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深谋远虑,心思缜密。他知道自己劳苦功高,天长日久,必然会引起君王猜忌。于是,他在灭吴不久,就离开了越国。他走的时候给文种留了一封信,信上说:“鸟儿打完了,弓箭就要收起来;兔子被捕光,接下来就要宰杀猎狗了。越王这个人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富贵。你现在不走,还等什么?”文种读了他的信,深有感悟,但是他舍不得刚刚到手的荣华富贵,就没有离开。果然,没过多久,勾践就给了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曾经教给我7种伐吴的方法,我只用了3种就灭掉了吴国。剩下的那4种,你不如去教我的父亲吧。”文种走投无路,只好自刎。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了齐国。他化名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徒弟在海边安了家。他开垦荒地,经营农桑,并兼营副业,很快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乐善好施,贤明能干,深受齐人爱戴。齐王听说后,就将他请进临淄(齐国都城),拜为相国。范蠡为相三年,有一天他对人说:“做官能做到相国,做生意能积累到千金,这对一个布衣来说,已经到了极致。物极必反,一直享受尊贵,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说完,他就将相印归还给齐王,将全部家产都分给穷人和知己,再次隐退。这次,他来到陶(山东定陶)地,化名陶朱公,继续做生意。陶东接齐、鲁,西连秦、郑,北通晋、燕,南临楚、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最佳的经商之地。范蠡到了这里,根据“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低价收进,高价卖出,没过几年,又成为巨富。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出游楚国时杀了人,被关了起来。陶朱公准备派小儿子带上黄金去楚国营救二儿子。大儿子与两个弟弟手足情深,他既不愿意大弟弟身死异地,也不愿意小弟弟以身涉险,非要自己去。范蠡不答应,大儿子就以死相逼,范蠡只得退步。他让大儿子到了楚国就将钱财全部交给庄生,什么都不要多问。大儿子连声答应,然后就出发了。
他到了楚国,找到庄生。他见庄生相貌平凡,家境寒酸,感觉他不一定能救出弟弟,就自作主张,拿出千两黄金交给了他,然后用剩下的钱去贿赂楚王的权臣。他其实不知,庄生虽然贫穷,但是,因为廉洁正直在楚国深受尊敬。庄生去见楚王时,对楚王说:“天象异常,大王如果能大赦天下,就可以消除天灾。”楚王听说后,马上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二儿子就没事了。
大儿子见弟弟没事了,又心疼以前送给庄生的那些黄金,就前去索要。庄生本来就无意要他的黄金,于是将黄金还给了他。但是庄生听说别的权臣也收了黄金,非常愤怒,感觉自己被出卖了。他立刻入宫去见楚王,对楚王说:“百姓听说陶朱公的大儿子来到楚国后,花重金为弟弟打点,纷纷谣言大王是为了陶朱公的钱才大赦天下的。”楚王大怒,马上命令将陶朱公的二儿子拉出去斩首。大儿子只好将弟弟的尸体运回了家。
家人见到二儿子的棺材,都非常伤心,陶朱公感慨地说:“老大虽然疼爱弟弟,但是由于他从小跟我一起吃苦,就比较吝惜钱财,所以才运回弟弟的棺材。小儿子生于富贵,花钱从不珍惜,这就是我当初要派他去的原因啊。”众人听后,对陶朱公的深思熟虑都甚为佩服。
豫让刺杀赵襄子
豫让,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最初为范氏、中行氏做事,都没有受到重用。智伯(智瑶)灭了范氏、中行氏后,发现豫让是个人才,就将他留在身边,加以重用。但是,时隔不久,智氏一族就被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伯被灭门时,豫让侥幸得逃。他逃往深山后,怨恨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做成酒具,发誓一定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为了行刺赵襄子,伪装成犯人,混到赵襄子的宫廷里打扫厕所。有一天,赵襄子准备入厕方便时,突然觉得心里一阵悸动。他心中不安,命人前去厕所搜查。果然从中搜出一个人来,那个人就是豫让。赵襄子问他为什么要行刺自己,豫让说:“我要为死去的智伯报仇!”赵襄子的手下都建议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说:“智伯已死,现在这个人还能出面为他报仇,可见也是忠勇之士。我不能滥杀义士,以后我避开他就是了。”赵襄子说完,就命人放了他。
豫让此次刺杀赵襄子不成,反而败露了身份。为了方便日后行刺,他开始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他用漆涂满全身,使得身上长满烂疮,全身肌肉腐烂,后来就成了癞疮。为了改变自己的声音,他吞下了一块黑炭,让自己喉咙变哑。然后他剃掉胡子、眉毛,来到街上沿市乞讨。有一次他在街上与妻子不期而遇,妻子掩鼻而走。原来,由于容貌变化厉害,妻子已认不出来他是谁。他的一个朋友见他处境艰难,劝他去投奔赵襄子,等到取得赵襄子的信任后,再伺机行刺。豫让说:“我不会那样做,因为那样不但有悖君臣大义,还会让自己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豫让通过在街上打听消息,摸准了赵襄子每天出行的时间和路线。有一天,他知道赵襄子要从城里的桥上经过,自己就早早地在桥下埋伏好,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骑马来到桥边,坐骑却突然间变得狂躁不安,不肯前行。赵襄子见马儿反应异常,立刻命人在桥上桥下仔细搜寻。豫让躲避不及,再次被人搜了出来。
赵襄子看着眼前的这个怪人问道:“你是谁?为什么要刺杀我?”豫让说:“我就是豫让——上次行刺你的那个人。这次你最好杀了我,不然的话,你以后永无宁日。”赵襄子见状,对他严词责备:“我杀了智伯,你就三番五次地要杀我。你也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过事,后来他们都死于智伯之手。当初你为何不杀了智伯,替他们报仇?”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时,他们以普通人待我,所以我也以普通人的方式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之礼待我,所以我也要以国士之礼回报他。”赵襄子听了他的话,非常感动,他不忍心杀害豫让,但是也不愿意轻易放了他。豫让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说道:“你上次已经出于仁义,饶我不死。这次,请杀了我,成全我为知己而死的美名吧。我知道自己无法完成为智伯报仇的愿望了,但是我想请你脱下一件衣物,让我用剑刺几下,那样我去地下见智伯的时候,也好有个交代。”赵襄子答应了他的请求,脱下一件衣服交给了他。
豫让接过赵襄子的衣服,拔剑就刺。然后,他仰天大呼:“我可以安心去见智伯了!”说完,他挥剑自刎。豫让的死讯传开后,赵国的仁人志士都掩面而泣。
豫让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刺客,但是他勇于为知己而献身的精神使他名垂千古,虽败犹荣。
商鞅变法
商鞅,卫国人,原名卫鞅,后又称公孙鞅。少年时期,商鞅就喜欢刑法明律。后来,他投奔到魏国相国公叔痤(cuó)门下,做了他的幕僚。
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难得的人才,一直想提拔他。有一次,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来他府中探视。公叔痤趁机对魏王说:“公孙鞅是个奇才,大王可以将国家托付给他。”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出来后,却对身边的人说:“相国果然是病得不轻,竟然让我将国家托付给他的门客。”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求贤,就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
通过景监的引荐,秦孝公接见了商鞅,商鞅先是以帝王之道劝奉秦孝公,秦孝公一点都听不进去。后来,商鞅用强国称霸的方法劝奉秦孝公,秦孝公非常感兴趣,一连和他谈了几天几夜。景监问商鞅用什么办法吸引了国君,他说:“我先是劝国君用尧舜之道建立帝王基业,他说太遥远了,自己不想等那么久。后来我用强国之道来教导他,他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实现这个目标,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没过多久,秦孝公就将商鞅授予要职,委托他全面主持变法大计。
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变法。新法的主要内容如下。经济上:一、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新法规定人们可以自由开垦荒地,买卖土地。这就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古代,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新法通过法律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三、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政治上:一、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急速提高。二、推行郡县制。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两项规定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势。文化上,推崇法家思想,制定秦律,焚烧诗书而明法令。这些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起了打压作用,但是有力地维护了秦国的统治。
变法开始,很多人都对新法持怀疑态度。商鞅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命人在宫殿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他大声宣布:“谁要将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很多人以为官府在开玩笑,都不愿尝试。商鞅看大家不愿相信,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站出来,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他五十金。百姓奔走相告:官府这次说话,真的算数。于是,新法很快就在地方得到推行。
因为新法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所以,很多权贵都站出来反对新法。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也整天在太子面前说新法不好,怂恿太子劝秦孝公废掉新法。商鞅将这两人逮捕下狱,并在他们脸上刺了字,众人才不敢再说什么。新法在秦国推行仅仅十年,秦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农业丰收,社会治安大有好转,而且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秦国强大起来后,多次进犯周围的国家,魏国也深受其害。魏惠王叹息说:“商鞅果然是人间奇才,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
但是好景不长,一心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重去世,太子即位,就是秦惠王。秦惠王重新启用自己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不忘刺字之恨,在秦惠王面前以“谋反”的罪名诬陷商鞅。秦惠王派人去抓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他逃到关下,想住进旅店歇息一下,店主人对他说:“新法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证件的客人。”商鞅叹息说:“我真是自作自受啊。”他逃到魏国,魏王畏惧秦国的势力,派人将他遣送回秦国。商鞅回国不久,就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制定的法令却保留了下来。秦国通过变法,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国家地位,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秦合纵六国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苏秦在齐国读书时,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他学成后到处游历,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是没有国君愿意接纳他。
苏秦在外面晃了几年后,无处可去,只好返回老家。他的家人见他在外面闯荡多年,却一无所获,都讥笑他说:“这里的人都以农、商为本,你却本末倒置,跑出去靠嘴巴混饭吃,真是活该受穷。”苏秦听了非常惭愧,就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后来他得到一本名为《阴符》的奇书,如获珍宝,彻夜苦读。他读书时,困了就将辫子悬在梁上,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这就是“悬梁刺股”这个典故的由来。苏秦苦读一年后,感觉学问大有长进,就对自己说:“好了,我现在可以出去游说各国的君王了。”
苏秦先到了秦国,向秦惠王进献谋取天下的计策。但是,秦惠王刚刚杀掉商鞅,对外来的说客非常厌恶。苏秦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去了赵国。他在赵国也没有取得成功,又去了与赵国相邻的燕国。苏秦对燕王说:“秦国之所以没有侵犯燕国,是因为赵国横在秦、燕之间。秦国远在千里,赵国却近在眼前。大王如果和赵国联合抗秦,眼前的灾难和远处的危险都可以消除殆尽。”燕王听他说得有理,就赏给了他很多礼物,让他出使赵国。
苏秦到了赵国后,对赵肃侯说:“现在,秦国对各国虎视眈眈。秦王之所以没有攻打赵国,并非是他不垂涎赵国的城池和土地,而是因为他忌惮韩国和魏国会在他背后行动。秦国如果灭了这两个国家,赵国也离亡国之日不远了。大王何不与其他各国建立攻守同盟,共同抗拒强秦。”赵肃侯一听有理,就赏给了苏秦很多东西,派他去联合诸侯。就这样,苏秦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又将韩、魏、齐、楚四国的国君都说动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苏秦的帮助下,会盟于洹水之滨,定下了互不侵犯、共同抗秦的盟约。至此,合纵的队伍正式形成。因为苏秦劳苦功高,各国一致推举苏秦为合纵之约的纵约长,让他做了六国的宰相。
苏秦撮合六国结成合纵联盟后,去了赵国,赵王封他为武安君。有一次,苏秦有事经过老家洛阳,身后长长一队都是各国派来服侍他的人,极其威风。周显王听说苏秦带着六国的相印回来了,非常害怕,赶紧命人清扫道路,并派人前去慰问。苏秦的家人听说后,也跪在道路旁候着他。他们见到苏秦,都不敢抬头。苏秦问道:“你们这群高傲的人,现在为什么又这样恭顺啊?”他的嫂嫂遮着脸说:“一切都是因为你现在地位高,权势重的缘故。”苏秦听后,长叹一声,原谅了他们。
六国订立合纵之盟后,秦国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都不敢对各国用兵。后来秦惠王看出各国虽然合纵,但是背后各有各的打算,就引诱齐国和魏国,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讨伐赵国。赵王因为国家受到攻击,严词责备苏秦失职。苏秦看到齐王和魏王如此不讲信义,也没有办法,只好去燕国寻求帮助。他走之后,合纵之盟开始解散。
苏秦刚到燕国不久,齐国又来攻打燕国。苏秦无奈,只好来到齐国,说服齐王攻宋。齐国攻宋,既解除了对燕国的威胁,也使得齐国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苏秦完成任务后又重新返回燕国。燕王因为他救国有功,比以前更加厚待他。不过,苏秦生活作风有问题,他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知道后,也没有怪罪他。但是苏秦担心事情败露,自己难免获罪。于是,他请求去齐国为燕国做间谍工作,燕王准许了。苏秦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为了消耗齐国的国力,怂恿齐湣王倾全国之力为齐宣王修建陵墓。当时,齐国有很多人见苏秦长期受宠,非常嫉妒。有人为了置苏秦于死地,就派刺客行刺他。苏秦被刺客刺中后,身受重伤,凶手也跑了。他对齐王说:“我死后,大王可以以间谍罪将我五马分尸,然后悬赏杀死我的人。这样的话,凶手自己就会跑出来,我的大仇也可以得报。”
齐王照他说的话做了,后来,凶手果然自己跑了出来。齐王将凶手杀掉,为苏秦报了仇。燕王听到消息后,悲痛地说:“齐王虽然是为苏先生报仇,但是作法也太过分啦。”苏秦死后不久,合纵彻底瓦解。
孟尝君礼贤下士
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他的母亲是田婴的小妾。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田婴认为此日出生的孩子命硬克父,就让那个小妾将孩子扔了。但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地将田文养大了。田婴有一天见了田文,大发雷霆。田文对父亲说:“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而不是由门槛决定的。要是由门槛决定,将门槛弄高不就得了?”田婴无话可说,就接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