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沙俄不断侵犯我国黑龙江等地,并无视清朝的主权,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清政府曾派兵收复雅克萨城,要求沙俄出来谈判,但是他们置之不理;清军数次围攻雅克萨城,可是沙俄总在清军离开以后就偷跑回来重建据点。1685年,康熙平定国内三藩之乱以后,亲自来到东北了解战况,还调遣了更多的兵力镇守在黑龙江边界。康熙写信给沙皇,表示愿意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沙俄依然视若无物,清政府一举攻占雅克萨城,击毙俄军头领,沙皇政府只得同意谈判。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城进行谈判。清朝由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等人全权代表,沙俄则派出了陆军上将戈洛文,他们在距离各方驻地五公里的地方搭起了两座帐篷作为谈判地点。8月22日,双方进行了第一次谈判,戈洛文提出以黑龙江为界,北岸属于沙俄,南岸属于清政府。因出发之前康熙就曾谕示:黑龙江上下游和通向黑龙江的每一条河流都属我方,必寸土不让。索额图根据史实,论说黑龙江两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沙俄强占了我国的领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戈洛文不愿相让,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第二天,索额图提出中方愿意做出让步,两国以尼布楚为界。戈洛文仍不满意,反而还在尼布楚增派哨兵,对中方进行武力恐吓,并扬言终止谈判。实际上,在谈判之前,关于两国的国界争端沙皇已经拟订了三种谈判方案:一是以黑龙江为界;二是以尼布楚为界;如果这两种方案都行不通,就先把谈判的事情搁置下来,日后再行商定解决。戈洛文也担心谈判无法继续,无法向沙皇交差。
此时中方又一次做出了让步,提出以格尔必齐河为界,但戈洛文贼心不死,还试图向中方索要雅克萨。沙俄的无理要求终于惹恼了当地居民,他们对沙皇暴虐的统治早就不堪忍受,于是纷纷起义,要求和清政府一起进攻尼布楚,将沙俄赶出去。戈洛文这才慌了神,同意了中方的要求,并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将军队撤出中国领土。
9月7日,中俄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分别在条约上签字盖章并当众宣读誓词,为表庆贺,双方互赠了礼品,举行了宴会。至此这场谈判历时一月终于拉下帷幕,谈判中签下的合约就是《尼布楚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以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额尔古纳河以南属中国,以北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和乌第河中间地区归属留待以后讨论。
二、雅克萨城所在地为中国的领土,拆毁雅克萨城,俄国居民及其财物撤回俄国。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
三、此条约订定以前所有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引渡送回。
四、中国境内的俄国人和俄国境内的中国人仍留原处,不必遣还。
五、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者,允许其进行边境相互贸易。
六、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在《尼布楚条约》中,中方做出了比较大的让步,把一些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但这是清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做出的让步,因而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这也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此后的一百七十多年,中俄边界都比较太平,为清朝稳固国内的统治提供了平稳的外界环境。但也正因康熙开了割让土地以换太平的先例,也使得近代史上清政府一次次忍辱求和,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才能够肆无忌惮地侵吞我国的领土。
康熙三征噶尔丹
清朝时期,蒙古分为三个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已经归属了清朝,而漠北和漠西蒙古也已经向清朝臣服。漠西蒙古的四个部落中,最为强盛的是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的准噶尔部族。噶尔丹统治了部族以后四处征战,不断兼并邻近的部族,还妄想一统蒙古高原。《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沙俄政府唆使准噶尔部族进攻漠北蒙古,漠北向清政府寻求保护,康熙派出的使者让噶尔丹归还漠北蒙古的领土,而噶尔丹靠着沙俄撑腰不但不听,反而继续侵占漠南蒙古。
康熙认为噶尔丹的野心不容小觑,召集群臣宣布了他要亲征噶尔丹的决定。1690年,清军兵分两路远征噶尔丹,左路清军由福全率领,右路清军由常宁带领,两路大军之后,康熙亲自带兵在后方指挥。右路清军先和噶尔丹狭路相逢,常宁战败,噶尔丹得以一路打到距离北京七百余里的地方;福全率领的左路清军开始反击,噶尔丹将骑兵集中在前有河流阻拦、后有树林掩护的有利地势下,将上万头骆驼缚住脚,背上叠加箱垛,盖上湿毡,摆成长长的驼城,以阻挡清军的进攻。
清军集中火力炮轰驼城,终于将驼城打开了一个缺口,清军的步兵和骑兵从前方冲杀进去,后方则有福全派兵阻击,前后夹击将噶尔丹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噶尔丹看自己落了下风,急忙向福全求和。福全轻易相信了噶尔丹的鬼话,一方面停止了对其的攻打,同时向康熙快马传书等待指示,等到康熙“继续追击”的诏令下来,噶尔丹已经逃走了。
这之后,噶尔丹向清政府表示了屈服,然而暗地里他仍在招兵买马,伺机谋反。1696年,康熙约见噶尔丹,他不但不来,还四处扬言他们要大举进攻,并派人去漠南煽动叛乱。于是,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这次他兵分三路,黑龙江的大将军萨布素负责东路进兵;陕西和甘肃兵由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为西路兵,负责截断噶尔丹的退路;中路兵则由他亲自率领,三方大军约定了时期一起进攻。然而,在东西路军都还没有到达的时候,中路军率先遇到了噶尔丹的前锋,此时有些大臣听说沙俄要出兵帮助噶尔丹,就动了班师回朝的念头。康熙得知后大怒,说:“这次出征,还没有见到叛军就要退兵,这不是要被天下人所耻笑吗!再说,中路军一退,敌军就能全力对付西路军了啊,我怎么能够置他们于不顾!”
当下,康熙下令继续前行,并派使者通知噶尔丹自己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当夜在山头看到清军浩浩荡荡安营扎寨,急忙连夜迁营拔寨向后撤退。而此时费扬古的西路军早已按照康熙的部署,在噶尔丹的退路上设下了埋伏。费扬古先派出少部分兵力和噶尔丹短兵相接,清军边战边佯装不敌后退,一步步将噶尔丹引到了他们的包围圈内。在清军的包围和攻击下,噶尔丹仅率领几十骑兵逃跑。这一战过后,噶尔丹元气大伤。
康熙再一次要求噶尔丹投降,而噶尔丹的势力虽然已经土崩瓦解,但他仍在负隅顽抗,不肯顺降。一年后,康熙再次带兵出征,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的亲信们向清军投了降,自愿给清军带路,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只得服毒自尽。自此,清政府重新控制了漠北蒙古,并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
雍正赐死年羹尧
年羹尧出生于1679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来改隶汉军镶黄旗。他的父亲官至工部侍郎和湖北巡抚,他的兄长年希尧也曾担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贵妃,他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可谓一家金枝玉叶。
年羹尧自幼熟读史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中了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检讨;1709年,他升迁至内阁学士,不久后又升任四川巡抚,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此时他年不过三十,已经算是朝廷破格提拔的人才,所以他对康熙的恩惠感激涕零。在四川巡抚的任期内,他大胆地提出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勇于革改弊端,深得康熙赏识。
除此之外,年羹尧还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兵才能。在击败准噶尔入侵西藏的战斗中,年羹尧就显示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干。某日半夜,清军大营外突然传来一阵风声,随即消失。年羹尧得知后,马上命人率三百士兵前去传来风声的密林中搜寻敌人,果然尽歼敌军。有下属很不理解年羹尧为什么会判断出敌军准备突袭,年羹尧说:“响了一阵随即消失的绝对不是风声,而是有一群飞鸟被惊动,拍打着翅膀飞起来的声音。夜半时分,能够将飞鸟惊动,肯定是敌军想埋伏在那里。”下属无不惊叹他心思缜密,称他为名将。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因不满清政府的政策而图谋割据青藏高原,发动了反清叛乱。清朝政府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有一日,年羹尧忽然传令,让军中每个兵卒都带上一捆稻草和一片木板行军。众人虽然照做,但均不解其意。没过几天,部队行军至一个淤泥深坑之前,年羹尧即号令大家先将手中的稻草铺在坑里,然后再盖上木板,顿时“天堑变通途”,兵马得以通行。而叛军在部署战略的时候,正是将这个深坑据为天险,认为清军没有办法从这里通过,故而没有在此线路设防。清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这一役,让年羹尧的名望达到了顶峰。
平定青海之乱以后,当朝在位的皇帝雍正帝对年羹尧的恩宠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年羹尧被晋升为一等公,他的父亲也被加封为一等公和太傅头衔。年羹尧在西北地区独揽大权,直接参与朝政,朝中关于官员任免和人事变动上雍正更是给了他无以复加的权力。年羹尧选用官员的时候,甚至可以不向朝廷请示,直接任免。他成为了雍正皇帝在外省最重要的心腹。
雍正帝曾不止一次说道:“有年羹尧这样的大臣真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朝中再多几个他这样的人,治理好国家就不在话下了。”他甚至不顾皇帝身份和至尊体统,说出年羹尧是他的“恩人”这样的话,还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他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都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如果有人有异心,那么他便不是我朝的臣民,可见雍正对年羹尧的推崇备至。
年羹尧威重一世,逐渐变得恃功骄横,他入朝觐见皇帝,竟然让山西巡抚跪在路上迎接他;到了京城,他更是对前来跪拜迎接的大臣们视若无睹;在雍正面前,他不顾君臣之礼,叉开腿坐着。雍正看到年羹尧如此猖狂,自然心生不满。再者,功高必震主,狡兔死则良狗烹,这是自古以来君臣关系中的规则,年羹尧又岂能逃脱得了。雍正三年(1725年),出现了迷信中“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年羹尧在贺表上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即以此为把柄开始了对年羹尧的清算,他将年羹尧从西北调出,连降十三级,将其职位和爵位统统削去,最后以九十二款罪名勒令其自尽。历时两朝,为国家征战一生的将军,最终因为自己恃功骄横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于后世也是一笔深刻的教训。
乾隆编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写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79337卷36277册书,总揽从先秦到清代乾隆时期的主要典籍,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打个比方,如果将《四库全书》将近二百三十万页的纸张逐一相接,那么它的总长度可以绕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圈。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学者朱筠提出要搜集和整理《永乐大典》的史书资料,乾隆皇帝认为文治也可有助于国家发展和国力强盛,便认可了他的提议,紧接着便诏令各地将所采集的“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到一起,取名为《四库全书》。就这样,因《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了这场浩大的《四库全书》的编撰工程。
共有三百余人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撰,有一千五百多人参与其抄写工程,负责这项工程的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纪大烟袋”——纪昀,也就是纪晓岚。纪昀是河北省河间县人,他从小就刻苦读书,11岁时跟随父亲赴京,21岁中秀才,24岁中解元,31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他特别能抽烟,所以人送外号“纪大烟袋”。
纪昀负责编撰《四库全书》时十分认真,工作尽心尽力,无论白天黑夜一心扑在《四库全书》上。乾隆皇帝看到这种情形,自然内心欣慰,也很欣赏他。有一年的夏日,天气十分炎热,乾隆皇帝批阅完了当天的奏章,不打招呼就来到了四库馆,想随机视察一下他们的工作。众人正忙得汗流浃背,纪昀甚至脱了衣服光着膀子抄书,看到皇上来了,纪昀慌忙躲到桌子下面,因为衣冠不整见驾是要按欺君之罪论处的,何况他连衣服都来不及穿了。乾隆皇帝其实早就看见他了,心里觉得好笑,也没有理他,反而坐在他躲藏的桌子前面。说了几句话以后,他示意大家谁都别出声,一时间四库馆内静谧无声,只有闷热的空气。纪昀躲在桌子底下觉得气闷,又看不到外面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探出脑袋就问了一句:“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佯装怒意问道:“纪爱卿啊,你这‘老头子’说的可是朕?不知你为何会这么称呼我?你今天要讲不出个一二三来,可小心你脑袋搬家!”
众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只见纪昀不慌不忙地从桌子下面出来,行了礼然后说道:“皇上万岁,万寿无疆自然为老;皇上归为一国之尊,当然是头;万民臣服,都是您的子臣,自然为子。所以老头子,乃是臣对皇上的至尊之称。”一席话说得乾隆笑逐颜开,大笑道:“人称纪昀能言善辩,是当之无愧的才子,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