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管海瑞的官员听说之后认为海瑞马上就会被穆宗重用,所以买了很多好酒好菜来招待海瑞,海瑞却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砍头了,这就是他在人世的最后一顿饭了,所以很快就吃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官员才告诉他,世宗去世了,新帝即位下令将他释放,他很快就要被委以重任了。海瑞听完之后,马上就开始痛哭,之前吃下去的东西全都吐出来了,还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海瑞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朝堂上经常得罪别人,甚至是一些当朝的权臣,所以被多次贬官,可也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民间的声誉很高,影响极大,所以他很快又会被起用,就这样海瑞总是不停地被贬,又不停地起用。就在这样的折腾之下,海瑞死于万历十五年。
在他死后帮忙主持后事的官员发现,他家里只有葛布做的蚊帐和破竹器,还有些连穷人家都不会用的东西他也留着,而老百姓听说了他的死讯之后还自发地停止商业活动为海瑞哀悼。在海瑞的灵柩送回故里的时候,岸边站的全是给他戴孝的老百姓,人数已经不计其数。海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
一代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担任了十年的首辅大臣,为了挽救明朝的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是经济方面,但是由于损害了权贵的利益,他死后那些改革的措施就被立即终止了。
张居正可以算是徐阶的门生,当年严嵩弄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躲着徐阶,只有他仍然和平时一样。在严嵩被徐阶扳倒之后,徐阶就成了内阁首辅大臣,对张居正就格外的信任,在徐阶的帮助下,张居正很快就成了内阁的一分子。当时张居正是当朝宰相,对人有点傲慢,和当时徐阶和李春芳的礼贤下士形成对比。
徐阶和当时另外一位辅臣高拱的关系很不好,在徐阶离任后将自己的儿子都交给了张居正照顾,即便如此,高拱还要赶尽杀绝,在皇上面前弹劾徐阶的儿子,让他们纷纷获罪入狱。张居正就去为他们说情,就在高拱快要答应的时候,有人说张居正是因为接受了徐阶的贿赂,尽管张居正极力否认,高拱也没有深究,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缝隙已经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关系渐渐疏远。后来穆宗病重,张居正借机拉拢宫内的太监总管冯保,在明神宗即位后,依靠冯保的帮助,终于将高拱排出内阁,张居正就成了内阁的首辅大臣。
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有些霸道,但是因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想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人们对他是又敬又怕,就连当时的皇帝明神宗也是如此,因为他登上皇位的时候才十岁,张居正除了是首辅之外还是皇上的老师,他对皇上的要求十分严格。正因为如此,皇帝才将朝廷上的事情都交给张居正去处理。
张居正针对当时朝廷官员的腐败情况和权贵官僚的偷税漏税的情况,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此之前很多首辅也想过要改革,但是都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程度上,而且随着他们个人政治生涯的结束,他们的改革也自然归于沉寂。而张居正这一次是想来大的了。
首先,张居正认为权贵的目无法纪是阻碍明朝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第一步就是大力整顿官吏,打击不法的权贵,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执法的过程中始终都是铁面无私,不偏不袒。对于曾经给过自己恩惠的辽王也是一样,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和无法无天,张居正果断地废掉了他。后来冯保的侄子犯了错也是照罚不误。这样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
接下来张居正的矛头指向了地方豪强和官府之间的相互勾结。针对这种情况,他将内阁的地位提高到六部之上,能够监察六部,以免他们玩忽职守。因为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尽管当时百姓的赋税负担很重,但是国库中收上来的银子却是越来越少,都是因为地方上的豪强偷税漏税,并且和官府一起,把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里面。所以张居正下了狠招,以后官员的考核就以钱粮作为标准,如果征收不力的官员将会受到重罚,就这样堵住了偷税漏税的漏洞。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正是在税收上。因为以前都是按人头来征收税收的,地方上的豪强在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之后,隐瞒户口,借此来逃税。所以张居正决定丈量土地,从根本上杜绝了逃避土地税的现象。为了避免人们逃避差役,他干脆将所有的税收和徭役都和土地税合并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一条鞭法”,可以用银两雇用别人顶替自己来服役。这样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可以说他的改革还是成功的。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却深深地触犯了权贵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都抨击他违背祖训。当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本应回家守孝,但因为改革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张居正被迫夺情留任,很多人就借此大做文章,说他不懂孝道。张居正为了维护形象,所以严惩了反对派。
由于张居正对皇帝的要求过于严格,皇帝渐渐心生不满,等到他亲政之后就立刻将张居正定罪,查抄张家,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之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全部废止,好不容易有点好转的大明王朝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皇太极巧施反间计
袁崇焕是防守辽东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皇太极和袁崇焕交战以来,几乎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为此皇太极很不甘心。
在攻打宁远的时候,他知道宁远有袁崇焕镇守,防守非常严密,是一块非常不好啃的硬骨头,自己也不是袁崇焕的对手,所以绕开了宁远,直接冲着北京城去了,率领着十几万大军冲向河北。袁崇焕和祖大寿马上就带着部队赶去增援,崇祯听说金军到了北京城外,十分惶恐,但是听说袁崇焕已经赶来救援又安心了。嘉奖之外还让袁崇焕统领所有的援军。
原本金军能够到达北京城袁崇焕并没有责任,而且对北京城的救援很及时,是有功劳的,但是魏忠贤的余党们却诬陷袁崇焕故意纵容敌人,并且还有和后金议和的打算,是通敌卖国的恶贼。崇祯虽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但是这样的话听多了也难免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
皇太极也是一个善于运用谋略的人,当他得知崇祯已经对袁崇焕产生疑心的时候,再加上袁崇焕一直是他们进攻大明的最大障碍,所以决定用反间计来离间他们,利用崇祯的疑心彻底除掉袁崇焕这个劲敌。这里面当然也有他的私心,因为他和袁崇焕屡战屡败,让他很没面子。
当时正好皇太极抓了两个大明的太监,皇太极命令看守的士兵故意在晚上的时候说袁崇焕和后金有勾结的话,让他们听到,然后故意放走两个太监。两个太监将这一情报马上报告给了崇祯皇帝。当崇祯听到之后,之前的疑虑一下子被证实了,马上就让袁崇焕进宫面圣,不知原因的袁崇焕一进宫就被抓起来了,被送进了监狱。
这时候祖大寿正好在旁边,看见这一幕也吓坏了,幸好崇祯皇帝并没有怀疑他。但是祖大寿在回到军营之后越想心越寒,心想袁崇焕好心好意回来救援,没有赏赐也就算了,反而被认为是卖国贼抓起来了。这个祖大寿之前因为犯罪差点被杀,是袁崇焕将他救下来的,所以祖大寿很感激袁崇焕,一直跟着他南征北战,从来没有什么叛逃之类的想法,但是这一次的事情让他彻底心寒了,因为自己和袁崇焕的关系大家都是知道的,他生怕到时候自己也被株连,所以连夜带着部队逃走了。虽然袁崇焕蒙冤,但是依然很忠心,听说祖大寿逃走,马上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祖大寿,才使祖大寿重新回来。
很多人都认为以袁崇焕的忠心,是绝对不会背叛明朝干出通敌卖国这种事情来的,肯定是皇太极使的阴谋诡计,所以极力劝阻崇祯。但是崇祯根本就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最后用通敌卖国的罪名给袁崇焕定罪,凌迟处死。所谓的凌迟处死就是剐刑,要在犯人身上剐上三千六百刀才能让犯人死去,只有对罪大恶极的人才会动用凌迟处死的刑罚,看来崇祯对于袁崇焕是恨之入骨了。京城的老百姓还以为袁崇焕真的通敌卖国,所以剐下来的肉都被这些老百姓吃光了。
想袁崇焕对朝廷忠心耿耿,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是让人叹息。袁崇焕的亲人都被流放到三千里之外,全部家产都被抄走了。袁崇焕被杀之后,祖大寿再次逃走,虽然之后又回来了,但是早就没有心思打仗了,将所有的指挥权都交给了满桂。满桂虽然很有军事才干,但是缺乏一定的魄力,不能独当一面。在他上任之后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在战斗中不幸身亡。
当年袁崇焕用尚方宝剑错杀毛文龙,自己也蒙冤而死,祖大寿无心恋战,满桂战死,这样一来明朝镇守边关的功臣良将就没有了,边关几乎等于无人防守了。后来皇太极的阴谋暴露,老百姓才知道袁崇焕死得太冤了,可是后悔也没有用了。崇祯的疑心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功臣的同时也给自己掘好了坟墓,注定明朝灭亡的结局。
李自成称王
李自成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带领起义军占领北京之后,由于杀害吴三桂家人,逼反吴三桂,使自己面临吴三桂和清兵的双面夹击,失败逃出北京城之后在九宫山神秘失踪。
崇祯登基的第一年,陕西就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虽然朝廷下发了救济粮,但是却被当地官员克扣,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就在这种背景之下,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自称为闯王,率领一批饥民开始了起义,李自成听说之后就去投靠了他。
李自成小时候是放羊的,后来当了驿站的一个小兵,一次不小心犯了错,差一点就被处死了,幸好逃了出来。自从投靠了他舅舅之后,李自成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不久就被提拔了,因为闯王是他的舅舅,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闯将。后来他闯王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