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收到多尔衮的回信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1644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到达山海关附近。不过清军没有急着进攻,而是慢悠悠地驻扎下来。多尔衮这么做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现在吴三桂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地步了,如果没有自己的帮助,吴三桂最终会全军覆没,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来逼迫吴三桂投降呢?事实上,吴三桂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了,无奈之下,多次派人请求多尔衮出兵,但多尔衮就是不肯答应。
最后,走投无路的吴三桂表示自己愿意剃发归顺,但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条件。可见,即使到了当时,吴三桂心里还是有大明朝的。
就这样,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军山海关,与吴三桂一起大败李自成部,李自成也被迫西撤。李自成在撤退途中,将吴三桂之父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全部杀死。吴三桂因为引清军入关有功,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就这样,一代明朝大将,成了清朝的平西王。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吴三桂并非是冲冠一怒,如果真的是冲冠一怒,吴三桂直接领着兵在山海关把清军引进来就行了,何必跟多尔衮讨价还价?正是因为与多尔衮协商未果,再加上战斗形势的逼迫,吴三桂才万不得已选择了引清兵入关。在那个孝道备受推崇的年代,吴三桂连自己老爹的死活都不管了,又怎么会在乎一个妓女出身的陈圆圆呢?
话说回来,吴三桂引兵入关后,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两个人在军营中来了个大团圆。吴三桂平定云南后,陈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一度“宠冠后宫”。吴三桂当了云南的土皇帝后,穷奢极欲,纵情歌舞美色,后宫人数也急剧扩充。此时的陈圆圆已经年老色衰了,而且与吴三桂的大太太有矛盾,于是日渐失宠,离宫做了尼姑。
陈圆圆最多只能算吴三桂引兵入关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吴三桂引兵入关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已。作为一个实力派的军阀,吴三桂当然知道权力所代表的含义。可惜吴梅村只是一介穷酸文人,抓住陈圆圆这一点对吴三桂大加讽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岂不知,写这首诗的人,在明眼人心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第九节近代第一实业家,为何被冠“左屠夫”称号
左宗棠是率先接受西方先进治国理念的人,在他主持福建政务的时候,组建福建船政局,那些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子纷纷在他的船政局从事造船、驾驶、冶炼,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他是靠屠杀太平天国起家的重要人物,他的楚军在剿灭太平天国和甘肃回民起义的时候一点不比曾国藩手软。因此他也有“左屠夫”之称。
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也就是清朝晚期的时候,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曾试着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兴办了不少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在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历史上称这一改革为洋务运动。左宗棠便是这一改革的中坚力量。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左宗棠就认识到了中国海军的严重落后局面,主张自主制造轮船,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式海防,以便“师其长以制之”。于是,左宗棠随后主持建造了马尾船厂。同时,他还开办技能学校,请洋师父,教给大家英、法两门外语,此外,算法、绘画等专门技术也是一应俱全。光造船没武器怎么行呢?于是左大人又在兰州成立甘肃制造局,专门研发枪炮等新式武器。军事上总算有些起色了,左大人又把眼光瞄向了轻工业,二话不说,倒腾出一个兰州机器织呢局,将呢布的生产水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可以说,左大人为洋务运动操碎了心,也对我国海防水平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难怪民国时期有人称赞左宗棠是“近代第一实业家”。
不过说起左宗棠,当然不能不提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平叛陕甘同治回变。
说起太平天国运动,大家肯定都熟悉了。一大帮老农民扛着锄头、铁耙,打遍了半个中国,差一点把清朝政府给掀翻了,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咸丰二年(1852),已经是而立之年的左宗棠,被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选拔到自己手底下当了参谋。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时候,左宗棠在省城内调兵遣将,与太平军死磕。左宗棠还提出“河西合围之策”,企图一举包围、全歼太平军,可惜没有被采纳。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太平军没了耐心,全体撤围北上。左宗棠抓住这难得的喘息机会,训练新兵、整顿内政,对支持太平军的广大群众,也是严惩不贷。
随后,左宗棠跟着自己的老领导张亮基去了湖北,继续与太平军斗争,抵抗太平军的西征。后来张亮基又调到山东,左宗棠这次没有跟去,而是选择跟着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一连干了6年。
从咸丰四年(1854)至咸丰九年(1859),这6年时间里,左宗棠主要就是抵挡源源不断的农民起义,为清朝守住湖南。由于左宗棠的出色表现,当时就有人说了:“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后来,左宗棠觉得,老是这么下去不行啊,自己虽然名声在外,领导对自己也很重视,但说到底还是一个高级参谋而已。于是,左宗棠选择投靠曾国藩,还招募了第一批5000人的民兵,这就是“楚军”的原型。这么一来,自己不再是有权无实了,而是货真价实的带兵将军了。1860年底,李秀成率领大军包围了曾国藩的指挥部。曾国藩吓得不轻,赶紧四处求救。左宗棠无奈之下,只能率领刚刚练成的楚军与太平军交锋。他心里知道,今后的命运如何,就要看自己第一次出阵的成败了,于是左宗棠全力以赴,与太平军打得不亦乐乎。而太平军方面,李秀成消极对战,感觉左宗棠是块硬骨头,就干脆绕过祁门,穿过浙江,跑到江西招兵去了。就这样,左宗棠第一次出战还算顺利,成功解救了曾国藩。
1861,李秀成与李世贤会合,一举攻下杭州。浙江的王有龄无奈自杀,清政府大为震怒,派左宗棠率军剿灭太平军。谁知道这一次出征并不顺利,太平军勇猛过人,而且还善于打攻坚战。太平天国的康王汪海洋更是在富阳、新城之间大破自己部下。左宗棠急了,居然与法人德克碑率领的1500人“常捷军”勾结在一起,对着富阳就是一顿炮轰,富阳终于被拿下。
1864年,在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人的指挥下,清政府终于把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血腥镇压下去了。此后,左宗棠又率领部队,对太平军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最终攻占了太平军最后的据点嘉应,汪海洋、谭体元等太平军将领也壮烈牺牲。至此,长江以南太平军最后的英勇斗争也宣告结束。左宗棠也因为镇压太平军有功,换来了“中兴名臣”的称号。当然,代价就是无数农民起义者的鲜血。
正当太平军和清军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大西北,另一场农民起义也正在逐渐成形,这就是西北回民大起义。当然,也有人称它为陕甘回乱,原因就是起义军大肆屠杀当地的汉族百姓。到底屠杀有多惨烈呢?根据记载,县里头被屠杀个十几万人都是正常的,有的县被屠杀的人口比例超过90%!更有甚者,全村上万人口全被屠杀殆尽,起义军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中国人口史》统计,甘肃战前人口1945.9万人,战后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1455.5万人,损失比例为74.5%;回民起义爆发的前一年,陕西峰值人口数大约在1394万。战后,全省人口从1394万锐减至772余万,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
由于回回起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宗教组织性强,汉族老百姓老实巴交的,被回回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清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刚开始派胜保做钦差大臣,从甘肃、直隶调来大量军队镇压,可惜胜保被起义军吓破了胆,不敢真打。随后清政府又派多隆阿代替胜保。多隆阿倒是勇猛,也屠杀了不少回回,可惜其本人也在攻取周至时战死。再后来,穆图善接替多隆阿。双方从1864年打到1866年,愣是没有分出个胜负。清军更是在1866年发生内讧,兰州清军内部自己打了起来。就这样,回回起义军越来越多,短时间内就发展到30余万人,分别由十八人统领,号称“十八大营”。
1867年,清政府搞定太平天国起义后,抽调出大量人手来平定回回起义。左宗棠再一次临危受命,率领12万大军奔赴前线。当时左宗棠面临着两支相互联系的起义军——西捻军和回回起义军。由于西捻军战斗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广,左宗棠就定下了“先捻后回”的策略。1868年6月,经过艰苦斗争,左宗棠终于将西捻军全歼在徒骇河边。这么一来,左宗棠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对付回回起义军上。
1868年7月,左宗棠回到西安,集中所有力量镇压回回起义。以马化龙为首的甘肃回回起义军,表面上对宁夏将军穆图善的“安抚”表示接受,实际上继续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左宗棠首先采取“剿抚兼施”的手段,一边镇压了陕西境内各股零星的起义队伍,一边收服了甘肃的董福祥部,并施行军民屯田,稳定清军的大后方,然后率军进入甘肃境内。
随后,左宗棠制定了三路平回的策略:南路从宝鸡和清水出发,进攻凉州;中路从泾州出发,攻打平凉和固原;北路从陕西西北出发,攻打定边和花马池,而真正的目标是陕甘回民起义军的中心——以马化龙为首的金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