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然观与生态小康家园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科学自然观确立的具体体现。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一切生产都是人类个体在一定社会形态内并通过这种形态对自然界的占有。因此,物质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生产劳动自身的这种规定性就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它不以一切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因此,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确认和阐明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即确立什么样的自然观,对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方向、内容和规模起着先导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界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包括对自身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概念。综合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人的看法,占统治地位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长着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不是人的“对立物”,神也并不超越于自然界,它们都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包容其中,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统一体。这反映了对自然界有机的观点。在那时,整个自然界在人们的眼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不过这种魅力是与自然的神秘和强大恐怖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与自然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地位,自然乃是人们膜拜和崇敬的对象。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人面对自然一般不敢轻举妄动,凡改造利用自然的举动一般都十分慎重。这种被称为有机论的自然观一直延续了四千年以上。
历史发展到中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15、16世纪,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科学发明,美洲新大陆、通往印度海路两大科学发现和“太阳中心说”一场天文学大变革的相继出现,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神秘观念。尤其是17、18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原来的有机自然观逐渐被机械论自然观所取代。按照这种观点,自然和人都是上帝造出来的,上帝超越一切,不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与人无关的“外在物”,人与自然不同质,上帝安排人超越于自然之上并具有支配自然的权利。自然界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由一些基本要素如原子、电子、质子、中子、考克等这些粒子组成的,自然界变成了一堆僵死的无机物质。古代人所赋予自然那种神奇的魅力也就随之消失殆尽。其结果就是使自然界成为了人的对立面,单纯成为人们征服、改造、利用的对象。既然物质自然没有思维和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人类便可以随心所欲对待生存的环境,挥霍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毫不悔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自然观的创立创造了科学条件,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的问世以及生理学、胚胎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使自然科学成为关于过程、关于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科学,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像。这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运而生了。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确认和阐明了自然界存在和变化的规律,确认和阐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不仅如此,自然界还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从各方面对人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们自然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看作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指出,人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即“再生整个自然界”,把自然界变成“他的作用和他的现实。”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观除了确立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这一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外,其深刻思想的显著特点有,一是整个自然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永远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二是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各种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人类同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必须为维护自然的动态平衡而努力;三是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适应自己需要的自然环境;四是自然界对人类从各方面起着制约作用,因而人类要改变对自然居高临下的态度,转而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平等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我们统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由于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态学的理念,也可以称为生态学自然观。历史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激光技术、遗传工程的发展,特别是人类跳出地球表面,进入太阳系空间,开始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的眼界有了飞速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全面,征服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特别是从20世纪苏维埃政权诞生,尔后中国及一些亚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继建立,它逐步成为这些国家和人民占支配地位的自然观。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这些国家的人民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在某些时期,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偏差,甚至是重大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单从自然观的角度看,主要是过分夸大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例如,前苏联1948年通过并实施了一个“向旱灾进攻,并彻底战胜旱灾,获取农作物高产、稳产,为发展畜牧业建立坚固的饲料基地”的被称为“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大量毁林垦荒,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造成大片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域面积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还有从1954年开始实施的卡拉库姆运河工程,沿河形成了75万公顷的灌溉地,短期内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然而不久,严重的副作用不期而至,水浇地日益盐渍化,水位下降,沿河流域生态条件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中国在1958年制定了一个十年改造利用沙漠的计划,要求“必须争取在十年内以全面改造利用沙漠,实现全面绿化,变荒漠为牧畜业和林业基地,改变土壤,改变气候”。并对各大沙区分别提出了1—3年、3—5年、5—7年及7—10年的治理计划。众所周知,这个庞大计划落空了,而且在一些地方还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地方借“有水快流”乱采、滥垦、滥伐,造成极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教训极其沉痛。
如果说,中世纪以前的四千多年,人类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人是自然界的“奴仆”的话,那么从15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人类逐渐变为自然界的“主人”,开始“主宰”自然界,然而实践教训了人类,盲目崇拜自然不可取,无顾忌的“征服”自然也要受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主人”和“奴仆”的关系,而应当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在呵护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应树立并广泛宣传科学自然观,使其逐步形成全民共识,并变为实际行动,坚持节约、安全、清洁、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小康家园。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环境逐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