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当朝太子,只是尚未等到即位就离开了人间,谥号昭明,所以后世又称萧统为“昭明太子”。
12岁那年,萧统去观看刑部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了案犯的卷宗,然后说:“这个人犯罪也是情有可原,不知可不可以由我来判决?”刑部的官员答应下来,萧统挥笔就做出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部的官员向萧衍汇报了这件事情,萧衍因此更加欣赏他。
16岁那年,他的母亲病重,萧统于是就从自己的住处搬到了母亲那里,衣不解带地照顾她,寸步不离母亲身边。母亲最终因为病情过重而去世,萧统悲痛欲绝,吃不下任何东西。萧衍几次下旨逼迫,说道:“我还在世,你却为了母亲的离去茶饭不思,你孝顺母亲,难道就不孝顺我了吗?”萧统这才开始努力加餐,勉强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其他的东西仍是一口都不想碰。萧统本来是个体格健壮的男子,等到服丧期满却变得瘦弱不堪,人们看到他如此敬爱自己的母亲,无不为他感动落泪。
萧统少年时酷爱读书,而且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就熟读“五经”。他还结识了很多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古籍,商榷古今。到了十几岁,萧统已经阅览群书,满腹文韬武略。他在宫中从不理会其他事情,只知道埋头读书,后来干脆对萧衍说,他要离开皇宫,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一辈子书。可萧衍还指望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接替自己的帝位安邦定国,所以并没有同意。无奈萧统天天缠着萧衍不放,总是在他耳朵旁边叨咕这事,萧衍只得同意放他出走。
萧统走了很远的地方,终于在镇江招隐山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环境,决定在这里建造房屋做学问。山上除了几间破房子什么也没有,吃水还要从山下一步步挑上来。萧衍得知后十分心疼,派了几个宫女和太监,带着山珍海味、珠宝古琴来到招隐山陪萧统。可是萧统什么也不要,他对前来的大臣说:“我不需要这些宫女为我弹奏丝竹,山间的清水和风声是最动听的生意。”他留下了八个太监,其他人全部赶回宫中,还让大臣带话给父亲:“如果父王心疼我,就叫人把家中我那三万藏书运来就可以了。”
过了几个月,地方官将房屋和读书台造好。萧统整天约上当时的一帮文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编选文章。著名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当时就在镇江城的寺庙里当和尚,萧统时常会将他请来招隐山,当面请教他。
萧统在山上住了11年,编选了举世闻名的《昭明文选》。由于过度操劳,他不到30岁就双目失明,31岁时便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可他留下的《昭明文选》让人们记住了这个风雅的男子,他的仁义、孝义和睿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不曾熄灭过。
名将韦睿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作为士族子弟,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的祖父厌恶官场,隐居在山中不愿意出仕,他的父亲任南朝宋的长使,长辈们对于官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影响了韦睿,他不像祖父一样消极避世,同时对官场也保持着高度警惕,这种态度使得他在三朝任职而安然无恙。
南朝宋初年,雍州刺史袁岂欣赏韦睿的才能,邀请他出来做官。韦睿在和袁岂交往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他心性胆小懦弱不能成事,因担心会被害,于是要求到偏远的县城任职,这个决定果然为他免除了内乱的祸害。宋的政权被齐代替后内乱的战火一直不息,韦睿再一次请求到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做个小小的太守,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
公元499年,太尉陈显达和护军将军崔慧景相互勾结,率军进逼建邺,预谋抢夺齐的政权,一时间人心惶惶。众人求教于韦睿,他回答说:“这两人,一个无才一个懦弱,并不足以成事。”然而私下里,他结交了当时的雍州刺史萧衍,日后萧衍起兵之时,他带领兵马乘着竹筏前去增援。这使得萧衍很高兴,他所提出的建议基本上也都被采纳。萧衍夺得政权之后,改国号为梁,自己为梁武帝,韦睿为廷尉,封梁子爵。
为了维护梁的政权,韦睿做出了可谓巨大的贡献。公元506年,梁朝向北魏反击,梁将领王超率军与北魏军队激战良久,不得获胜,求教于韦睿。韦睿来到阵前,看到魏军营寨外面有数百精锐骑兵,他号令进攻。部下担心地说:“我们现在都是轻装上阵,是否应该回去穿上甲胄再出战。”韦睿摇头说道:“魏军如果有两千兵马,那么闭门自守就可以自保了。现在有这么多精锐骑兵出现在营门外,肯定有一些原因。我们如果突袭,杀尽他们的精锐部队,那么魏军自会大败。”众将士仍然心存疑惑,步履犹豫间,韦睿又下令:“军令如山,迟疑者斩。”众将士奋力拼杀,把魏军吓得节节败退,最终连夜拔寨而逃。
公元503年,北魏发起战争想要兼并南朝各政权。战场主要在淮水南岸的钟离展开,公元504年淮水暴涨,北魏的士兵不适应环境,只得撤兵;公元506年,北魏卷土重来,再次逼近钟离,11月钟离告急。公元507年,北魏在大将元英的带领下强攻钟离,守城大将曹景宗一时无法抵御,钟离城危在旦夕。梁武帝调遣时任豫州刺史的韦睿前去支援,韦睿立即率兵出发,乘着夜色将自己的军队在曹景宗营前二十里处安营扎寨。元英早上醒来看到梁营大惊,派出杨大眼前去进攻梁军新立营寨。韦睿用弓弩将杨大眼射伤,魏军败退,曹景宗早已派人向城中送信,告知援军已来,城内的士兵军心大振,意志坚定。城内外一鼓作气,共同打击敌军。
相持数日之后,韦睿发现魏军的气势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士兵进攻的精神已经呈现出疲软状态,士气大不如从前。他认为反攻时机已到,组织军队向魏军发起了反攻:曹景宗进攻北桥,韦睿进攻南桥,淮水涨潮之时,梁军将灌满了油脂放着干草的小船点燃推到魏军所在的桥边,桥被烧毁,军心涣散的魏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始撤退。梁军奋勇追杀,韦睿率领着敢死队率先在阵前追杀,魏军顿时溃败,元英独自逃走,杨大眼放火烧营撤退。梁军乘胜追击,俘虏敌人数万人,钟离之战梁军大胜。
韦睿活到78岁,于家中终老一生,死前遗言要薄葬。梁武帝十分伤心,赐予他的家人很多布匹和钱财,命专人负责他的丧事,谥号为“严”。韦睿一生勤俭节约为官清廉,堪称具有诸葛武侯遗风。
忠臣羊侃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今山东泰安县东南)人。他出生于著名的高门泰山羊氏,是南朝梁末的著名大将。他身材魁梧,身高近八尺,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史书籍。他刚成年的时候即追随父亲立下了战功,被北魏皇帝任命为尚书郎。这个官职可以接近皇帝,所以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有一次,北魏皇帝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传闻,听说他力大无穷,故将他召至殿前,问他道:“我听很多人说你如同一只老虎。我想看看,你到底是真正的老虎,还是只是一只披着虎皮的羊。”羊侃听了以后,马上匍匐在殿前地上,双手扣着地上的台阶,脖颈高昂,像只真正的老虎一样气势汹涌地大吼了一声。待他起来的时候,皇帝和众大臣发现台阶上羊侃手指抓过的地方已经留下了十个指洞。皇帝十分惊喜,赐给了他一柄宝剑,称赞他是真正的“壮士”。
正光年间,秦州有个羌人莫遮念生造反,占据了州城自称皇帝,还派出自己的弟弟率领军队进攻雍州城。北魏朝廷任命肖宝夤为主将,羊侃为偏将前往讨伐叛军。羊侃藏身在战壕中,寻找到一个机会一箭射杀了莫遮念生的弟弟。敌军因而军心大乱,部队顿时作鸟兽散。北魏皇帝欣赏他的勇气和谋略,将他升为使持节、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兼领泰山太守,晋爵为钜平侯。
此时的北魏政权已经动荡不堪,羊侃的父亲又在此时离世,按照父亲的遗愿,羊侃率领自己的部下准备回归梁朝。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羊侃到达建康,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封高昌县侯。只是,羊侃在梁朝并不是很得志。作为一员武将,他自然渴望能够统帅大军驰骋沙场,立下一番业绩。但是梁武帝老年万分昏庸,只肯任用自己那些没有真材实料的亲属,而不肯重用羊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