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准备进攻北齐的河阳,当问及臣下的时候,内史都上士宇文弱献策说:“今天我们对齐作战,必须正确选择进攻目标。河阳地处军事要冲,北齐的精锐部队集中在那里,我们即使是倾尽全力去围攻它,恐怕也很难达到目的。若依我的看法,敌人的汾水弯曲之处,戍卫的城垒较小,而且山势平缓,进攻那里是容易夺取的。”但周武帝并没有采用这个建议,因而师出竟无功而还。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周武帝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完全采用了宇文弱的计策,最终于次年正月灭亡了北齐。
八九离战
本篇取意于“离间”,旨在阐述如何采用离间之计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以离间的手段破坏敌人内部团结,目的在于为我战胜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和可乘之机。因而,在古代是一种常被兵家采用的克敌制胜有效的方法。如果一方内部发生矛盾,离间计就很容易成功。例如,1936年冬天,苏联高层领导人内部出现裂痕,希特勒运用离间的手段除掉未来作战中的强劲对手、被称为“红色拿破仑”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等高级将领。从1937年到1938年,苏联军队中被清洗的军官约3.5万人,导致德国入侵苏联初期,苏军高级军事人才匮乏,节节败退的局面。
【原文】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
【意译】
与敌国交战,可密切关注和等候其君臣关系出现矛盾,并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他们如果互相猜疑,就乘机用精锐部队去攻击,这样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孙子兵法》指出:“对和睦团结的敌人就要设法离间之。”
【原例】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王出奔于莒。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齿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齐军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年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之,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自《史记·田单列传》)
【译文】
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军及秦、魏、韩、赵等多国军队进攻齐国,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军获悉齐泯王在莒城后,立即调集兵力合围莒城。
此时,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援救齐国,因此而被齐湣王任为国相。淖齿打算与燕将乐毅平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在历数其罪状后便把他杀掉了。但齐国将士仍然坚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军进攻,致使燕军几年没能攻克二城。燕将乐毅只好率军继续围城。这时由于即墨守城将领战死,该城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
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时曾与乐毅发生过矛盾。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施以离间之计,扬言说:“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杀头而想联合各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只是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他便暂缓进攻即墨以等待齐人归顺。现在,齐国人唯一担心的,是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时即墨将会变成一座残破城邑了。”燕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后竟信以为真,于是便派遣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无奈便逃往赵国,燕国将士从此产生不和。
其后,田单找来一个士卒诈称是神师出世佐助他作战,并采用“火牛阵法”,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70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九0饵战本篇旨在阐述在作战中如何警惕和防备因贪图敌人“诱饵”而招致失败的问题。一定的作战目的总是与一定利益相联系的,因为军队为利而争,容易被利所诱惑而导致战斗失败。所以,指挥员在作战指导上,既要警惕和防止己方中敌“饵兵”之计招致失败,也要重视利用敌人贪利的弱点而巧用“饵兵”之计战胜敌人。本篇对孙武的“饵兵”含义有所扩展。在实际作战中,我们也可以对“饵兵”的含义进行宽泛的理解。例如,放弃某些实地,以引诱敌人分散兵力,从而创造战胜敌人的有利态势。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①。”
【意译】
所谓饵,不是讲用兵的人把毒药直接放在对方官兵的饮食里去。只要是用利益引诱,就都叫做饵。比如交锋的时候,或者扔掉牛马,或者抛掷财物,或者舍弃辎重,对这些都切切不可拾取,拾取就必定要失败。《孙子兵法》指出:“对敌人的饵兵不要理睬。”
【原例】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
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译文】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派兵进攻白马,曹操率军把他打败,击斩其大将颜良。于是解除了白马被围困的局面,然后迁移当地居民沿着黄河而西行。袁绍这时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军,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扎营。曹操所率部队驻扎在南面的山坡下,命令所属骑兵都卸下马鞍,放开战马。
此时,白马方面的曹军运输车队正行进在路上。曹操的将领们认为敌人的骑兵众多难以战胜,不如退还保卫部队营地为好。但谋士荀攸向大家解释说:“这正是我们所以能用饵兵诱敌上钩的好机会,怎么可以撤走而失去这一战机呢!”袁绍的骑将文丑与刘备此时率领五六千骑兵前后赶到这里。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迎战了。”曹操说:“还不可以上马迎战。”过了一会儿,袁绍的骑兵逐渐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运输车队。
曹操这时下达命令说:“可以上马出击敌人了。”于是骑兵都纷纷上马待战。
当时,曹操以不满600的骑兵,乘敌不备,挥军猛击,大败袁军,斩了大将文丑。
战例点评之九
萨尔浒之战
时间:公元1619年
地点: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及其附近地区
将帅:后金:努尔哈赤明朝:杨镐
兵力:后金:约计6万明军:11万余
结果:后金军在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6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一个出色的反击作战范例。
一、作战背景
后金是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朝时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明朝初年,这些留居东北的部落分为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明神宗万历十一至十六年(公元1583年至公元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建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
明朝统一全国后,在东北设官置治,建卫设防。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辽阳设立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置建州卫,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增设卫所。明万历时从鸭绿江至嘉峪关设置“九边”(即9个重镇),其中辽东辖今辽宁大部地区。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面以羁縻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对立,以便分而治之。后来由于对女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断加剧,引起了女真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便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积极向明辽东都司进行袭扰。在明与后金对抗中,居于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为避免被努尔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对后金。鸭绿江以东的朝鲜李氏王朝,也倾向于明王朝。
蒙古察哈尔部,住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承德之间,与后金对立,但同明朝的关系也好坏无常。住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蒙古科尔沁部与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尔喀部,倾向并依附后金,常与后金配合,袭扰辽东。在这种形势下,明朝虽然可以利用叶赫部屏蔽辽东,利用朝鲜李氏王朝牵制后金,但叶赫部人少力弱,朝鲜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袭扰无力助明。因此,明与后金在争夺辽东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
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人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约10余万,实有兵力不过数万。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守备又极分散,军队战斗力较差。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内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2月,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攻打辽东明军,后兼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3月间,加紧厉兵秣马,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4月13日誓师反明,以“害我祖、父”等“七大恨”为由举兵反抗明朝统治,率步骑2万发起进攻。次日,兵分两路:左四旗兵取东州堡(今辽宁抚顺县东大东州)、马根单堡;自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锐内兵(护军)向抚顺所(今辽宁抚顺城)进发。15日清晨后金军进围抚顺城,明军守将李永芳不战而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均被后金军占领。4月21日从广宁(今辽宁北镇)出发的明总兵张承荫部1万援军赶至,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4月26日后金军撤回都城。5月,后金军再次越过边墙,攻克明大小堡寨11个。7月,后金军进围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市东北),经力战后攻陷清河堡。至此,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领。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为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9月主动撤退。经过一段休整,努尔哈赤又于次年正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给予其重大打击和破坏,基本稳定了翼侧,然后倾其全力对付明朝。二、作战经过明万历后期,明统治者只顾抽调重兵镇压人民起义,对辽东防务置之不顾。及至抚顺等地接连失陷,明神宗朱翊钧方感到事态严重,惊叹边事危急,起用兵部右侍郎、辽东原巡抚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四川、浙江、福建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大部分到达沈阳地区,但粮没有备齐,导致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明神宗及朝廷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等不谙边事,唯恐师老财匮,不顾上述实际情况,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明抵达辽东的援军8.8万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3万余人,共约11万余,号称24万,陆续云集辽东。杨镐及诸将不明敌情、地形,未及时休整部众,即于2月11日在辽阳誓师,决定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其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具体部署是:北路由总兵马林为主将,开原兵备道佥事潘宗颜监军,率兵2万余,会合女真叶赫部援兵2000,自开原出靖安堡,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西路为四路之主力,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将,分巡兵备副使张铨监军,率原总兵王宣、赵梦麟等兵力约3万担任主攻,自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南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参议阎鸣泰监军,率兵2.5万人,自清河出鸦鹘关,由西南面进攻;东路以总兵刘綎为主将,海盖兵备副使康应乾监军,率兵1万余,并节制朝鲜都元帅姜弘立所率援兵1.3万,自宽奠(宽甸)出亮马佃,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南面进攻。另外,总兵官秉忠率兵一部驻辽阳为机动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节制诸军。原拟21日出边进击,但因天降大雪,改为25日。
同时,限令明军四路兵马于三月初二会合进攻赫图阿拉。但四路明军出动之前,“师期已泄”,作战企图即被后金侦知,因而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应付。