村的姐妹俩上门找乡长,也是怯生生的。王家大屋坐北朝南,在青山脚下。那原生态的山体式别墅,可谓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然的居住理念。两进大屋,后面一进随山势逐渐抬升,上下道地向南呈自然坡度。
这房子系清朝建筑,是王家上代太公传下来的,也即是王松甫祖父的祖父正国公造的房子。正国公支下分六房:礼、乐、射、御、书、数。王松甫本属于第三房,贤栋、贤相、贤翰三兄弟,加一个妹妹。他后过继给第四房,分乾、坤两房,贤俊乾房,贤栋坤房。
“过继”是当地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习俗,是指没有儿子的人,为了传宗接代、百年送终,以亲兄弟、堂兄弟等同宗人的儿子为自己儿子的做法。
当时,六房兄弟有四房住在王家大屋中,还有两房把房子造在外面。王贤栋家位于大屋的西面,熟门熟路的人通常从那边走廊直接进去。可黄彩玉与黄桂香姐妹俩初次造访,生头陌脚的,就从大门方向寻了过去。
不愧为大户人家,迎面一字影壁就很显气派。墙上福禄寿图案及吉辞颂语,都精雕细刻。象山人颇相信风水这一套。按风水学理论,在门前或院内设置影壁,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则不散。而据《龙经》上记载,也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说法。所以,影壁起着挡住冲煞杀气的作用。还有,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魂来访。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若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被吓走。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但作为中国古老庭院的一种附属建筑,它有科学性的一面。影壁,也称照壁,又称之为屏、树,因其具备遮掩视线的功能。王家大门前的那堵墙,既挡住了外界路口的繁杂,使大院环境显得整洁清幽,又让内里的人具有安全感,从而身心泰然。这同我们现代装修房屋时,要搞个玄关的道理一样,不希望一打开家门,内里的陈设就被人一目了然。除了环境和心理因素外,从审美角度考虑,影壁也起着装饰与烘托的作用。通过眼前这堵叠砌考究的墙面,昔日王家的富丽堂皇便已可见一斑。而且,如此遮挡一下,迂回一下,更创造出空间变换感来,从而使王家宅第显得更加深邃。
庭院深深深几许?此刻,彩玉与桂香绕过影壁,迈进王家大门时,就怀揣了几分探究之心。一位老伯迎面从走廊出来,想必是家族里的人吧。姐姐桂香就向其打听王乡长的住处。那老伯朝西一指,说那边就是。
她们拐弯进去,便见一个方方正正的大明堂,地面以鹅卵石镶嵌成荷花图案。抬头看去,堂前廊柱粗大,上面的黑漆虽因年岁久远而显斑驳,但那种大户人家的气势依然存在。花岗石铺成的大堂,东西两房的雕花镂窗,细节处都显示出这里曾经的殷实。
整个房子的格局是标准的四合院式。冬日的午后,阳光普照着这座山麓下的大屋,黄彩玉感到暖洋洋的,心情也不觉舒缓了些。王松甫家属于头进屋的西厢房,分楼上楼下。走近客堂,便听到里面的热闹声。姐妹俩探头张望,见一桌人正打着麻将,边上围着好些人。
朝南坐的那位身材魁梧的就是王先生,桂香指点给妹妹看。虽然她并不熟悉,但在小村子里住了有段时间,路口进进出出也曾照过面。
这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从客堂出来,见门口站着的姐妹过了好一会儿,黄彩玉又来到客堂看看,见他们还在继续打麻俩看上去很陌生,便随口问:“是找王先生吧?有事?他打麻将正兴头上呢!”她边说边往外去了。因为平日里也有外村人来求助王先生的,她已习以为常。桂香看着那妇女的背影,对妹妹说:“大概是佣人。乡长老婆去世了。”彩玉对姐姐说:“你回去忙事吧,等他们散伙了,我自己会对王先生说的。”桂香在别人家干活,想想离开的时间长了不好,便先走了。
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牌桌上,黄彩玉在屋前屋后转悠着,打发时光。她来到了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那里有个大花坛,里面栀子、月季等花草杂芜。旁边是口井。沿墙种着柚子树、柿树、李树、桃树等不少果树。中间是块菜田,种着青菜、萝卜、雪里蕻等作物。
从小干惯了田头活的黄彩玉,见田里有杂草,就随手拔了起来。
将,便坐在堂前门口旁边的椅子上等候。一旦空下来,黄彩玉的心事又重了起来。素昧平生,她不知道王先生是否会替自己写状子。
“阿珍,拿开水来!热水瓶里没水啦!”只听到客堂里有人在高声唤阿珍。阿珍是谁?是那个出去的佣人?彩玉站起来往里看,见王先生边摸牌,边埋怨道:“这人又不知跑哪去了!”彩玉便悄然摸进灶间,将桌上两个满的热水瓶拎到客堂。顿了一下,她还是给麻将桌上放着的茶杯统统倒上水。
王松甫刚好洗牌,转头看了彩玉一眼。虽然平日家里来往的人多,但对乡里乡亲大都面熟,这年轻女子怎么从没见过?也许是旁边的人带进来的吧。他转了转念头没多想,拿起杯子喝了几口茶。而围观的人也只顾议论牌局,没人注意她。
彩玉顺手把客堂里的几只空热水瓶拿到厨房。这大户人家的灶间也真是宽敞,只是看上去有些零乱。她不禁动手收拾起来,又擦又扫的。直到一位高大的男人进来,她还浑然不觉。
原来牌局已结束。
“王先生?我……”彩玉转身呆住了,一时不知怎么说。王松甫也有点奇怪,这不就是刚才倒茶的那位?再看屋内窗明几净的,不由得微笑着问:“你是?”
看乡长面目和善,虽身材高大,却没有一点架子的样子,彩玉略微放松了,然后说明了来意。王松甫听后,对这个小女子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说:“离婚的状子嘛,我晚上就帮你写好。你明天来拿吧。”
黄彩玉不善于表达,只是连声说谢谢。王松甫爽朗地笑道:“我还得谢你呢,把屋子打扫得这么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