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汉武帝来,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帝王代表人物。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汉武帝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渐实现了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汉武帝也被人视为雄才伟略的大帝。
我们常说,看人要盖棺定论。但看汉武帝的成就,他可以称得上是千古难见的明君,正如曹植说的那样:“封天禅土,功越百王”。不过到了后期,汉武帝变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是荒唐。
先看当时的长安城。那时候,整个长安城都处于荒唐的氛围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就会发现,大街上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而且,在人群中,随处能见到各路方士和神巫的身影,说白了就是些神棍神婆。当时的人们喜欢没事扎个小人,在上面刻上讨厌的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埋在地里或者拿针扎小人,妄图使受害者发疯发狂,不明不白地死去。
怎么样?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可是很多古装剧中的反面角色的杀手锏之一。我们把它叫作巫蛊之术。这玩意在当时简直是全民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汉武帝的后宫。大家知道,后宫的斗争可是很激烈的,妃嫔们为了争宠,打击竞争对手,几乎每个人的房间里都埋了不少小人,这也是当时后宫妃嫔们心照不宣的事情了。当然,汉武帝是不知道的。
汉武帝可谓是这种大众扭曲心理潮流的最大推动力量。是人都怕死,是人都想长命百岁。皇帝更是如此,所以汉武帝晚年十分崇拜巫术。他的这一习惯,也被大家广为模仿,逐渐形成了当时的病态现象。
全民都信奉迷信就够让人伤脑筋了,可就是有人不嫌乱,偏要插一脚进来。这个人就是江充。江充何许人也?说白了就是一个油头滑脑的奸诈小人。不过由于他本身长得高大帅气,还很会打扮,经常一副英气逼人的模样,所以汉武帝一见他,就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汉武帝问江充一些国家内政问题,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江充对答如流,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后来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江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汉武帝一高兴,将江充提拔为监察官。
要知道,当时的监察官权力可不小,不仅能监视各地官员、王公大臣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调动军队、斩杀地方官员。任职期间,江充同志行事果决,表面上看起来铁面无私,对皇亲国戚也毫不含糊,该办就办,深得汉武帝的欣赏。
有一天,江充碰到太子刘据的人乘着马车,奔驰在原本只属于汉武帝专用的大道上。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说白了,是人家汉武帝的家事。但是江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在汉武帝面前表现的机会。于是乎,江充二话不说就将太子的人抓了起来,把马车也扣了起来。太子刘据得知后,派人向江充谢罪说:“太子说了,不是他舍不得这些车马,是不想让皇上知道这件事误会太子管教下人无方。太子说,请您看在他的面子上,给通融一次,太子定会对属下严加管教,绝不再犯。”按理说,堂堂一个太子,能够这么放下面子来求情,算是给足了江充面子。可江充一点儿都不领情,硬是原原本本把这事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对江充的办事风格大加赞赏:“作为一个监察官,就该这么做!”这件事过后,江充的人气爆棚,在京师一带赫赫有名。不过也不可避免地和太子产生了矛盾。
征和二年(前91)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沾了他老爹的光,年纪轻轻就位列九卿,少年得志,威风极了。可惜这个公孙敬声也是个闯祸的主,居然私自挪用军费,数额巨大,情节恶劣。汉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将公孙敬声收监。公孙贺为了保住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主动提出抓捕当时的重要通缉犯朱安世,来抵消自己儿子的罪过。
朱安世可不是无名小卒,他仗着自己有点功夫,在京城到处作案,且从未失手,当然,这也跟他到处打点有关。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既然上头发话了,下面的官府也只好把朱安世给抓了,送到大牢。朱安世心里气急了,心想凭什么你儿子犯错让老子我来承担?本着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朱安世揭发说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有奸情,还派巫师埋下木偶人,然后焚香诅咒皇上。
汉武帝一听这还了得,竟敢给我施巫蛊诅咒?大怒之下,直接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都杀了。
这把江充吓得不轻,心想这老东西真狠啊!又想到汉武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看来活不了多少年了,如果汉武帝死了,那么继位的肯定是太子刘据。自己跟太子有仇,如果让太子登基,那么自己的好日子也算到头了,自己得赶紧想办法阻止这件事。想到这,江充赶紧进宫见汉武帝,说:“皇上您雄才伟略,应当长命百岁。但现在这点小病都让皇上这么痛苦,完全是因为巫蛊的原因。如果除去巫蛊,我保证皇上能够生龙活虎,更胜从前!”汉武帝听了巫蛊就头大,对此也是一阵后怕。于是想也没想,就同意了江充的提议,并提拔了他,命令他全权负责铲除巫蛊的事情。此时的汉武帝还不知道,他的一纸命令,为日后的长安城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得了势的江充带着一群巫师开始到处挖掘木偶人,抓不到人就屈打成招,然后让这个人再诬陷其他人。靠着这种方法,江充一伙杀掉了上万人。然后,江充请求汉武帝准许他进入皇宫去除巫蛊。此时的汉武帝已经被巫蛊搞得神神道道、疑神疑鬼的,整天看自己身边的人不顺眼,怀疑他们都是想害自己的小人。为了自保,汉武帝同意江充进宫除蛊。
这正中江充的下怀。江充就是想借着进宫除蛊的名义,秘密陷害太子,好除去自己日后的心头大患。江充一伙装模作样地挖了几天,然后对外声称自己在太子宫中挖出了诅咒汉武帝的巫蛊木偶,并把这件事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脸色没什么变化,搞得江充等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太子听了这件事可就坐卧不安了。心想,自己虽然没有干过这事,不过有些事情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没有办法跟皇上解释,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最后,太子决定先发制人,派人假传圣旨,逮捕了江充一伙,并亲自监斩江充。太子在监斩的时候还在骂江充:“你这个畜生,害了赵王一家还不够,还想来害我们?”顺带的,江充的那伙巫师也被太子赶到树林里,一把火烤熟了。
要知道江充可是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太子随便就把他给杀了,这性质可就严重了。太子呢,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派人拿着信符去见了自己的母亲——卫子夫皇后,向皇后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并请求皇后的保护。皇后听了,同意了太子的请求,把宫里的兵马调给太子,供太子抓捕江充的余党。
不过,这么大的动静难免会被人发现。本来就被巫蛊搞得人心惶惶的百姓们,对太子这么劳师动众更是越发不理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达成了共识:太子谋反了!这个结果让太子大吃一惊,自己明明是抓捕江充的余党,怎么成了谋反了呢?这事让皇上知道了还了得?太子的担心还真就成真了。与太子有仇的黄门侍郎苏文听说后,向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谋反了,京城都乱套了。
太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汉武帝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认为太子不会谋反。为了打消别人的顾虑,汉武帝派使者前去把太子接到自己的行宫来汇报一下情况。使者到了京城,看见乱糟糟的一片,吓得赶紧回去跟汉武帝汇报,并添油加醋地说,太子真的谋反了,就连自己也差点被太子的人杀掉,要不是想着回来复命,自己早就跟太子的人干上了。
汉武帝一听,差点气死,立马派丞相刘屈嫠去平息叛乱。双方在长安城大战数日,最后太子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太子逃出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通缉犯,整日藏匿于一个穷人家中,过着一日三餐不继的苦日子。此时卫子夫皇后也因为“太子谋反”这件事,含恨自缢而亡。
到此,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父子之情已经不复存在了。汉武帝派兵搜捕太子,见到太子一律格杀勿论。整个朝廷几乎没人敢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因为这些人知道,现在谁出风头谁倒大霉。
话说太子过了半个月的清苦生活后,实在是扛不住了,于是想去投奔自己在湖县的朋友。谁知却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被官兵追捕。太子知道自己难逃一死,还不如死得体面一点,最后,在自己房里上吊自杀了。
汉武帝清醒之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后悔,于是后期把重心转移到富民上,还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正如毛泽东评论的那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迷信这个东西,还是不要碰的好。
第五节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为争帝位曹丕下狠心
一开始,曹操想要立曹植为储君,而曹丕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立储的争斗中获得了上风,成为了世子。称帝后,还是怕弟弟的惊人才华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地位,曹丕软禁了弟弟,为了巩固统治,对宗室同族大下杀手,他的手中究竟有多少鲜血?
曹操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一代枭雄。他南征北战,统一北方,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显示了曹操的雄才伟略。按理说,以曹操的能力,废除献帝,自己称帝当然是小菜一碟。但即使曹操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他还是以汉臣自居。孙权都看不过去了,想讨好曹操,让曹操称帝,曹操急了眼,大骂:“你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不过说归说,曹操终究是人,难道他就不想过过当皇帝的瘾?当然不是了,只是他觉得,如果自己硬要称帝,那么天下可能再次大乱。自己要像周文王那样,为儿子打好基础,让儿子顺利废汉称帝。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在大战宛城时把自己的快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在后面掩护被乱箭射死。其余的十多个儿子中,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冲比较突出,具备争夺太子的资格,剩下的兄弟就完全沦落为打酱油的了。按理来说,身为老二的曹丕在曹昂死后,当上太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他的老爹是曹操,一个多疑多变的人,说不定因为什么小事惹得他不满意就换了别人。能当上曹魏的第一个皇帝,也算是一个巨大的殊荣了。因此,曹丕是想方设法要当上太子,以便能当上开国皇帝。
不过,曹丕的几个亲兄弟个个都不是吃素的,真是应了“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首先是曹冲。曹冲打小就机灵俊俏、聪明绝顶,尤其是“曹冲称象”,更让群臣赞叹不已。曹操也非常喜欢曹冲,走到哪就带到哪,好像太子的位置已经内定为曹冲一样。可惜老天不长眼,曹冲十三岁便早早去世了。曹操悲痛欲绝,对曹丕几兄弟说:“曹冲死了,我很难过,但对你们来说值得高兴!”换句话说,如果曹冲没那么早去世,可能曹丕几兄弟也不用为了太子之位费什么劲了。就连曹丕当上皇帝后也在说,“如果兄弟曹冲还在,哪里会轮得到我做皇帝!”
然后就是曹雄和曹彰。曹雄跟曹丕关系比较好,铁哥俩。曹雄曾对曹丕说:“二哥,以后你当了皇帝我做你的将军,专治各种不服,你说打谁我就去打谁!”曹彰呢,更是一名猛将,打小就不喜欢读书,还对曹操说,大丈夫生下来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征战沙场,建立功勋,读书有个鸟用!因此,曹操也懒得逼他读书,满足他的心愿,让他常年在外领兵打仗,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过,对于做皇帝来说,曹彰除了手上的兵权,其他的都不占什么优势。这两人,就暂时被排除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
现在形势貌似逐渐明朗起来,能阻止曹丕继承太子之位的只剩下曹植一个人,但也是威胁最大的一个人。曹丕虽然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不过曹植这个人,不仅心思敏捷,更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大才子。当时有人就说了,如果把天下的才华分为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的才华就占了八斗。曹操自己也是个大文人,本着英雄惜英雄的心理,自然对曹植更加中意,太子之位的天平慢慢朝着曹植倾斜。
曹丕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研究曹操的爱好。曹丕知道曹操崇尚节俭,便整天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在曹操面前晃来晃去的,与曹植大手大脚花钱请朋友吃饭的豪爽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讲求孝道,曹丕就抓住每一次曹操出征的机会表现自己对曹操的孝敬之情。每次出征,曹植总是脱口而出一篇华丽的诗赋,大赞曹操率领正义之师,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曹丕每次都装得痛心欲绝,跪在地上号啕大哭,说:“父亲啊,不孝儿子不能替您出征,实在是很惭愧。您可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要是您出了一点问题,那么我们魏国该怎么办呢?”这真可谓是声情并茂,大臣们也是一个劲地挤出几滴猫尿,表示自己被曹丕的话感动了,曹操呢,也是感叹,曹丕这个孩子真知道孝顺啊!久而久之,曹丕在这一点上逐渐压过了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