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令诚确实是个俊杰,因为他识时务。想当初,叛军气势熏天,大有鲸吞全国之势,边令诚忙不迭地投入到安禄山的怀抱当中;现在,物换星移,攻守互易,边令诚这根儿墙头草便再次从叛军阵营倒向了朝廷一边。李俶和郭子仪的处理方式可谓是大快人心:好几百战俘,谁都不杀,就宰了边令诚一个。
严庄一直以为被包进来的是唐军的主力。因为,就李光进和王伯伦二人的表现来看,他们实在是太像主力了。但很可惜,只是像而已,毕竟不是。
一彪人马居高临下,俯冲而来,一边冲锋,一边射箭,所过之处,一股羊骚味儿扑面而来。叛军仔细这么一瞅,唉呀妈呀,又是回纥人。
在小玉的心目中,哥舒翰早死了,在他面对安禄山屈膝下跪的那一瞬间,他就已经死了。
(一)
神都光复的消息传到凤翔,肃宗happy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那张圆润的龙脸儿也笑得跟朵儿霸王花似的。
也难怪他如此高兴。因为,长安绝非一般的城池所可比拟。政府军能够收回神都,这就表明,在这场战乱当中,唐廷已经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长安的光复,给全国军民打了一剂重量的强心剂。全国的大解放,已经指日可待了。肃宗离“中兴圣主”的荣誉光环也越来越近了。
肃宗迅速做出了以下三个决定:
第一,即日派遣使者入蜀,请太上皇李老三回驾京师。
第二,命令广平王和郭子仪趁胜而进,一鼓作气,拿下东都洛阳。
第三,京师不能没有主持大局的人,速速调嗣虢王李巨防守长安,河南地区则交由御史大夫使贺兰进明全权负责。
东讨大军在长安仅仅休整了三天还不到,便接到了肃宗催促进军的诏令。广平王李俶和郭子仪不敢有丝毫的耽搁,即刻尽起大军,出潼关,兵锋直指洛阳。
唐军刚刚收复长安,士气如虹,所以一路上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华阴、弘农等地相继被收复。眼见着唐军携雷霆之势而来,叛军望风而降。
李俶和郭子仪刚走了一半儿的路,一个“老朋友”就找上了门。这个老朋友大家也都认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监边令诚边公公。想当初,正是这位边公公为了一己之私,谗言中伤高仙芝与封常清,致使二将含冤而死;还是这位边公公,把京城府库的钥匙亲手交到了叛军的手上,唐帝国一百多年的积蓄转眼易主;仍然是这位边公公,当雷海青在凝碧池的宴会中黯然落泪之时,他却在一旁大拍国贼安禄山的马屁……
边令诚确实是个俊杰,因为他识时务。想当初,叛军气势熏天,大有鲸吞全国之势,边令诚忙不迭地投入到安禄山的怀抱当中;现在,物换星移,攻守互易,边令诚这根儿墙头草便再次从叛军阵营倒向了朝廷一边。
李俶和郭子仪的处理方式可谓是大快人心:好几百战俘,谁都不杀,就宰了边令诚一个。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无间道》
各地叛军见政府宽大处理,既往不咎,更是接踵来降。张通儒有心死磕,但见形势不妙,只好率军后撤至陕郡。
与此同时,洛阳的安庆绪也正在苦思应对之策。形势突然急转直下,他早已经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了。
就在安蚂蚁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严庄主动来见他,并且提出了一个让安庆绪怦然心动的建议:由俺严庄亲自率兵西征,一举歼灭郭子仪。不要笑,且不说严庄有没有那样的实力,最起码他有那样的自信。是滴,大燕帝国的冯翊王严庄同志一直觉得自己很有才,不是那种咬文嚼字的小才,而是那种经天纬地的大才。面对危局,严庄倒是很淡定。
安庆绪见严庄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开心得不得了,当即调拨十五万大军归严庄指挥,并且还钦赐他金瓜斧钺。临走的时候,安庆绪还拉着严庄的手诚恳地说,哥啊,西征的事儿就全交给你了。
(二)
数日之后,唐廷的东讨大军和伪燕的西征大军相遇于今天河南省陕县以西的平原之上,这块土地在当时叫做新店(河南省郏县西)。
就场面而言,叛军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严庄与张通儒合兵,约有二十万之众,依山列营,叛军的帐篷绵延将近二十里之遥。
如果是寻常的将领,恐怕还真得奈何不了严庄。但这一次,来得是郭子仪。没错,叛军的声势确实深深地震撼了郭子仪。但是,震撼归震撼,郭子仪却并不害怕。
在正式进军之前,郭子仪做了两个安排:首先是让王思礼率偏师悄悄渡过黄河,绕过严庄的大军,进攻陕郡;其次是让管崇嗣与回纥太子叶护经由南山绕至敌军后方。准备工作安排妥当之后,郭子仪以渭北节度使李光进、行军司马王伯伦为前锋,“大唐二虎”李嗣业和仆固怀恩为二队,自己则亲率唐军主力随后跟进。
李光进和王伯伦还是头次和叛军交锋,精神状态极为亢奋,一心想在广平王和郭元帅的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所以,二人一路当先,勇猛冲杀。他们首先遭遇到了叛军先锋安守忠。满以为大名鼎鼎的安守忠有两把刷子,岂料叛军一触即溃,二人心中窃喜,一路冲杀。冲了一段,又遭遇到了敌将田乾真。李、王二人奋力迎战,田乾真也是节节败退。这哥俩儿见敌方两员悍将都是浪得虚名之辈,便不由得心生轻视之意,索性一股脑儿地突入到了叛军的大本营之中。
突进去之后,他们就后悔了。因为,中计了。敌营之中突然杀声四起,张通儒与李归仁一左一右,拦腰夹击。唐军顿时阵脚大乱。与此同时,一直在跑路的安守忠与田乾真却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率军杀回。军事发烧友们都知道,这一着就是传说中的“诱敌深入”,特别交代一下,出自严庄的手笔。唐军彻底崩溃,李光进算幸运的,身中数箭,落荒而逃,王伯伦就是那个可怜的倒霉蛋儿了,被李归仁一刀斩于马下。
严庄一直以为被包进来的是唐军的主力。因为,就李光进和王伯伦二人的表现来看,他们实在是太像主力了。但很可惜,只是像而已,毕竟不是。
唐军纷纷溃败,严庄见此情形,急忙传令全线追击,想借李、王二人的残部,一举冲垮唐军的阵型。前军的败兵向二队蜂拥而来。李嗣业见情况不妙,发挥猛人的特长本色,撸了撸袖子,对身边的数百名亲兵就说了一句话,跟老子上,然后“嗷”的一声就扑了上去。仆固怀恩见李嗣业如此勇猛,好胜心顿时被激发了出来,也带着人马猛扑了上去。
亏得这两员当时最厉害的猛将相互较劲儿,唐军这才稳住了阵脚。敌我双方厮杀在了一处。严庄见目的没有达到,赶忙下令全军投入战斗,务要趁此机会击溃唐军。郭子仪随后赶来,见李嗣业、仆固怀恩十分吃紧,赶忙投入战斗。敌我三十多万大军全线对战,场面无比壮观。这一场大战,一直从中午打到傍晚,双方依然杀得是难解难分。
就在这个时候,有快马来报严庄,说是有一支唐军正在向陕郡开进。这陕郡是洛阳的门户,正好位于新店的后方,一旦落入唐军之手,严庄就要面临着被两面夹攻的危险。不过,严庄也不是一般人儿。他这么一合计,退兵已经是来不及了,此时退兵,必然全线溃败,就算是到了陕郡,残兵败将也支撑不了多久。所以,为今之计,只有全力向前,只要击败了唐军主力,敌人就算是拿下了陕郡也没有多大的威胁。
严庄迅速传令下去,全军务要努力向前,并且亲自擂鼓助威。一时间,叛军士气高涨,渐渐有压倒唐军之势。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山之上突然传来了咚咚的战鼓声。一彪人马居高临下,俯冲而来,一边冲锋,一边射箭,所过之处,一股羊骚味儿扑面而来。叛军仔细这么一瞅,唉呀妈呀,又是回纥人。
可不是嘛,从南山上下来的正是管崇嗣与叶护的人马。这路人马及时赶到,并在最恰当的时机投入了战斗。他们一冲入战阵,战争的天平“哗”的一下就倾向了唐军。叛军哪里能禁得住两面冲击,顿时全面崩溃,被杀得是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严庄一路狂奔,第二天清晨就赶到了陕郡,看到了伤心的一幕:城头飘扬的大旗上都绣着一个大大的“唐”字儿。来晚了,王思礼已经抢先袭占了陕郡。严庄只好收拾残军,败退洛阳。
(三)
安庆绪十分惊慌,赶忙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应对之策。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主战,有的主守,有的主和,莫衷一是。
安庆绪问严庄,哥,你有啥好法子?
严庄确实有法子——北还范阳。理由如下:首先,从人文环境来看,咱们刚刚遭到失败,士气低落,唐军乘胜而来,风头正劲,心理上我们就已经输了;其次,从自然环境来看,洛阳地处平原之上,四面空阔,根本就是无险可守。所以啊,不如趁敌人还没有来到之时,赶紧弃城转移、北还范阳吧。还是那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安庆绪本来就是个没主见的人,又见严庄说得颇有几分道理,便收拾人马,大肆抢掠了一番之后,于十月五日夜撤出了洛阳城,望北而去。临走之前,安庆绪还做了一件事情,将唐朝降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余人统统杀死。
程千里死得确有几分可惜。就在一个月前,蔡希德来攻上党,程千里率百骑出战。也是他点儿比较背,后撤入城的时候,桥突然坍塌,程千里跌入深坑之中,为蔡希德所生擒。程千里没有一丝儿的惊慌,反而昂着头向城上喊话,“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城中守军,“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竟不能拔”。
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和死于何人之手,是缠绕在哥舒翰身上的三大谜团。唐史三大经典,《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各执一词。《旧唐书》认为,哥舒翰死于投降后不久,死亡地点是洛阳禁苑,杀人凶手是安禄山,“作书招光弼等,诸将报书皆让翰不死节。禄山知事不谐,遂闭翰于苑中,潜杀之”;《新唐书》则认为,哥舒翰死于洛阳光复之后,地点则在黄河之畔,杀人凶手是安庆绪,“东京平,安庆绪以翰度河。及败,乃杀之”;《资治通鉴》又是一种说法,哥舒翰死于安庆绪出逃之时,地点就在洛阳城内,杀人凶手是安庆绪,“庚申夜,庆绪帅其党自苑门出,走河北;杀所获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馀人而去”。
到底哪个说得对,这仍然是一个疑问。不过,在小玉的心目中,哥舒翰早死了,在他面对安禄山屈膝下跪的那一瞬间,他就已经死了。
《唐书》之内颇多谬误,但“丑哉舒翰,不能死王”一评,确是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