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达成妥协后,项羽便班师回大本营,刘邦也准备回关中。此时,他的两个谋士张良和陈平建议他抓住机会,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这是非常无赖的做法,但是有兵不厌诈的理论支持,大家也不觉得有多么无耻了。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打不过项羽。早在追击楚兵之前,刘邦就给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发出合击项羽的邀请书。但这些人全都按兵不动,刘邦无计可施,只得求教张良。张良一眼看出这些人心里的想法,让刘邦给他们封王,给他们足够多的土地。这招果然奏效,包括刘邦汉军在内的五路大军,共计70多万人马一起往固陵进发,最终将项羽的10万楚军围困垓下。
项羽可谓是一头雄狮,虽然孤军被困,但联军还是不敢贸然进攻。如果没有韩信这样杰出的统帅,也可能再次出现彭城之战那样的情况。韩信为了对付楚军,设计了十面埋伏的计策,这一招果然管用。接着张良又导演了一出四面楚歌的大合唱,最终瓦解楚军的士气。
虞姬自刎后,项羽虽然冲出重围,来到乌江边,但终究感到气数已尽,不肯过江……
固陵会战,楚军最后的胜利
项羽宣布撤军的时候,将士们都感到欢欣鼓舞,他们实在饥饿困乏太久。项羽希望大家日夜兼程,尽快赶到彭城,立即得到全军上下的支持。
从荥阳到彭城,如果走近路的话,必然要经过彭越的游击队伍猖狂的梁地。楚军此时士气低落,不断地向项羽表达这种担心。彭越原本不足为大患,饥饿是楚军最大的敌人,这种情况下楚军都不愿意受彭越骚扰。
霸气十足的项羽这次也作出了妥协,决定先南退进入陈国,再绕道回彭城。路程虽远,但相对来说安全很多。
就在楚军一心还家的时候。那边,刘邦也准备班师回关中,这时偏有两个人出来劝阻,这两人就是张良、陈平。陈平是个没有道德感的人,不知张良为何也是如此。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趁着项羽东归之际,士气涣散,正好可以在路上截杀。客观地讲,这个计策确实非常好,但是相当卑鄙,连刘邦都说:“我已经跟楚国立了和约,项羽已经离开了,我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陈平说道:“大王议和,无非是为了太公、吕后。现在太公、吕后已经回来,正好可以和项羽交战,何况天下大半已经属于我们,四方诸侯纷纷归附我们。现在项王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天意要亡楚的时机。若由着他东归,不是养虎为患吗?”
刘邦一听有道理,便遣人将父亲和老婆送入关中,着手追击项羽。
元旦过后,刘邦与张良、陈平等人商议,决定派遣使者请韩信和彭越出兵,以确保万一。
刘邦亲自率领部队,一路向东进发,来到固陵。固陵位于河南省太康县东南,楚军与此相距不远,汉军便在此安营扎寨。
项羽接到刘邦背弃和约、率领大军跨过鸿沟前来追击的消息异常愤怒,他下令楚军停止前进,由于这一带是平原,一旦交战无险可守,对于战斗力强的楚军反而有利。
得知楚军停驻的消息,汉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刘邦还在等韩信和彭越的消息,但是放眼固陵四周,哪里看到韩信和彭越大军的影子。
虽然援军没有到来,但张良还是主张和楚军大战一场,他觉得楚军兵疲粮少,汉军的胜算还是很大。其实,从彭城已运来少量粮食,这些粮食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喜欢速战速决的楚军很管用。项羽最喜欢闪电战。
刘邦还没反应过来,项羽已经带领几万兵马冲了过来。刘邦担心项羽直取自己营地,干脆亲自出马,指挥作战。汉军还没准备好,楚军已杀到近前,项羽骑着乌骓一马当先,横挑直刺,专门找刘邦杀。汉军将士看项羽直朝刘邦冲来,纷纷涌上前阻拦,但是没人抵抗得住,不是被冲得稀里哗啦,就是徒然送了性命。
刘邦见汉军抵挡不住楚军的攻势,连忙拍马回头,准备避开危险。主帅撤退,全军跟着溃散,楚军趁机杀个痛快。将汉军驱回营地后,项羽才率军回营。
刘邦清点人数,发现损失兵士四五千人,将领几十名,顿时有了打退堂鼓的意思。张良在一旁说道:“楚兵虽然取得小胜利,没什么好担忧的,反而可以把他们拖在这里,他们粮草不足,假以时日,必然溃败。只是韩信和彭越不来,却是真正让人担心的事。我猜他们两人,一定是因为大王没有给他们封地,所以还在观望。”
刘邦不解地问:“我封韩信为齐王,拜彭越为魏国相国,怎么能说没有给他们封赏呢?”
张良说道:“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并不是大王主动给他的,所以他心里肯定不安。彭越夺取了梁地,现在魏王已死,他肯定也希望封王,大王没有给他加封,他不免失望。大王如果把睢水以北到谷城的地方封给彭越,再将陈国以东到东海的地盘封给韩信,韩信本是楚人,常想得到楚地。大王如果同意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会来协助大王的。”
人性是贪婪的,张良可谓是一针见血。刘邦所以成功就在于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十面埋伏,狼群围剿雄狮
刘邦见打不过项羽,筑起防御工事,闭营不出。项羽此时的性格又对他不利,他急切地渴望消灭刘邦,而不是见好就收,立即快马加鞭赶回彭城。只有这样,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刘邦虽然打不过,但还是能守一段时间的。楚军粮草本来就严重不足,士兵急切渴望回到彭城休整,而项羽逞一时之气,非要杀了刘邦不可,结果坏了大事。可惜此时范增已死,谁敢违拗他的意见。
刘邦使人飞书韩信、彭越,讲明好处后,这两人果然答应出兵——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恰好这两人后来都被杀,而且拖累全家,可见古话虽然老套,但往往藏有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无数鲜血凝成的。同时,淮南王英布和汉将刘贾也前来接应刘邦。
三路大军齐来截断项羽的退路,项羽听到这个消息,难免恐慌,立即组织撤军后退。于公元前202年12月,退到垓下,垓下位于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由于彭越已截断后路,项羽在兵疲马困的情况下能退到垓下已是万幸。
垓下有许多河流流经,形成天然的岩壁和沟壑,有利于进行防御。项羽便打算在此进行最后的防守,其实他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面临绝境。垓下的粮食维持不了一个月,与彭城的交通完全被截断,楚军被围困在此,完全没有外援。要冲出去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主力部队可能要损失殆尽。
此时,项羽的军队有十万,这个数目还是很庞大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如果粮草没问题的话,刘邦、英布、韩信、彭越等人未必打得过项羽。
吃不饱,哪里有斗志打仗,外围楚军逐渐被击溃,以至于纷纷投降,这是项羽带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12月中旬,各路大军已纷纷逼近垓下。韩信亲自率领30万齐军,包抄楚军侧面,彭越率领几万人马汇合到刘邦本部,从前面逼近楚军,原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叛楚,会同英布、刘贾合击项羽,刘邦关中的援军也已赶到。
五路大军,合计70余万人,由东西南北形成合围之势。项羽登高眺望,只见四面八方的汉军像蚂蚁一样蜂拥而来,不禁仰天长叹:“我真后悔以前没有杀刘邦!”眼见粮草快尽,后无退路,项羽明知要败,但失败之前也要杀他个昏天黑地。
前次,项羽3万人马打退刘邦56万大军,这次刘邦可不想重蹈覆辙,他任命韩信为元帅,指挥调度各路兵马。
韩信将军队分为10队,由各将领指挥分头埋伏,互相照应,让刘邦镇守大本营,自己带领3万人马前去向项羽挑战。
看到韩信来挑战,项羽怒发冲冠,一马当先,后面楚兵紧跟主帅,奋勇向前。不出韩信所料,两军交战后,汉军果然不是对手,韩信正好且战且退,项羽也不怀疑有诈,或者,就算有诈,他现在也不在乎了。自然有部将建议项羽不要轻易再追,但此时项羽的状态是豁出去了,哪管得了那么多,只想杀得血流成河,以泄心中怒火。
追了好几里,进入了汉军的埋伏圈中,韩信发出暗号,两路伏兵冲出。项羽和楚兵再度冲杀,终于冲破这两路伏兵的拦截,继续追赶韩信。过了一会儿,韩信又发出暗号,又有两路伏兵冲出,项羽接着杀,杀完之后继续追。直到十面伏兵全部出来,楚军的阵线拉得太长,被汉军截断。韩信十面埋伏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楚军拉成一条长龙,然后分段宰割,否则以项羽楚军的战斗力,纵使己方兵力再多,也很难彻底制服;此举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诱敌深入,所谓擒贼先擒王,拿下项羽就好办了。可惜项羽太猛了,汉兵将士不是其对手。
在中国历史中,能够单枪匹马纵横千军万马中的恐怕只有项羽一人了。楚军虽然把汉军杀得七零八落,但己方部队也被冲散。项羽杀开八重伏兵后,看到楚军淹没在茫茫的汉军人海中,决定回营,他让钟离昧断后,长戟一指,楚军且战且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