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的老师和朋友,它是寒夜里的篝火,是沙漠中的清泉。书中有着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理想者的精神乐园。因为书籍,文明的火种得以传递,因为书籍,思想的长河得以奔流。让孩子培养读书的兴趣,也就是为孩子找到一生快乐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使读书兴趣化,是获取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法则。
孩子可能很积极、很努力地读书,但只有把这种积极、这种努力转化、培养为一种浓烈的兴趣,他才能读好书。
有的孩子虽然很努力地读书,但是却没有兴趣。凡是这种情况,效果都要差很多。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不高。
所以,千万不要只知道死读,傻读,而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只有将积极性转化为兴趣之后,他才有可能实现效率的飞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高的效率,有兴趣,才能够轻松愉快、不知疲倦地读书,才能够进入乐此不疲的读书境界。
大部分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觉得愉快、轻松,就不会觉得痛苦,就会焕发精力和创造力。
反过来,如果让孩子做一件很头痛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他还没有做,就已经开始厌倦疲劳了。
当孩子用同样的时间记背一批单词,有兴趣和没兴趣的状态,效率可能要差很多倍。孩子学习一门功课,付出同样的时间和努力,有兴趣和没兴趣,效果也要差很多倍。
因此,父母要认准一条:只有兴趣,才能使孩子读书越来越有高效率;只有兴趣,才能使孩子读书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当一个小学生对图书内容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读书就会更加主动积极,不但不会感到这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会饶有趣味,效率很高。理论和实践都证实,兴趣是读书的挚友,是提高读书能力的有效动力。
父母要买些色彩缤纷的童话故事书,经常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使孩子发现并爱上书中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对知识产生渴盼,对书籍产生亲切感。
父母在给孩子选购读物时,对质和量两方面都要精心把握。
不要短时间内让孩子看大量书籍,那样只会吓怕孩子,使他不知从何入手,反而减低阅读的热情。不能享受真正的读书乐趣,只会白白浪费了书本。
从质的方面看,未必每一本书都适合孩子,父母先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再考虑书的内容,还要注意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孩子三、四岁时,图画较文字对他更有吸引力,因为图画是具体的表达实物,一看便懂。父母可让三、四岁的孩子阅读看图识字卡,以图画启发孩子对文字的认识。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孩子更有热情来读书。
此外,父母要注重儿童书籍主题的健康正确性,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文字要简洁,语句有韵律容易上口,这样才能令孩子常久保持读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