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精英教育法则7
应该用具有内在性、创造性的纪律来代替呆板的、完全限制孩子思维和行为的纪律。
教育家塞德尔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习惯,而是要经常防止习惯的固定化,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现行的教育是恰恰相反的,重纪律甚于重素质,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凡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种优待;一旦孩子违犯了什么纪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视为大敌,非得严惩不可,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孰不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孩子。
彼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是两个极端,因此他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得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父亲的愤怒。拆东西可算是彼特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父亲多少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彼特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彼特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父亲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他还说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他的父亲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煽得坐在地上,接着他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站在一边的塞德尔兹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彼特父亲的胳膊,高声说:“请不要打了,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他跺着脚说:“你还护着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
“彼特是弄坏了表,但是你认为一块表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吗?”
这时,彼特抽抽咽咽地说:“我没弄坏表……我……我只是拆开看看它哪儿出毛病了……”
塞德尔兹继续说:“不管彼特是修表还是拆表,你都不应该打他,你这一打,恐怕又一个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
他愣了一下,问道:“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算孩子拆坏了金表,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一种好奇心,这是有求知欲和想像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亲,就不应该打孩子,而应该解放孩子的双手,要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那天彼特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已经不哭了,可是眼睛里却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塞德尔兹走过去问道:“你还在生父亲的气吗?”
他鼓起勇气说:“没有,我只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彼特突然失踪了,原来他是跟着一个马戏团跑了。当家人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不肯回家,而且态度十分坚决。他说自己在家里总是不愉快,而跟马戏团在一起,却感到非常自由,非常快乐,他喜欢马戏团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他母亲哭得昏死过去,彼特才不情愿地回家了,这件事对他父亲的震动非常大,他开始认真地对待儿子的天性,不再强求他非要与自己一样,这样一来,他发现自己和儿子都变得轻松愉快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同时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我们的教育不但不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首先是用纪律的条框去规整它,使它符合我们的习惯。这是教育的悲哀。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纪律使孩子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这才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纪律。
当然,完全否定纪律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让孩子变成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小混蛋。通过学校和家长对新生一代进行适当的纪律教育,为参加社会生活作准备,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学校中应该建立和培养儿童什么样的纪律?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纪律教育是合适的呢?
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中采用新的方法培养儿童积极性、主动的纪律,而且获得了惊人的效果,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赞叹不已。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使之获得自由的展现和自然发展,其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她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做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
中国学校奉行的正是这种旧式教育的“权威”理论,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教师,不许左顾右盼;手脚放在一定位置,禁止自由活动;听从老师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小脑袋里;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服从强加的纪律。家庭也十分赞同这种“严加管教”,甚或变本加厉!儿童不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种种折磨,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到损害。
“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毫无信心,忧郁代替了自然的欢乐。”这类教育方式实行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
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外表的和暂时的。儿童的学习不是为学校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他们习得的纪律行为不应该只限于学校环境,也必将带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做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讲,纪律就意味着自由。这样的纪律,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也表现在自由或自发的活动中。她说:“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做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不仅为我们揭示儿童生命潜力展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为我们指出培养儿童良好纪律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