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万斛粮食足够睢阳六万军民支持一年的。可是,嗣虢王李巨这个笨蛋却非要分一半给濮阳和济阴。济阴守将收到粮食之后,就投降了尹子奇。李巨见形势不妙,早就远远地跑到临淮躲了起来。这就造成了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危局。
睢阳吃人的生活方式就此风行。刚开始是吃死人;没有死人了,就开始吃那些快死的人;快死的人也没有了,大家又开始吃妇女、老人和小孩儿;妇孺老幼吃完了,就每日定量宰杀青壮年。据史书记载,第三次睢阳保卫战中,睢阳六万人口被自己人吃掉了三万。
至德二载十月癸丑日,睢阳正式陷落,叛军蜂拥而入。
安史之乱当中最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张巡与许远的真实事迹,可以启示我们很多很多的道理,但小玉觉得,最重要的则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是要活出点儿气节的。
(一)
张巡现在的日子很难过。
这一回,尹子奇算是王八吃称砣——铁了心了,非要拿下睢阳不可。他从陈留运来大量的云梯、木驴等攻城器械,紧紧围住睢阳,日夜攻打。
前两个月还可以,但是进入九月之后,张巡面临的困难便越来越大了。睢阳当下最主要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兵力不足;二是粮草不足。
当初,张巡与许远合军之时,总兵力将近有一万人,用来守卫睢阳这样的中型城市,大体上是够用了。可是,经过五个月残酷战斗的洗礼,当下睢阳守军已经不足三千人了。
比人员更惨淡的是粮食。前文曾经交代过,城中本来补充了六万斛粮食。这六万斛粮食足够睢阳六万军民支持一年的。可是,嗣虢王李巨这个笨蛋却非要分一半给濮阳和济阴。济阴守将收到粮食之后,就投降了尹子奇。李巨见形势不妙,便远远地跑到临淮躲了起来。这就造成了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危局。
进入九月后,城里的粮食已经快见底儿了。刚开始的时候,每人每天还可以分到一勺米;过了几天之后,一粒米都没有了,只好宰杀战马充饥;又过了几天,战马都吃光了,大家只好捕鸟挖鼠;又过了一段日子,全城都找不到一只飞鸟、一只老鼠了,人们就只好吃茶叶和纸草;后来,连茶叶和纸草都没有了。
该吃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可以果腹的?
渐渐地,城中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交易。张巡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样下去,迟早会发生变故。张巡有一个小妾,体态丰腴。他见众人没有东西可吃,就把自己的小妾拉了出来,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儿,亲手杀死,烹饪。
张巡诚恳地对军士们说,“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们哭成一片,就是不肯吃肉。张巡强行命令他们吞食,众人含泪下咽。许远也宰杀了自己的几名童仆,供大家享用。
睢阳吃人的生活方式就此风行。刚开始是吃死人;没有死人了,就开始吃那些快死的人;快死的人也没有了,大家又开始吃妇女、老人和小孩儿;妇孺老幼吃完了,就每日定量宰杀青壮年。据史书记载,第三次睢阳保卫战中,睢阳六万人口被自己人吃掉了三万。
令小玉啧啧称奇又感动万分的是,从始至终,那些被吃的人都没有一丝的怨恨,而且也没有一个人越城叛逃,“人心终不离变”。
救兵在哪里?张巡第一次觉得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是的,救兵如果再不来的话,睢阳恐怕就守不住了。
张巡已经没办法再等待了,他找来了南霁云,让他去附近的各个郡县求援。南霁云单枪匹马,凭着一身好武艺,愣是冲破了敌人的防线,成功地突了围。
按照就近原则,南霁云直奔谯郡而去。谯郡太守许叔冀拥兵两万,整日里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但是南霁云来找他借兵之时,他却一口回绝。这其中尚有一段隐情。原来,这许叔冀是前任宰相房琯的人。而新任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则是房琯的死对头。所以,许叔冀与贺兰进明也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本来同在一个战区,两人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对付敌人。但是,实际的情形是,两人相互观望,相互牵制。许叔冀之所以不肯借兵给南霁云,就是担心贺兰进明趁虚来袭。所以,任由南霁云百般哀求,许叔冀始终不予理会。最后,实在是拗不过了,这位太守便从城墙上扔下一千多匹布给南霁云。南霁云气得要死,现在缺的是人和粮,要布有个屁用。他在马上高声叫骂,非要让许叔冀下城来决一死战,“叔冀不敢应”。
南霁云无奈,只好转奔彭城。想当初,南霁云就是从彭城走出来的。彭城太守尚衡是他的故主。南霁云心想凭着过去的那点儿交情,尚衡应该会帮助他的。孰料,尚衡不仅不肯帮忙,反而转过来劝说南霁云留下来,共图大业。
南霁云气得脸都青了,但是也无可奈何,转念一想,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就任河南节度使,作为河南战区的最高领导人,睢阳的事儿他理应会管,所以又来到了临淮。
节度使到底是节度使,贺兰进明手下果然是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贺兰进明设宴款待南霁云,却绝口不提援救之事。贺兰进明之所以不肯借兵,一是担心许叔冀趁虚来袭,二是担心张巡守土成功,位居己上。不过,贺兰进明虽然对睢阳不感冒,对南霁云却是很感兴趣,屡屡劝说南霁云留下效力。
南霁云心里惦记着城中军民,是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好。他留着眼泪哀求贺兰进明,“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说罢,南霁云将一只指头硬生生地咬断,丢到案上,转身离去。临走之前,心情极度悲愤的南霁云一箭射中佛寺的壁画,其箭深入墙砖,他恨恨地发誓道,“吾破贼还,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见死不救。真源令李贲送给南霁云一百多匹战马,宁陵城使廉坦率军三千来援。可是,敌军围得十分严密,等到南霁云、廉坦进入睢阳,三千人马只剩下一千多人了。城中军民听说救兵来不了了,“恸哭累日”。
当时,有人曾经建议突围。应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起码,还可以保全一部分人的性命。可是,张巡与许远商量之后,认为不能突围。因为,睢阳实在是太重要了。睢阳一旦陷落,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敌军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南下进攻江淮了。届时,帝国的财路将会断绝,长远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由于长久的饥饿,城中的人都是全身浮肿。但是,他们依然日夜警惕,毫不懈怠。
(二)
至德二载十月癸丑日,睢阳正式陷落,叛军蜂拥而入。张巡面朝凤翔的方向,三跪九叩之后,说了他对皇帝的最后一句话,“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说吧,他还挥着刀子与敌军展开巷战,最终力尽被擒,许远等三十多名将佐也先后被擒。
叛军士兵进城之后才发现,睢阳其实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包括张巡等人在内,全城只有几百人了。战况的惨烈可见一斑。
尹子奇终于近距离地看到了传说中的张巡。他问张巡:“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断然地回答道:“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尹子奇亲自用大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大吃一惊,里面居然只有寥寥三、四颗牙齿。张巡破口大骂:“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作为对手,尹子奇对张巡的气节也是十分佩服,打算礼遇张巡,可是他的左右却对他说:“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
大家都知道,南宋宰相文天祥(就是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位英雄)有一传世名篇,唤作《正气歌》,内中有一句“为张睢阳齿”,讲的就是上面的故事。
尹子奇想想也是,转而又去招降南霁云。南霁云的反应与张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低头不语,若有所思。张巡还以为南霁云动了心思,大呼:“南八,一死何惜,岂能降贼成千古恨乎?”南霁云笑了笑,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我刚才其实是在想颜杲卿的故事呢。
尹子奇无语,即刻将张巡等人全部剜心剖腹,只留下许远一人。之所以要留下许远,并不是因为尹子奇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伪燕有一项规定,攻城掠地,生擒守将才算是大功。而许远正是当时睢阳名义上的守将,所以尹子奇就把他留了下来,打算押送到洛阳请功。行至偃师的时候,负责押送的将领听说安庆绪败退河北,便将许远就地斩杀。后来的唐朝大文人韩愈对许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时,肃宗已经命令同平章事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镐率浙东节度使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节度使高适、青州节度使邓景山驰援睢阳。为了保险起见,张镐首先命令濠州(今安徽风阳东)太守闾邱晓就近救援。谁知,闾邱晓傲慢抗令,居然按兵不动。睢阳陷落的第三天,张镐的大军便赶到了。十日之后,郭子仪大军开入洛阳。尹子奇与张镐交战失利,退回陈留之后,为部下所杀。张镐深恨闾邱晓见死不救,将其活活打死。虽说于事无补,但最起码也可以告慰睢阳的英灵。
张镐将张巡、许远等人的英雄事迹上奏朝廷,请求肃宗加以褒奖。但是,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指责张巡等人太过残忍,居然食人充饥。好在当时的名士董南史、张建封等人力挺张巡、许远,指出如果没有他们坚守睢阳,江淮势必会落入敌手,何时能够堪平战乱,就遥遥无期了。肃宗这才下诏,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南霁云为开府仪同三司。
南线与西线、北线不同,唐军始终处于守势,各郡官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人强制要求张巡与许远坚守睢阳,但是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却甘心困守孤城,甚至到了弹尽粮绝的危险关头,都不肯放弃睢阳。只此一点,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安史之乱当中最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张巡与许远的真实事迹,可以启示我们很多很多的道理,但小玉觉得,最重要的则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是要活出点儿气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