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社会思潮,也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社会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火眼金睛”,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判别能力,引导社会思潮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必须紧密结合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科学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担负着阐释理想、传播理想、充实理想的重要使命。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发挥科学理论的思想武器作用,不断增强其亲和力和说服力,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明辨是非,使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2.用正确舆论引导人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一切有利于树立和实现共同理想的思想和行为,都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毫不含糊地唱响;反之,则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毫不含糊地抵制。尤其要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共同理想的销蚀。
3.用伟大成就鼓舞人
伟大成就启迪人,更鼓舞人。应深入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特别是把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的丰富实践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进一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三)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尤其需要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应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人们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激发国家创造力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应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克服精神懈怠带来的危险,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提升事业感召力
我们党领导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正是依靠伟大事业的感召力,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当前,应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形成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应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全面提升。
1.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为着力点,引导人民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切实优化政风行风
政风行风与社会道德风气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应把政风行风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3.充分运用法制的力量
道德和法制在维护稳定、保障发展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遵纪守法,带头依法办事,以廉为美、洁身自好,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1)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2)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3)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
(4)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1)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4)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3)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
(4)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5)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6)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1)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2)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3)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
(4)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5)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6)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7)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8)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9)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1)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
(2)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3)要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4)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
(5)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1)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3)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