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32

第32章 中卷(16)

【原文】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着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译文】

“必有事焉”,其实只是“集义”,“集义”,则只是致良知。说“集义”,一时还抓不住关键,而说致良知,当下就有切实的地方可以着手用功。所以我专门说致良知。随时在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切切实实地致良知,便是“诚意”;切切实实地致良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主观臆断、片面绝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是“正心”。切切实实地致良知,就自然不会有“忘”的毛病了;也不会有“助”的毛病。所以,说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不用再说“勿忘勿助”。孟子说“勿忘勿助”,也是针对告子的病症所开的药方。告子主张强制人心,犯了“助”的毛病,所以孟子专门解说“助”的危害。告子会犯“助”的错误,也是因为他把义当作心外之物,不懂得在心中“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如果时刻在心上“集义”,那么良知的本体自然会洞然明朗,自然是非毕露,又怎么会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弊病呢?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固然对后世的学者大有功劳,然而因为也只是对症下药,只说了个大概,所以不如《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非常精简容易,上下连贯通达,永无弊病。

【原文】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功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功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功夫未明彻也。

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功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

文蔚之论,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功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译文】

圣人们讲学,往往都是按照时事就事论事,虽然每个人的说法好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关键宗旨,都是相吻合的。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就只有一个人性,只有一个天理,只有一个良知,只是这一件事而已。所以凡是就古人论学方面讲的功夫,根本不需要掺杂搭配地讲解,自然地没有不吻合贯通的。如果有人认为需要掺杂搭配来讲说,便是他自己的功夫尚未明彻。

近来,有人认为“集义”的功夫,必须掺杂着致良知的功夫才会完备,那是因为他“集义”的功夫尚未明了透彻罢了。“集义”的功夫尚未明彻,便刚好成了致良知的阻碍。而认为致良知的功夫必须搭配“勿忘勿助”的功夫才能完备的,也是因为致良知的功夫尚未明了透彻。致良知的功夫尚未明彻,便刚好是“勿忘勿助”的牵累。像这样,都只是在字义上穿凿附会,以求融会贯通,还未曾就自己实在的功夫上体悟,所以说得越精细,就会相差得越远。

你的论述,在“大本达道”上已经毫无问题了,但对于“致知”“穷理”以及“勿忘勿助”等学说,还时时会有掺杂搭配的地方,这正是我所说的已经在康庄大道上了,但有时会有歪斜迁曲的情况,等你的功夫纯熟后,自然就没有了。

【原文】

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①者也。

【注释】

①“语大”二句:语出《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意为君子讲到道的广大,即使是天地无边无际也装载不了它;讲到道的精微,天下任何东西也破碎不了它。

【译文】

你说的“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最能看出你近来所下的真切笃实的功夫。你自己无妨从这里用功,自然会有感觉得力的地方;但如果用这些作为定论去教导别人,就未免会有用药不当反而得病的担忧,所以我在这里不能不提一提。

良知原本就只是一个天理。它自然明觉显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真诚恻隐,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侍奉父母就是孝,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尊敬兄长就是悌,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侍奉君王就是忠。这里只有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隐。如果尊敬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也就是侍奉父母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如果侍奉君王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也就是尊敬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所以致侍奉君王的良知,就是致尊敬兄长的良知;致尊敬兄长的良知,就是致侍奉父母的良知。不是说侍奉君王的良知不能致,就必须从侍奉父母的良知上去扩展延伸出侍奉君王的良知来。如果这样,就又是脱离了本原,只在细枝末节上探求了。良知只有一个,随着良知的呈现和流传,自然就会完备,不用再去寻求,也不需假借于外。但是它呈现流传的地方,自然有轻重厚薄,但丝毫不容增减,这就是所谓的“天然自有之中”。尽管它的轻重厚薄,丝毫不容增减,但它的本原也只是一个。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它的轻重厚薄是丝毫不容增减的。如果可以增减,如果需要向外假借,就不会再是真诚恻隐的本体了。良知的妙用,之所以没有固形,没有穷尽,是因为“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原文】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唯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①者也。

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②”其说是矣。

【注释】

①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意为后世要一直施行它,一朝一夕都不可以例外。语出《礼记·祭义》。

②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此段是程颐所言,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但不能说它是仁的根本。

【译文】

孟子所说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它是就人的良知最真切笃实、不被蒙蔽的地方提醒人,使人在侍奉君王、结交朋友、仁爱百民、关爱万物时,以至一切行动、静止、说话、沉默之间,都只是致他那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如果真是这样,自然之间,就无处不是圣道了。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以至于无法穷尽,但只需用致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去应对,就再不会有什么遗漏缺失,这正是因为当中只有一个良知的缘故。除了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良知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良知可以致了,所以孟子才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正是“惟精惟一”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施诸后世而无朝夕”了。

你说:“想在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过程中求得所谓致良知的学问。”从自己着手用功这方面说,没什么不可。如果说“用良知的真诚恻隐,来探求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也没什么不可。程颐先生说:“施行仁义从孝悌开始,孝悌是仁义中的一件,说它是行仁的根本可以,但说它是仁的根本就不可以了。”他的说法很对。

【原文】

“臆”“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唯浚之言亦未为不是。在文蔚须有取于唯浚之言而后尽,在唯浚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刍荛①,非是以迩言当察,刍尧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罣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功夫,却须如此方是。

【注释】

①刍荛:刍,草;荛,柴草。引申为打柴的人。

【译文】

针对“不臆不信”“不逆诈”“先觉”等论说,你说“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非常正确!偶尔会有掺杂搭配的地方,前面我已经谈到过了。唯浚的说法也不是不对。对你来说,需要采取唯浚的说法才能够做到详尽,而对唯浚来说,则需要采取你的说法之后才能更明白。不然的话,你们都难免会有一些偏执。舜喜欢体察浅近的话,并向打柴的人请教,并不是浅近的话值得去思考,而是舜认为应当向樵夫请教,所以他就去请教。这是良知的呈现流传,光明透彻,更没有任何障碍蒙蔽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大智。如果有了执着和意、必,他的智就变小了。讲学时自然会有一些分辨取舍,但若要在心里切实地用功,就必须这样才行。

【原文】

“尽心”三节,区区曾有生知、学知、困知之说,颇已明白,无可疑者。盖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存心、养性与“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养性、事天者,虽未到得尽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里做个求到尽心、知天的功夫,更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人,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院之间者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墙傍壁,而渐学起立移步者也。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而步趋于庭除之间自无弗能矣;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无弗能矣。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功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躐等而能也。细观文蔚之论,其意以恐尽心、知天者,废却存心、修身之功,而反为尽心、知天之病。是盖为圣人忧功夫之或间断,而不知为自己忧功夫之未真切也。吾侪①用功,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功夫之始。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其不能奔走千里?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哉?

同类推荐
  • 《钢铁侠》与哲学:面对史塔克现实

    《钢铁侠》与哲学:面对史塔克现实

    钢铁侠的盔甲能真正思考吗?托尼·史塔克的智慧是钢铁侠最强大的武器吗?钢铁侠能既做超级英雄又是史塔克企业的公司财产吗?钢铁侠技术预示着美好的明天还是黑暗的前景?托尼·史塔克能既是超级英雄又是酗酒的花花公子吗?表面看来,钢铁侠似乎只是个简单的超级英雄,另一个带着炫酷的小玩意儿打击犯罪的富人。《〈钢铁侠〉与哲学》探索了几十年来钢铁侠漫画和电影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所引发的哲学问题。托尼·史塔克的道德罗盘是什么?漫威宇宙第一次超级英雄内战中,钢铁侠要为美国队长的死负责吗?我们该让史塔克这样的人来管理世界吗?关于技术在社会中的角色,钢铁侠能从根本上教给我们什么道理?
  •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老子新解

    老子新解

    以往的人们解释《老子》总是从《老子》一书的词语出发。而本书的作者则完全从《老子》一书的内在逻辑出发因此,本书就其方法论上的革新来看,是对老子解释的一次革命,其所获得的结果是完全崭新、与众不同和引人注目的。通过这本书,现代的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将会重新发现,他们可以从中国古人的著作中,特别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丰富而又极为珍贵的思想与精神的养料,从而使自己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加充实和完美。
  •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是德国当代知名的思想史作家萨弗兰斯基的倾力之作。在德国广受欢迎,位居德国亚马逊分类榜榜首。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用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浪漫主义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钢铁浪漫主义”,将无数青年送上战场;在纳粹时期,浪漫主义又被再度利用,助纣了20世纪的政治大灾难。萨弗兰斯基在完整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二主讲中古哲学。
热门推荐
  • 帝覆

    帝覆

    这是个以武为尊的世界,强者弹指间摘星逐月,弱者只能饱受欺凌。周覆自小城中走出,登临帝位,君临天下!
  • 惊变之世

    惊变之世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改变了这个世界,在这个崩坏的城市里,人们的身边充满着猜疑、恐惧、悲凉、痛苦、愤怒、无奈...
  • 倾慕有晚吟

    倾慕有晚吟

    光阴荏苒,岁月蹁跹。我凉薄的记忆被逆袭的时光割裂出一条,巨大的伤口,那个我曾经深爱着以为可以走到天长地久的人,那些我曾经推心置腹以为可以永远肝胆相照的人,他们的面孔赫然地横列在破败的往事面前。就像我无数次做的那个惨烈的梦,那些破碎的画面和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你们,还好吗?
  • 重生之万界主宰

    重生之万界主宰

    普通人的神通圣器,可以以一敌万。强者的神通圣器,可以移山倒海,逆天转命。范雪离自千年前重生,身挟炼药宗师之威,执掌神通圣器至宝三昧真火,为了千年前的奇冤,强势而出,将一切阻碍斩于剑下!“万界当由我来主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太后变身影后

    太后变身影后

    一场奇异的刺杀竟让身为古代太后的她跑到了现代,还把现代玩转自如,当起了影后,这是要逆天的节奏吗,可半路杀出个谁谁谁,她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是选择他,还是他,还是他他他.
  • 他们都把我当神了

    他们都把我当神了

    石头+木头=石镐【石斧】穿越之路从石镐开始!我的石镐,毁天灭地。李讷:我只是想过上美好的小康生活。创造了一些小玩意,玩耍。然后不知道咋回事,他们就把我当成了神!至高神啊!
  • 坏坏校草宠平民丫头

    坏坏校草宠平民丫头

    简介:身为平民的她,误惹三个贵族校草。一个很冷酷,一个很妖孽,一个很温柔。这三个校草竟然都对她有好感。而她呢?却一直不断的逃离……尹萧不断的逼近她,妖孽道:“水晶,你是不是爱上我了?”她倔强的扬起小脸:“我……才没有。”“还说没有,你都脸红了。”一场狂热的吻席卷而来。尹萧吻上她的脸,如此的温柔,如此的迷恋!
  • 快穿之柒柒是个铁憨憨

    快穿之柒柒是个铁憨憨

    来自21世纪的中二少女陆柒一不小心把自己作死了,意外与系统857绑定,为了能回到过去改变死前的惨状,她决定走上快穿的这条不归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系统以为每一个世界会让宿主变得成熟,但是有一个每个世界都有一个把某柒宠成了一个小公主(系统:我还是个孩子,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啊啊啊~我不活了)
  • 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

    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