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彻说道:“秦国灭亡之后,楚汉相争,不顾百姓死活。项王起兵彭城,威名远震,现在局面困顿,连年不能再有所进步。汉王率领十几万人巩固河洛一带,没有建立尺寸功劳,反而屡战屡败,这就是所谓的智勇皆困。我看现在大势,非要一个强人出来,否则很难收拾。大王你趁势崛起于楚汉之间。帮助汉则汉胜,帮助楚则楚胜,楚汉两王的性命实际上是由大王说了算。所以,现在最好听取我的建议,两不相助,三足鼎立,到时见机行事。其实,以大王的才干,何愁将来霸业不成?”
韩信静静听着,蒯彻又说道:“我听说,天命给你,如果你不取的话,反而会遭到报应;时机来了,如果不去施行的话,反而会受到损害。希望大王三思,听取我的意见。”
韩信说道:“汉王待我不薄,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背信弃义?”
蒯彻叹道:“从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是刎颈之交,后来还不是变成仇敌,陈余送了性命。大王想想,你和汉王的关系有张耳和陈余那么铁吗?想当年越国大夫文种为了勾践立下汗马功劳,还不是被勾践杀了,兔死狗烹是历史的铁律。你对汉王的忠心难道比得上当年文种对勾践的忠心。我听说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大王就算归附汉,汉王必对你恐惧,归附楚国,楚国也不相信你。大王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韩信犹豫了,说道:“先生且休息,容我再好好考虑。”
过了几天,蒯彻见韩信还是没动静,便又请入,说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韩信不忍背弃刘邦,何况他自恃功高,料想刘邦应该不至于变卦。蒯彻见韩信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料想长久呆在这里会被杀,便假装疯癫,逃亡他处。
韩信得知蒯彻离开后,心里忐忑不安,既想发兵攻楚,又犹豫不决,迟迟不出兵。
刘邦守在广武几个月,翘首盼望韩信到来,但韩信始终不来。他便封英布为淮南王,让他再奔赴九江,截断楚军后路。此外,他还指示彭越进入梁地,骚扰楚军的粮道。
项羽衰势已定。
楚河汉界
刘邦布置停当之后,深恐项羽情急之下杀了自己的家人,便与张良、陈平商量如何营救家人。两人的观点比较一致,都认为项羽缺乏粮草,必然会后退,此时正好可以和他讲和,救回太公和吕后。
刘邦担心地说:“项羽性情暴躁,一句话没说好,便会动怒,派人议和,必须要找非常可靠的人。”
话音刚落,就有个人愿意前往。此人叫陆贾,原是楚人,仪表堂堂,学问口才俱佳。谋士对自己的口才都相当自信,陆贾也不例外。项羽虽然不愿意和谈,但还是接见了陆贾。
陆贾一上来就滔滔不绝,听得项羽几乎要打呵欠。他首先肯定项羽的主张,认为天下苦于战乱已久,确实应该结束战争。
“大王和汉王原本都是楚地人,两人并肩作战如同兄弟,兄弟何苦要致对方于死地,和谈对彼此都有好处。目前,大王和汉王不分胜负,但大王的军队远征在外,粮草补给很不方便,坚持下去未必有利。汉王顾念父亲和妻子的安危,诚心想和大王谈判,这事对双方和天下人都有利,希望大王认真考虑。”
陆贾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也很诚恳,楚国的许多重臣也倾向于这种观点。但项羽却不以为然,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粮草各方面都陷入困境,但感情上,他总不愿意和刘邦这个手下败将和谈,他始终相信,只要大战一场,刘邦必输。
“项王,你意下如何?”陆贾问。
项羽瞪着眼珠子,怒道:“你认为刘季有资格跟我和谈,平分天下?”
陆贾本想点头,忽然想起汉王的家人还在项羽手中,万一自己话说不好,项羽杀了他们就误了大事。陆贾只好避开问题,狼狈地解释:“汉王确实有诚意啊,大王!”
“你不用说了,”项羽一挥手,很有魄力地说道:“要结束战争一点都不难。你回去禀告汉王,如果他真的为黎民百姓着想,就出来与我决一死战吧!”
陆贾回来后,仍不失风度地向刘邦禀报:“虽然任务未能完成,但我也未辱使命,已把和谈的意思传达给项羽,而且为大王赚够了面子。”
刘邦心里肯定大骂陆贾为“竖儒”,但面子上仍给予一番鼓励和安慰。
陆贾失败后,刘邦仍不肯死心。就在刘邦为和谈的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侯公的人提出想去楚营试试看。侯公的出身不清楚,若非他在这时刻挺身而出,也许历史上就不会留下这个人的名字。
侯公这人是个高个子,人瘦瘦的,看上去一阵风可以吹倒。侯公从军的时间很长,一向不修边幅,看上去甚至有些邋遢,刘邦很欣赏这种不拘小节的人。和陆贾一样,侯公只是刘邦的门客,而非下属。
侯公出发前建议刘邦: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是荥阳附近的运河,这就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
侯公来到楚营后,一点也不急于见项羽,经常跟接待人员谈论一些道家养生术,诸如呼吸吐纳、运气养心之类。项羽听了大感奇怪,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主动召见侯公。
侯公慢悠悠地走了进来,见了项羽,丝毫没有惧色,从容地向前,行了个礼,便坐下。
项羽瞪着眼睛问道:“汉王既不出战,又不退兵,现在派你来是何用意?”
侯公淡淡地说道:“汉王的见解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我侯公来这里可不是为汉王说话的,我是为天下百姓来这里,只要你们两位和解,天下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项羽听说侯公是个道家信徒,便提了提道家的一些问题,他发现侯公对道家的兴趣非常浓,远远胜过什么楚汉相争、止戈和谈啊!这让项羽颇有好感,至少感觉侯公是个立场比较中立的人,而不单单是刘邦派遣的说客。
见项羽不再反感自己,侯公问道:“大王是想战呢?还是想和呢?”
项羽答道:“我愿一战。”
侯公不但没有摇头,反而点点头,理解地说:“大王想战我能理解,大王将士勇猛无敌,天下无人不知楚军的厉害。但现在大王粮草匮乏,即便是战的话也是胜负难料啊!而且将士疲乏,难免军心不振。所以,为大王自己,也为天下苍生着想,还是和为好啊!”
听了侯公的说辞,项羽也心动了,确实战事僵持,再拖下去对自己也没好处。项羽终于答应和谈,便问如何议和。侯公提出了两个条款:一是楚汉两国,以鸿沟为界,彼此相安,不再侵犯;二是归还汉王家人,让他们骨肉团圆。
听到这里,项羽又差点不满了,他最讨厌别人有目的而来。
侯公马上感觉到项羽的情绪,说道:“大王释放汉王家人,不仅让汉王感恩戴德,也让天下人交口称颂大王明德:大王不杀别人的父亲,那是明孝道;大王不辱别人的妻子,那是明正义;已经抓住,又放他们回去,那是明仁德。具备这三德,大王已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倘使汉王将来违约,错在他,而非大王。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汉王如果不念大王的恩德,再度出师,那天下人都会辱骂汉王,试想汉王还能取胜吗?”
听到这里,项羽也是心服口服。于是,同汉军在荥阳东南20里外的鸿沟划定国界,东面属楚,西面归汉。
和约签订后,侯公领着太公、吕后以及吕后的秘密情人审食其等人前往汉营。父子、夫妻分别这么长时间,再次相逢,总是喜事一桩,刘邦流出了热泪,虽然这老父以前看不惯自己。刘邦也热情地跟吕雉拥抱(这时候还不能叫吕后),要是他知道自己死后吕后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想:真不如让项羽把吕后给煮了!
侯公所以能说服项羽,在于他不仅动之以理,还晓之以情。人不是机器,光把道理在逻辑上讲得天衣无缝还不够,有时候人明知道是错的,还是会去做,只是因为感情如此。所以,要说服一个人,从感情打动他比讲道理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