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韩擒虎去世前,曾发生了两件十分奇异的事。第一件事是,一天邻居的老大娘到韩擒虎家去,发现他家门前仪卫俨整,犹如诸侯王的威仪。老人觉得奇怪,就询问这些人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其中一人回答道:“我们是来迎接大王的。”话音刚落,这些人就不见了。另外一件事是,一天,有一个病重的人忽然跑到韩擒虎家门前,大声喊道:“我要拜见大王。”韩府的家丁问他要拜见什么王,那人回答说:“阎罗王!”家丁们觉得那人说话不吉利,便想抓住他打一顿,却被韩擒虎阻止了。韩擒虎说:“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此后不久,韩擒虎就去世了。
从此以后,韩擒虎“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贺若弼祸从口出
与韩擒虎一样,隋朝的另一名大将贺若弼,也是将门之后,同样文武双全,并做过隋朝的上柱国大将军。
贺若弼(公元544—607年),字辅伯,河南洛阳人。其父是北周大将贺若敦,以武猛而闻名。北周时,贺若敦曾任金州刺史,后因口出怨言,得罪了晋王宇文护,被宇文护逼迫自杀。临死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平生最大愿望就是平定江南,统一全国,可惜临死还心愿未了,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还有,我的嘴爱发牢骚,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你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说完,他用锥子将儿子的舌头扎出了血,以作“锥舌之戒”。这一年,贺若弼22岁。
贺若弼从此发愤图强,以便将来有机会完成父亲的遗志。其父在朝为将时,贺若弼有机会认识了齐王宇文宪。宇文宪发现贺若弼武艺出众、能写诗文,认为他是个人才,便将他吸收到了自己门下,让他先从记室做起,后来又升为小内史。贺若弼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任小内史的便利条件,广泛结交上层人士,并多方参与谋划,很快就出了名。
当时,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十分严格,而太子德行不端,害怕被父皇知道,于是便竭力掩饰,所以,对于太子的过失,周武帝是一点都不知情。时任上柱国的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将来肯定担当不了皇帝的重任。”贺若弼也认为是这样。一天,乌丸轨对周武帝说:“太子没有做皇帝的才能,这件事贺若弼也曾和我谈论过。”武帝听后,连忙召来贺若弼,询问此事。贺若弼深知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且牢记父亲临终的遗言,害怕自己惹祸,于是对武帝说:“太子的德行和学问每天都在进步,没有看到他有什么缺点。”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背叛了自己,贺若弼却说:“君王的口不紧就会失去信誉,而大臣的口不紧则会丢掉性命,所以我不敢随便议论什么。”后来,太子即位,乌丸轨就被杀了,而贺若弼则免去了杀身之祸。
公元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接着开始派兵灭陈。贺若弼看到父亲的遗愿有望实现了,很是高兴。随后,他便参加了攻打陈朝的战斗,并且献出了很多计策,使北周军队连战连胜。然而,不久之后周武帝就病逝了,灭陈之事就暂且停滞了下来。
等到隋文帝即位后,灭陈之事很快被重新提起。在挑选攻打陈朝的将领时,元帅长史高颎对隋文帝说:“朝中众臣,若论文武才干,没有一个可以比得过贺若弼的。”隋文帝深表赞同,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要他出镇广陵,参与平定陈朝。贺若弼大喜过望,并当即献上了灭陈的十个计策,隋文帝看后很高兴,直夸他不忘父志。
贺若弼领命后,立即赴任广陵。直到此时,贺若弼终于有了继承父志的条件,因此到任后,他马上全力以赴为灭陈做准备。他昼夜训练水师,多方筹措船只,并且欺诈敌人,这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为伐陈创造条件。在贺若弼施展的招术中,最有效的就是以马换船和诈敌误机。
以马换船,是指贺若弼用退役的老马同陈朝的百姓做交易,换取他们的船只,为渡江作战筹措了大量船只。为了防止陈军生疑,贺若弼命令将换取的船只隐藏起来或者分散放置。
诈敌误机,是指每次换防时,贺若弼都下令军队全部集结起来,然后虚张声势,做出进攻江南的假象,时日一久,陈军习以为常,便不再准备迎战,认为隋军集结只是为了换防而不是要进攻江南。后来,贺若弼又另换新招,他带着大队人马沿江狩猎,弄得人喧马嚣。陈军一看,立即集结军队,加强防御。可当陈军紧张一番之后,却发现隋军只是狩猎取乐。如此反复,陈军觉得这是在戏弄他们,当隋军再有行动时,他们已经麻木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与韩擒虎商议后,率先打响了渡江灭陈的战役。他亲率精锐士卒八千人,将早已藏在江边芦苇丛中的战船开出,乘陈军毫无准备的时候,一举突破陈军沿江防线。顺利过江之后,贺若弼率部向陈朝都城建康挺进。六天之后,贺若弼部已经攻下了建康的东北门户京口,随后直逼建康。此时,守候建康的陈军尚有十万人,而贺若弼所率兵士不足八千,但隋军是精锐部队,贺若弼更是虎狼之将,所到之处,陈军皆一触即败。正月初十,贺若弼的部队已攻到建康城下,而韩擒虎及其率领的五百士卒则已抢先进城,并活捉了陈后主。随后,韩擒虎打开城门,将贺若弼部队迎接入城。至此,陈朝宣告灭亡,而贺若弼也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在灭陈的战役中,贺若弼与韩擒虎并列头功。班师回朝后,贺若弼被隋文帝奉为上柱国大将军,晋爵宋国公。后来,贺若弼又升至右武侯大将军。然而贺若弼最后还是犯了和父亲一样的错误,因私自议论朝廷的得失,被诬为“诽谤之罪”,遭隋炀帝杀害,终年63岁。
瓦岗军起义
隋朝末期,由于再也无法忍受隋炀帝的暴行,各地农民开始纷纷起义。在这些农民起义军队中,有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最强,那就是曾横行天下的瓦岗军。
瓦岗军最早由翟让领导。翟让是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原是当地的一名小吏,只因得罪了上司就被判处死罪。翟让为人和善、正直,深得人心,有一个狱卒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私自释放了他。于是,翟让就逃到了瓦岗寨,聚众起义,那年是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有个叫李密的人也来瓦岗寨投奔。李密本是贵族之后,由于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听说翟让正在聚众起义,便投奔了过来。
翟让见李密是个有谋略的人,就派他去劝说周边的其他起义军来合并,李密果然不负使命,所到之处,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依附于瓦岗军。从此,翟让开始器重李密。
李密很有政治眼光,他给翟让提议说:“现在我们的人马已经不少了,可是粮食还很缺乏,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迟早都会瓦解的。更严重的是,只要敌人一来,我们就全完了。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东边是一片平原,西边是虎牢关。而在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朝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可逼近东都洛阳,岂不是两全其美?”翟让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攻打荥阳。面对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力抵抗,便向隋炀帝求助。隋炀帝特派名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知道张须陀的为人,认为他有勇无谋,便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作战,然后佯装失败向北逃走。李密率精兵在半路设下埋伏,等张须陀部队追来时便将其团团围住,并一举歼灭。
瓦岗军获得大胜后,声势大振,挥兵北上,顺利攻下了洛口仓。然后,瓦岗军立刻打开粮仓,向百姓放粮。受饥挨饿的农民问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最后都高高兴兴背着粮食回去了。此番举动,深得民心,大量贫苦农民参加了起义军,使瓦岗军的队伍迅速扩大。不久之后,隋朝在洛阳的越王派大将刘长恭率领二万五千大军前来讨伐,李密事先作了周密部署,经过一场大战就击败了他们。经过这几次战斗,翟让觉得李密的才干远远超过了自己,于是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不久,李密便自立为“魏公”,改元永平,建立了瓦岗军自己的政权。之后,瓦岗军的战斗力大增,接连打了许多胜仗,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很快就成为了一股能和隋朝政权相抗衡的力量。
然而,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却逐渐激化。起先,翟让见李密善于作战,且威望越来越高,便主动将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在其兄翟弘和部下王儒信等人的劝说下,翟让又决定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便日益激化,以致最后翟让被李密所杀。瓦岗军内讧,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和王世充在洛阳城下联合进攻瓦岗军,致使瓦岗军大败,李密西逃。
此次失败后,李密走投无路,只得降于新建的唐朝。唐朝皇帝李渊一开始还能容下李密,但不久之后就命人杀了他,曾横行天下的瓦岗军就这样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