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辰、阎文儒两位老先生考虑到黑水国北城是汉代张掖郡城,但是,这座城作为汉郡城似乎太小,城的东、南有大量汉墓,城墙下面土层厚度不到10公分,应为汉筑,上面夯土层厚15公分—20公分,看来是明代的夯土层,元明之际可能作为驿站使用。查考文献记载,张掖有“昭武古城”,那么,南城或北城是否为昭武城呢?估计西域迁来的人建城不会太大,这里开始创建时是汉代,但面积小,作为郡城似乎不适。南城左右无唐代东西,明代东西多。南城中有许多汉砖,但不是原来在城中的砖,因为子母砖是用来起券的,不是建房用砖,是墓砖,只能说是后来人从墓中挖出来再拿到城中修兵营的。北城夯土层情况接近汉代,城中无大动,后来耕种,这里以后可以发掘一下。另外,古代城,尤其汉城,大一点的城都有较高的台基,黑水国南、北二城则没有。总之,有两个原因可以肯定这两座城不是汉代张掖郡城:其一,面积小,汉郡城一般应在500见方。其二,看不清哪里是重要衙属区,汉代城中衙属区在高台地上,或自然或人工,必须有一个高台地。
宿老接着阐述了骆驼城与现张掖城的关系,骆驼城始建于前凉,即张骏之建康郡城,从前凉一直维持到唐代。北凉占据张掖以后,其最初建都于此,唐之安史之乱以后至代宗永泰元年,张掖被吐蕃占据,唐退出张掖古城,吐蕃占了100年。公元851年,张议潮起义收回甘州,献给唐王朝,不久,唐因无力照顾西陲,河西张掖又被回鹘占领,也有100多年。到北宋仁宗初年,1028年,西夏赶走了回鹘。这就是说,从765年吐蕃占领后,汉代张掖郡城逐渐衰退了,因为占领张掖的都是游牧民族,张掖郡城并非他们永久居住的。张掖郡城东迁大约在西夏时,西夏将甘州作为向西发展的据点。今张掖市城作为西夏之城的主要依据有“西夏黑河建桥碑”以及在此修建卧佛大寺。建筑大庙这种情况从中晚唐开始,最盛在11世纪,从内地到长城以北的辽都有这样的佛教寺庙,张掖大佛寺是比较靠得住的西夏遗址,张掖城作为西夏宣化府所在地也是很有可能的。《甘州府志》记:黑水国元代为西城驿,这就是说,元代此城在张掖城西边,那么今张掖城是元代的,元代一般沿袭前代城(旧城),张掖新城应为元代沿袭西夏的城址。骆驼城废弃的主要原因为吐蕃、回鹘的战乱以及其民族生活特性导致人散城坏。
元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元代经营西北比较早,打败了西夏,占领西夏旧地后在西北用重兵,因为占领南方要通过西北才能打下四川、云南。因此,西北作为驻守军来说是一个重要地方,骑兵也可以从这里南进。传说忽必烈生在大佛寺,有一定可靠程度。因此,从现遗址(结合《甘州府志》记载)来看,元代前期在这里建设规模较大,马蹄寺站佛洞时代是元代前期,非一般地方官能够开凿的,也许与忽必烈有关,是典型的萨迦教派形象。元代喇嘛教盛行。河西同样,比内地更盛,从13至15世纪初,200多年最为盛行。马蹄寺开凿的最大工程就在这个时期,其雕像大部分为元代的佛像,马蹄寺中心柱洞子可能早到五世纪,也有几个唐代的洞子。元代在张掖城中遗留的东西主要是土塔,佛像也有一二较似马蹄寺佛像,额部宽,脸部窄。张掖从元代至明代洪武五年,一直为甘肃的中心,至清初雍正年间才取消甘肃行都司。张掖城最盛在元代,往后逐渐成了地方城。
临别前,宿老的留言是:“张掖故城何处寻。”次日,宿老前往高台骆驼城考察,对张掖故城址问题未作进一步的探讨。宿老这次对张掖的考察,不可能将所有遗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所以也不可能立即解决张掖故城的历史地理问题,但是,他提出一系列观点和思路对我们从事张掖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继宿老在张掖考察之后,对黑水国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出了以史料为重点进行论证的困境,步入以考古学为先导的新时期。
(四)《汉张掖郡故城址及迁建时代考》
1992年后,笔者对黑水国区域的文物遗存和分布情况作了详细考察,最后写成了《汉张掖郡故城址及迁建时代考》,发表在《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汉角乐得县的辖区范围以黑河为中心,东不过今张掖市碱滩乡之东古城,西不过临泽县昭武一带。
2.黑水国地处上述范围中心地段,拥有本范围及至张掖地区最大的汉墓群和巨大的汉代建筑遗址,并且与古代史书记载相吻合。因此,黑水国区域就是汉代张掖郡治及角乐得县治所在地。
3.从黑水国区域内发现的大型汉代建筑材料堆积来推断,汉代最初在黑水国的建设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4.考察居延地区城址,结合史书记载,可以作出这样一个推断:汉代张掖郡太守城、郡都尉城、角乐得县治由于考虑形成一个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而不会独城而置,而是多城而置。因此,张掖郡很有可能与内地郡城不同,存在着特殊性。
5.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魏晋之际张掖郡城及角乐得县城均已迁至今张掖市区的新城之内,永平县的出现便是迁建郡城和废弃角乐得旧城的标志。
(五)黑水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和大量的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对黑水国的研究只能算作起步,古代史志对黑水国的记录极为稀少。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考古资料,凭空臆测,或者是利用了考古资料,但未能正确地认识、科学地鉴别,研究等于徒劳。以往对黑水国的研究正是不同程度地陷于这种误区,严重影响了科学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进程。而黑水国研究工作的僵滞状态又导致它不被人们全面地认识和重视而遭受大面积破坏。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黑水国研究工作的阶段性,面对现实,扎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如详细地调查、记录、测绘、采集以及必要的考古发掘等工作,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由于对黑水国这座大型遗址的综合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和认识,以往对黑水国的研究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张掖故城问题上,或者说,只停留在对南北两座古城性质的讨论上,如黑水国是不是张掖故城,究竟是南城,还是北城等。
这势必形成一种观念:黑水国古城就是指南北两座古城,黑水国遗址仅有南北两座古城,黑水国价值主要在南北两座古城等等,完全忽略了黑水国其他众多遗址与文化遗产,同样造成大面积的遗址、古墓葬被忽略、破坏。
关于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黑水国也是黑水国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大空白。作为大型文物遗址的保护不同于一般文物及古建筑的保护,有着特殊性。普通文物首先应该突出保护,只有保护有效,才能发挥它的社会效益,达到利用的目的。而针对大遗址我们应该首先突出强调合理地利用,只有在合理地利用过程中才能达到有效地保护,针对具体的文物本体仍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从事黑水国研究的人员少、力量薄弱也是黑水国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加快科研步伐。
传说,以前黑水国附近有一户牧羊人家,牧主每天都赶着羊群、带着猎狗到黑水国放牧,这只狗每到黑水国就离开羊群和主人,不知去向,而且,它从不吃主人家的食物却越来越肥,越来越胖。牧羊人感到非常奇怪,想弄个明白。有一天,牧羊人备了一匹马,另带一名伙计同去黑水国放牧,到了黑水国之后,牧羊人让伙计牧羊,他骑马暗随在狗后,狗离开羊群之后跑呀跑,跑到一丛红柳下不见了,牧羊人驱马赶到红柳丛前,下马仔细搜寻,最后,他在红柳树下找到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他钻进了洞,原来洞内是一个巨大的地宫,牧羊人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每进一道门,都发现有整缸盛装的金银珠宝,进了第九道门,也就是最后一道门,见室内摆着一排方桌,方桌上放着九个金骆驼,九个金骆驼相互连接,头朝西而立,牧羊人取下一个揣进怀里,顿时,宫内一团漆黑,向任何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墙壁,牧羊人只好放回金骆驼,宫内恢复了光明,这样他才得以出洞。牧羊人连做梦都想得到黑水国的宝藏,后来,他请了一位道士和一位僧人,带了一猪一羊及香火,在洞口作了隆重的祭奠,颂经念咒,祈求神灵保佑拿到宝物。然后,他带领道士、僧人和自己的儿子一同进洞取宝。他们仍然过了九道门,同前一次一样,每拿起宝物,洞内便失去光明、四面皆壁……这个故事说明:凡是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要有贪婪之心、非分之想,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是同样的。
古时的黑水国相当繁华。一天黄昏,城里来了一位皓发老人,老人挑着担子,一筐枣、一筐梨,大声叫卖“枣……梨……”可就是价格太贵,谁也不愿买,他只是不停地呼喊。原来,这位老人是一位神仙,他料知黑水国将要发生天灾,但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借此劝人们“早离”。凡人谁能领会他的用意啊!当天晚上狂风大作,一夜之间,黑水国域被黄沙掩埋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然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
“枣梨”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作为古老国都的时候,黑水国国王是一个横行覆道、为所欲为的恶棍,他聚财敛物,贪得无厌,可就是没有子女。江山后继无人,黑水国国王煞是烦恼痛苦。他设坛祈求祁连山神、黑河水母,王后果然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了一男一女,一个是傻子,一个是哑巴。黑水国王恼羞成怒,把两个孩子扔进了城东的黑水沟,王后悲痛欲绝,呼喊“傻子哑巴”,哭声感动了天神,天神误以“沙子压吧”,挥臂飞沙走石,让黑水国王得到应有的报应。后来,北城东侧的黑水沟泛出两股泉水,汇流成后来的塔儿渠。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无节制的索取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沙压国都的故事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陈子昂(唐)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
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
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
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
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
披图见丞相,按节入咸京。
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
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
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三)诗咏古城
观古咏今
游张掖黑水国城遗址有感
徐万福(当代)
古道秋风弱水游,黑水国去沙自流。
远山近水衔千秋,断垣残廓仍有究。
物事代谢成古今,谁人终身不为丘。
日月如梭不畏老,感奋世事胜前修。
科教兴区战略久,产业经营善运筹。
三引两出上层楼,十大工程更劲遒。
只争朝夕奔小康,必然王国进自由。
吾尔东西万古求,华夏悠悠耸环球。
黑水国
于右任(民国)
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址,占地十余里,土人称为黑水国,掘者发现中原灶具甚多,遗骸胫骨皆长,余捡得大吉砖,并发现草隶数字。
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国史无传。
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