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华州,杜甫经常去地方视察民情。他目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诗歌史上的著名诗篇“三吏三别”。“三吏”即《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破家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所以后人称之为“诗史”,杜甫也被人们称为“诗圣”。
第二年,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杜甫辞去官职,带领全家老小开始逃难。当时,关中闹饥荒,饿殍遍野,杜甫携家人逃到成都,在那里定居下来。虽然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生活依旧是穷困交加,为了维持生计,杜甫有时要亲自上山背柴,入林采野果,就在那时,饥饿和贫困无情地夺走了他几个孩子的生命。
过了几年,出镇成都的节度使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军、尚书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杜甫是父亲的好友,所以待之甚厚。杜甫性情高傲,脾气褊躁,严武对其尊敬有加,但是杜甫却因为严武与其父相比相差甚远,不大喜欢他。两人之间虽相安无事,但是也常有芥蒂。不过,杜甫这时的生活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相传他常去饮酒作诗的成都草堂,就是此时所建。
严武死后,杜甫再度漂泊,他去投奔好友高适,去了才发现高适已经故去了。后来他带领家人辗转漂泊到荆楚一带,他这时的代表作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杜甫走到耒阳的时候,洪水隔断道路,全家老小忍饥挨饿十多天之久,杜甫还疾病缠身。耒阳县令听说后,亲自将他接到家中,供给酒食。但是,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透支了他的健康,当天晚上,杜甫就病逝了。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共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他的诗歌沉郁朴实、言语精练,艺术手法多样,思想内涵深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那严谨务实的创作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都值得后人学习。
李光弼卫唐
安史之乱能够平定,那些优秀的将领功不可没。当时最出名的将领有两个人,一个是郭子仪,另一个就是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其父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当政时,归附唐朝。李光弼很小就喜读书,善骑射,年轻时已经是武艺超群。他在王忠嗣手下任兵马使时,很受喜爱。王忠嗣常对人说:“日后能代我统兵的,只有李光弼。”安史之乱时,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
李光弼接受任命后,率兵直出井陉(河北境内),与各地唐朝武装一起,参与平定战乱。他先后在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大败叛军。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光弼与郭子仪在常山会师。不久,他率部与安禄山手下大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在嘉山展开会战。他身先士卒,将敌人杀得铩羽而归。史思明为了逃命,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这一仗,李光弼声名远扬,唐军声威大震,河北有数十个郡县的人们纷纷起来围剿叛军,归顺唐军。
李光弼很有谋略,即使身处险境也能临危不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率十万大军进攻太原。此时,李光弼的精锐部队都在南方,留守太原的士兵还不满万人。有人建议李光弼加固城墙来防御敌军,李光弼不以为然。他率领士卒在城外深挖壕沟,用挖出的土造了几十万块土坯。敌人攻城时,他就用大炮还击。叛军使用大炮轰击时,他就用土坯来修复毁坏的城堡。他还让人深夜挖掘地道,趁着夜色,不断袭击叛军。史思明不断受创,疲惫不堪。眼看久攻不下,史思明宣布退兵,就在这时,李光弼主动出击,歼敌七万余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因此这次大胜,李光弼被朝廷封为郑国公。
李光弼爱兵如子,他立下赫赫战功,朝廷给予了很多赏赐,他却将封赏全部拿来与士兵们分享。但是他也严于治军,只要犯了军法,不论是谁,都严惩不贷。他曾不顾圣命,斩了不服军令的御史崔众和兵马使张用济等。因此,有人说,李光弼治军有方,古往今来都不多见。
李光弼和其他九位节度使一起保卫邺城(今河南安阳)时,撤退的途中,他看到其他部队的士兵肆意抢掠百姓财产,甚为忧虑。于是,他下令严禁自己的士兵抢劫百姓。沿途的民众看到他军纪严明,都非常敬佩。
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史思明决定与其决一死战。他带领军队浩浩荡荡向汴州开来,并一鼓作气拿下汴州。李光弼听说后,无所畏惧。他先敌军一步进入河阳城,然后整顿人马开始组织防御。他先派手下猛将守住易守难攻的要塞,然后对部下说:“看我们的旗帜行动,连挥三次之时,诸位务必要全力进攻。退后者格杀勿论。”于是,士兵们全力向前。一个士兵不战而退,他命令将其斩首。一个士兵作战勇敢,他命人赏给他五百匹绢。不久,他最钟爱的部下郝玉也退了回来,李光弼马上命人去斩郝玉的人头。郝玉大叫:“我不敢违抗命令,是因为马匹中箭才退回来的。”李光弼给他换了马,让他继续作战。后来他连挥三次旗帜,全军上下奋勇出击,史思明大败而归。
李光弼为安史之乱的平定立下了不世功勋,朝廷为了表彰他,在凌烟阁上添上了他的画像。还让他担任了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封临淮郡王。但是,唐德宗李豫即位后,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这两个人都与李光弼不合,因此,时常在皇上面前中伤他。自从被强命进攻洛阳失败之后,自己率兵镇守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一次。待到他57岁病死徐州时,还将自己积攒的财务拿出来分给部属。他去世后,朝堂上下都哀悼不已。
贪财好色的元载
元载,唐朝凤翔人氏。他本不姓元,他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元景生,他就跟了元姓。元载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道学。他家境贫寒,每次参加考试都是步行前往。元载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唐玄宗年老时喜欢谈玄论道,他专门下诏选拔庄、老、文、列四子之类的人才。元载就在这时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唐肃宗即为后,元载担任了主管财务的度支郎。他因为善于察言观色、能言善辩深受肃宗喜爱。唐肃宗为了锻炼他,先是让他外出总领漕运事务,后来又将他调回京城,委任要职。当时李辅国专权,元载为了进一步向上爬,将自己的几个女性亲眷都送给李辅国做老婆,借此讨得了李辅国的欢心。他与李辅国搞好关系后,有一次去拜见李辅国时,他含蓄地将自己想当宰相的意思说了出来。李辅国果然是权势遮天,第二天就让元载当上了宰相。元载为自己的聪明庆幸不已,从此对李辅国更是俯首帖耳。
唐代宗即位后,李辅国成为了首辅。他经常在皇上面前赞赏李元载聪明能干,加上元载也善于琢磨皇帝的心思,因此,唐代宗对元载也极为赏识。李辅国死后,元载失去了一面靠山。他只好亲自出马,花重金攀上了内侍董秀,让他随时为自己报告皇帝的一举一动,所以,唐代宗一有什么动静、想法,元载立马就能知道,然后在皇上面前说出来的话都很讨皇上欢心,因此,唐代宗对元载非常信任。宦官鱼朝恩仗着唐代宗宠信,多次与元载作对,元载对他又恨又怕。不久有人在唐代宗面前告发鱼超恩,说他有不轨之心。唐代宗虽然不信,但是见鱼朝恩骄横刁蛮,目无法纪,逐渐疏远了他。元载见鱼朝恩失势,趁机与北军将领一起谋划,在皇上面前大肆诬陷鱼朝恩。次年,鱼朝恩终于被唐代宗杀掉,元载开始独揽朝政大权。
元载出身贫寒,人们原先认为,他官至高位后,一定会像那些出身寒门的贤人一样清正廉洁。但是大家都错了,也许是小时候受够了缺吃少穿带来的苦,他做了宰相后,开始忘却根本,变本加厉地搜刮钱财。他以朝廷开支入不敷出为借口,下令地方对百姓征收重税;他卖官鬻爵,将行贿、受贿公开化,助长了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他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全国最豪华的住宅;他在全国各地置办房产、地产,仅仅在长安城,他就有几十处房子。那些投机钻营之辈见他如此贪财,为了和他拉上关系,都争先恐后,向他进献珠宝、美女。元载做了几年宰相,搜刮了无数珍宝,据说,元载家仓库里的东西应有尽有。当时有人说:“宰相大人府里的宝贝,皇宫里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可见元载肆虐、贪婪到了何种地步。
元载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厚颜无耻,行径与小人无异。他依仗皇帝宠信,让自己的儿子、兄弟都担任了朝廷重要部门的高官。元载的妻子王氏凶悍无比,她纵容儿子在外面强抢民女,胡作非为。有人看不惯,向朝廷告发她,元载知道后,不但不敢责备妻子和儿子,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揭发他们的人打击报复,将那个人治罪下狱。元载畏惧王氏,不敢过多纳妾,但是他在家中养了很多妓女。每逢闲暇时间,他就让这些妓女表演一些淫荡、龌龊的节目。他的家人都跟他一样寡廉少耻,每到这时,都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起观看。那些清廉、正直的大臣听说后,都羞于与他同朝为官。
大历十二年(公元764年),有人揭发元载卖官鬻爵,朋党乱政,唐代宗下令将元载处死。元载的老婆孩子都被赐死,他千方百计积累起来的万贯家产也全部被官府没收。
奸相卢杞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他的祖父卢怀慎曾经官至宰相,有老好人之称。他的父亲卢奕是卢怀慎的次子,安史之乱时,被敌军擒获,不屈而死。卢杞因家荫而踏上仕途。但是,他虽然出身于忠良之家,却道德败坏,阴险狡诈,与祖父和父亲大不相同。
卢杞身材矮胖,相貌丑陋,脸色发蓝,很多人看到他,都以为自己大白天撞到鬼了。卢杞知道自己长得丑,但是谁要是因此而嘲笑他,他一定会誓死打击报复,很多人曾因为他的长相无意间得罪他,最后都被他整得家破人亡。郭子仪生病时,大臣们都前去探望。郭子仪为人不拘小节,同僚来的时候他也不让侍妾回避。后来他听说卢杞前来探望自己,早早就让侍妾、婢女躲开,自己单独待在房间里,专等卢杞前来。卢杞走后,家人惊问其故。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面目丑陋,心胸狭窄。你们要是看到他的那张脸,肯定会发笑。那样的话,他就必定记恨在心。他日后得势时,一定会报复,所以我才让你们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